close

Day 1, 20160813

自從到中國大陸有直航班機,要到中國大城市變得快速便利,這一次到西安也是這樣,我利用信用卡的免費機場停車七日服務,上午七點半開車到連勝停車場停車,然後搭接駁車到第二航廈,很快就跟我的團集合,這一次搭的是立榮航空,不大,座位一排只有六個座位,左右各三,我很幸運坐在緊急出口的旁邊,位子很寬敞,10點50分起飛,下午2點35分就到西安。當中我看了一部影片,一個結合小提琴演奏芭蕾和街舞的電影叫做High Stung舞力重擊。

IMG_8441_副本.jpg  IMG_8442_副本.jpg

來到咸陽機場我才了解我根本來錯時候,機長說當地氣溫36度,我覺得他報低了溫度。等到出關已經是下午二點半多,來接我們的地陪是個皮膚白皙臉圓圓髮多烏黑亮麗的漂亮姑娘,年約三十左右叫阿華,我們一行25人,含沒有帶團經驗的領隊,上了遊覽車,阿華就一連串地介紹西安咸陽的關係和西安的歷史,講很多講很快,我筆記一直記,但是現在看來,我完全看不懂我寫甚麼,不過沒關係,我向來都是看圖說故事,有圖有真相。  

IMG_8439_副本.jpg

飛機餐,不好吃,飯像鍋巴。

IMG_8444_副本.jpg  

咸陽機場

這一天的行程只有一個就是到漢城湖遺址公園,下午三四點,是一下車活像入烤爐,烤著烤著,沿著水邊走,沒有風,陽光直烘著,大家完全無法適應這樣的天氣,阿華帶著我們走到一個大雕像是漢武大帝像。

◎ 漢城湖遺址公園

IMG_4349_副本.jpg

百度百科說:漢武大帝像高為21.5米,寓意著西漢統治215年。基座高度7米,寓意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7位皇帝。塑像背北朝南,一手執劍安邊,廣布王道與蠻夷;一手樾澤眾生,推行儒術與天下,展示了漢武帝一統江山、胸懷萬里的豪邁氣概。這座雕像也是目前國內皇帝像中最大的一座。

IMG_4353_副本.jpg

湖中建有兩座漢闕,為封禪雙闕,闕高10.9米。闕,又稱闕門、觀,是東亞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不過這些建築實在很新,都是現代仿古建築,看不出有何意義。而我們只在這裡走過去拍著照然後走回遊覽車上前後大概十幾二十分鐘。漢城湖公園的其他地方都沒有去。

IMG_4356_副本.jpg

不過也提不起勁走遠,旁邊的仿古建築看起來也像是商店街之類的,沒有開,連遊客都沒有。

那為河要來看這個人工湖呢?原來這是漢代長安城的漕運河道,西起今西安三橋車劉村,北至郭家村,負責當時京城的貨物運輸。現在西安政府把河道整理擴大,結合西庫、中庫、東庫及團結庫四個水庫變成一個公園景區。景區分七個區分別為:封禪天下、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御景覆盎、流光伴晚和安門盛世。我們只來封禪天下的漢武大帝塑像和音樂噴泉,音樂噴泉也得晚上來看才好看,所以等於只看到雕像和漢闕。

IMG_4357_副本.jpg

晚上我們來到這一家餐廳用餐貝斯酒店用餐,我們吃的都是合菜,不錯吃,但是裡面又悶又熱。

IMG_4358_副本.jpg

晚上我們入住金花酒店,裡面有游泳池,實在太熱了,晚上我沒心情出去逛,游泳池不大,但是使用的人不多,我還可以來回游好幾趟。飯店的服務員態度都挺好的。而我的室友是一個國中英文老師,她的年紀大概跟我相仿,我覺得我已經很怪了,她比我還要怪,一直說她想來西安自助,但是她的媽媽不放心不肯讓她自己來,所以才團報,但她整個行程也不把其他團友看在眼裡,我也不過是跟她共房間的陌生人。第一天晚上她就自己跑出去逛,但是沒有跑遠。

IMG_8445_副本.jpg  

飯店的游泳池在飯店的二樓。

Day2, 20160814

IMG_8451  

上午七點用早餐,還滿豐盛。我的室友動作很慢,所以我自己先來用餐,這家飯店生意很好入住很多人,吃早餐像在打仗,即便我坐了一個二人桌位,一位媽媽帶個二個大女孩,也硬是來佔位子,跟陌生人共用一張小桌子吃飯超怪,不過要是跟我室友吃飯也不會太舒服就是了。

我們八點半出發,開了一個半小時,來到臨潼,沿途阿華很認真在解說,我也很認真寫筆記,但是還是整理維基百科資料來看最方便了。

這一次我來到的省分是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現為西北地區工農業最發達的省份,處於黃河中游。陝西位於中國西部,按地理位置特點可以分為關中、陝北和陝南三部分,其中關中以平原為主,陝北是黃土高原,陝南是秦嶺山脈。秦嶺以北關中,陝北地區屬於黃河中上游、秦嶺以南屬於長江上游,關中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黃帝的葬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

省會是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西安擁有3000餘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不計封國和陪都),歷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共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漢、唐,代表了中國封建時期開放、外向、尚武、繁榮的頂峰。從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禮樂;從大秦一統到漢唐盛世;西安曾經在兩千年的時間跨度中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世界歷史名城之一。(這一看就是大陸人寫的稿,不過沒關係,維基百科資料參考參考)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門票上面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我們並沒有參觀秦始皇帝陵,基本上他的棺木在哪沒人清楚,但是從高速公路看旁邊經過一個山丘,阿華說那就是秦陵,中國政府也不打算挖掘。所以我們就是參觀兵馬俑坑。

IMG_4361_副本.jpg

這一次參觀我才知道原來兵馬俑坑有四個,但是第四個裡面解說員說怕兵馬俑風化所以暫時不挖,但是百度百科說第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沒有兵馬俑。

票根阿華要回收報帳,所以我拍個照就還回去。這個博物館的地址是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5公里的西陽村,天氣很熱,遊客還是莫名其妙的多,來到這裡,我們有另外一個解說員,這個解說員很認真,但是她最想要的是大家到紀念品店買東西。

先來個歷史時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46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墓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完成。據目前的考證,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955.5米處,普遍認為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墓有機組成部分。

1974年3月29日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楊志發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和一些,當時村民稱這些陶塑為瓦爺。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非常好看,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 秦陵一號銅馬車

IMG_4363_副本.jpg

博物館分成四個部分,除了一二三號坑之外,還有一個銅車馬陳列廳和爛爛的環幕電影。解說員先帶我們到銅車馬陳列廳進來人擠人,基本上就算當時我有聽解說員講甚麼,現在也差不多忘光了,我只記得陳列廳有二個銅馬車,還有一些文物和兵馬俑的解說,但是人很多,加上看展的人水準很差,玻璃罩摸來摸去點來指去,玻璃髒兮兮油膩膩文物都看不清,照片也模糊。這是第一號銅馬車,我根本擠不到前面拍正面。

IMG_4371_副本  

這個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單轅雙輪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人站著駕馬車。用青銅,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云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出土的地點是在秦始皇帝陵西側銅車馬陪葬坑。

IMG_4367_副本.jpg

秦陵二號銅馬車為「安車」,單轅雙輪,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出土:秦始皇帝陵西側銅車馬陪葬坑。

IMG_4374_副本  

安車又稱轀辌車,作為秦始皇出巡乘輿。車輿分前後兩室,前室小僅容御手就座。御官俑頭戴雙卷尾冠,身穿長襦,腰佩短劍,跽坐(跪坐)於車前室,手中握著轡索。後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輿,輿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主輿四周屏蔽,後邊留門,門上裝有可開閉的門板;前部和左右兩側開窗,前窗裝有能夠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鏤空窗扇,左右窗則以夾心的方式安裝著可推拉的菱格形鏤空窗板。輿室的頂部罩著一面橢圓形的穹窿式篷蓋,蓋長178厘米、寬129.5厘米。輿底上舖有一面繪滿幾何紋的銅板,象徵柔軟的茵墊。車輿內外遍施精美紋飾,其中輿室屏蔽體和車蓋以夔龍與鳳鳥紋為主。輿的周邊及前室的內外則飾以流雲紋、幾何紋等紋飾。

IMG_4369_副本.jpg

這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系駕。中間兩匹馬稱為服馬,主要用來駕轅;旁邊兩匹馬協助服馬拉車,稱為驂馬。為了使四匹馬各處其位,齊力拉車,銅車馬上還裝有防止驂馬內靠及外逸的專用部件——脅驅和韁繩,脅驅的作用就是防止驂馬內靠;為了防止驂馬外逸,在驂馬的頸上還套有一根韁繩,韁繩的另一端系在衡、軛的交接處,防止驂馬過分遠離。

裡面悶又熱,人爆多,燈光昏暗照明不足,加上玻璃罩模糊,看得一把火都上來了。而且我才去希臘考古博物館悠悠哉哉看歷史更悠久的雕像和青銅器,希臘政府也沒那樣拼命往自己臉上貼金,大概也沒錢,沒一直說自己有多了不起。

IMG_4378_副本.jpg

青銅方壺。

IMG_4380_副本.jpg

模擬考古現場。

IMG_4381_副本.jpg

解說員正在解說兵馬俑。然後接著走到第一號兵馬俑坑,用個大頂照著,裡面沒空調,一樣又悶又熱,汗流浹背,根本來做三溫暖。

◎ 第一號兵馬俑坑

IMG_4388_副本.jpg

進到第一號兵馬俑坑確實有被震攝到,不過參觀人數比坑裡的兵馬俑還多。坑很大,參觀的人只能遠遠繞坑一圈,我拍這張照片的位置算是最好的位置可以看整個坑。「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舖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IMG_4383_副本.jpg

距離這麼遙遠,陶俑都灰頭土臉的,又在下方,不太好拍照。我這照片都有後製,後製後顏色比較重,有些變黑是因為兵馬俑坑被火燒過的緣故。至於我不解的是這些士兵的髮髻為何歪一邊,解說員有說甚麼遵守古禮,右尊左卑之類的,可是網路上沒有這種說法,只說這個偏髻是受到楚國人的影響,甚至羋月傳電視劇正流行時,還有一說這些兵馬俑其實是羋月宣太后的,因為她就是楚國人,不管如何,為何不偏右而是偏左,我還是沒有得到我要的答案。

兵馬俑是按照秦代的軍制是有身份之別的,分士兵與軍吏,軍吏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所以我拍到的這一群兵馬俑,士兵沒穿鎧甲也沒戴冠,軍吏有夾雜其中。 

IMG_4384_副本.jpg

除了髮髻有高有低,面孔不同,年紀也不一,當時解說員說到現在還是不太清楚陶俑是怎麼製作的,維基百科說這些陶俑不是用模具全部手工塑型,百度百科倒是說必定先有幾個模型,例如頭部分前後二片,塑型接黏再細部修整,身體採用部分接黏,頭獨立塑型最後再套接上去,腳的部分下面陶板可固定平衡陶俑,陶俑有經過約1000度入窯燒烤,燒製後才上色。

IMG_4385_副本.jpg  

陶馬的尾巴防奔跑的時候扯到毛,會綁一個髻。鬃毛的部分也會修剪,但是從這照片,看不到。

IMG_4390_副本.jpg

我的怪室友說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是個很偉大的民族,歷史很悠久等等之類的,所以她很喜歡來中國。小時候念的書也確實灌輸我們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是個古老國家,文化豐富,可是去過埃及印度土耳其還有六月才去的希臘,中國的歷史並沒有最悠久啊,而且完整保存的文物少得可憐,就算有也失真。說這兵馬俑很了不起沒錯,因為8000多尊以量取勝是原因之一,再來陶塑工法也很細緻,但是看過希臘的雕刻和陶器,哎呀,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或許是因為那些國家的文物多石雕和陶器,保存久,種類多,年代更久遠,考古專業也比中國先進。所以甚至也有一說,亞歷山大帝攻打到印度河說不定他帶來的軍隊有些留下來,甚至越過新疆來到中原或早在先秦就有國際貿易通商,這些兵馬俑說不定就是受到希臘的影響,所以才會有等人大的陶俑和銅馬,雖然此說無法完全證實,但個人覺得可能性很大。

IMG_4392_副本.jpg

而且奇怪的是,陪葬這種習俗中外皆有,越尊貴越有錢的越會搞這種東西,除了活人生畜陪葬,北歐維京人還是埋船呢。

IMG_4395_副本.jpg

這些兵馬俑為何被燒過,據說是項羽幹的。

IMG_4396_副本.jpg

這個無頭的旁邊士兵臉特別黑。士兵上面也有貼便利貼,跟希臘的考古一樣。

IMG_4398_副本.jpg

這張就可以看到陶馬的鬃毛是有修剪過的樣子。

IMG_4400_副本.jpg

之後我們往後面走,那一部分的陶俑沒有還原。

IMG_4401_副本.jpg

看起來像亂葬坑。

IMG_4402_副本.jpg

有些士兵的手有些看起來是有拿東西的,細看鎧甲也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男人都是大肚男。

IMG_4406_副本.jpg

有些頭上像是套了頭罩。有些在髮髻上綁了頭巾。這些士兵多是單眼皮,像蒙古人。

IMG_4408_副本.jpg

這樣大費周章做陶俑陪葬,死後世界有用上嗎?

IMG_4409_副本.jpg

不過因為埋起來反而保留下來,活人所居住的地方使用的生活物品房子建築,反而留下來的很少。

IMG_4411_副本.jpg

我們跟解說員繼續走,回頭看看我們入門的地方,也就是可以拍全景的看台。

IMG_4413_副本.jpg

這一邊的挖掘工作未完成,大概還在想說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挖出來保持原來的色彩,或是覺得都是步兵沒有挖出來的價值?

IMG_4415_副本.jpg

這些是剛出土的兵馬俑,有些用塑膠套套住,下面的馬屁股有拍到,可以看到馬尾巴打了髻。

IMG_4416_副本.jpg

這些陶俑都是拼湊起來的,現在得用帶子五花大綁。

IMG_4417_副本.jpg

這裡是最後面的部份,可以看到土牆旁邊有側牆來支撐。

IMG_4418_副本.jpg

我猜這些陶俑是從上一張圖的壕溝裡搬到上面來的。

IMG_4419_副本.jpg IMG_4422_副本.jpg

手上拿的槍或矛都不見了。

因為人很多,有一度我們大家走散了,而且出口有二個,還好我有聽到解說員說要在前面的出口集合,我趕緊去跟已經走到後面的團員說。

◎ 第二號兵馬俑坑

接著我們來參觀第二號兵馬俑坑,這個坑小很多。

IMG_4424_副本.jpg

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万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我所站的地方往下拍,那裏為正門,看得出來那裏被開了一個洞。

IMG_4425_副本.jpg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IMG_4430_副本.jpg

四個單元的位置。 

IMG_4431_副本.jpg

這裡就是進去坑的開口。

◎ 第四號兵馬俑坑

IMG_4432_副本.jpg

四號坑沒有開啟,只有用石碑標上界線。解說員把我們帶到樹蔭下透透氣,還是很認真的繼續講解,我已經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 第三號兵馬俑坑

IMG_4436_副本.jpg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佈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豔。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佔及出戰儀式,命將製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IMG_4440_副本.jpg

大概完整好看的陶俑都被搬去博物館了,剩下沒頭的多。

IMG_4441_副本.jpg IMG_4443_副本.jpg

還有沒挖出來整理的。

IMG_4444_副本.jpg

三號坑的結構比較完整,較能看出整個坑的構造,我還繞了一圈。

IMG_4445_副本.jpg

士兵站的方向不同。

之後我們前往紀念品店。解說人員一直要我們買陶俑,說就算不是真的,也是用秦土捏塑的,一個價錢大概100人民幣起跳,我沒買。

IMG_4447_副本.jpg

這裡還有一個銅馬車的復刻,也是一堆人搶著合照。

IMG_4448_副本.jpg

解說員要我們先坐在這裡買玉石,我拍了這張照後被阻止,坐在這裡的唯一好處就是有冷氣吹啊。

IMG_4452_副本.jpg

這些仿冒品還是跟真品的感覺不太一樣。是太小不好捏嗎?但這些一定都是灌模的啊!

IMG_4455_副本.jpg  

大一點的複製品有比較像一點,但為何沒有試著要重現色彩的陶俑呢?

IMG_8458_副本  

我在這裡買了明信片,之後解說員才讓我們上樓去用半自助餐。

之後的環場電影覺得有點爛,站著看看得很辛苦,坐在地上看脖子也很酸,因為很暗,不少人乾脆靠牆打個盹。電影的故事我其實已經忘了,大概是講秦始皇的大業故事吧。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互動百科

百度百科

兵馬俑地下雄獅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ndawei111 的頭像
    amandawei111

    阿慢打胃之不落閣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