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至此我的奧賽博物館導覽已快接近尾聲,這一篇要介紹的是巴比松派和波羅的海象徵主義特展,我們走到這一區,似乎也恢復精神,看完之後便要徒步回到老佛爺百貨公司。
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後這些畫家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泰奧多爾·盧梭、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和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其他比較後期的有朱爾·迪普雷、康斯坦·特魯瓦永、夏爾-埃米爾·雅克、納爾西斯-維爾日勒·迪亞等重要成員。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思慕隱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為風景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Galerie Chauchard
Charles Emile Jacque夏爾-埃米爾-雅克
La grande bergerie大羊圈 1881年
藍色牆面的展廳叫做 Galerie Chauchard,人稱巴比松七星有米勒、柯洛、盧梭、雅克、迪亞、特魯瓦永、迪普雷、多比尼在這裡應該都有,但是我拍的照片不多,我甚至也沒把米勒的拾穗拍起來,至於為什麼,我怎麼也想不起來。但是他們的畫看了會很感動。
Charles Emile Jacque
Troupeau de moutons dans un paysage
en 1861
Jean-François Millet
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
vers 1863
《牧羊女和他的羊群》 讓-佛朗索瓦-米勒 1863年
米勒具備了一種天賦,他能使用嫻熟的技巧把思想主題和美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米勒用一生的時間和熱情來描繪農民、田野、田間地頭。他筆下的農民和田園生活真實自然,又同時被藝術賦予了嫻靜莊重的格調,透露出人文主義的光輝----這些終年耕作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土地的主人。「米勒」作品為單獨一章,旨在突出將這些作品進一步展現藝術家眼中的法國鄉村和內心純粹的美。(原文取於此)
Jean-François Millet
Laitière normande à Gréville
en 1874
William Morris Hunt 威廉·莫利斯·洪特
Paysanne La Marguerite, 1852
Théodore Rousseau泰奧多爾·盧梭
La mare près de la route, ferme dans le Berry
entre 1845 et 1848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有褒有貶,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
◎ 狂野的靈魂 波羅的海國家的象徵主義Âmes sauvages. Le symbolisme dans les pays baltes
奧賽博物館所製作的宣傳影片氣氛除了有點恐怖懸疑之外也把參展的作品全部剪接進去,基本上看這影片根本不用看我拍的照片了啦。不過基於自己的遊記要貼自己的照片,我還是把我拍的幾件作品放在上面來。波羅的海三國我在2012年跟團旅行,覺得我可以理解畫家想表達的意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成為獨立國家。慶祝獨立百年,便以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波羅的海的象徵主義畫作專題展覽,歐洲象徵主義傳達意識的解放表達出波羅的海國家獨立。藝術家透過當地文化,民俗民情和當地傳說的元素結合景觀的奇異性,創造了原創藝術。
Kristjan Raud, 愛沙尼亞畫家
獻祭(Sacrifice),1935
布面蛋彩畫
約格瓦縣的獻祭石(也被稱作“寡婦石”)是愛沙尼亞充滿傳說的異教徒聚集處之一。據說曾經在一場很長時間的干旱之後,三名同姓寡婦來到祭祀石前祈禱,她們的眼淚形成了祭祀石下的泉水,從而拯救了居民和作物。
Petras Kalpokas 立陶宛畫家
La Cité enchantée (1912)
Stanislaw Jarocki
La Samogitie sacrée" (1910)
一看到這幅畫,我就想起立陶宛的聖十字山。這裡代表的人民愛國渴望獨立。Siauliai建城於1236年,在十四世紀被Teutonic Knights佔領過,在中古世紀時期十字架山代表的是立陶宛天主教受到壓迫的軟性抗議。到了1795年立陶宛被俄國併吞,為了紀念在反抗俄國政權的過程中遭受迫害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受害者,立陶宛人民持續在此擺放十字架證明他們仍忠於自己的傳統與信仰並渴望著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晚曾經被德國佔領之後還是被蘇聯取回,當中有三次, 1961, 1973, 1975年蘇維埃政府把這個小山移平甚至把這個十字山變成垃圾山,來抵毀人民愛國渴望獨立的象徵。一直到1985年十字山才不再被移除十字架和剷平。1993年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在此舉行彌撒,此地也成為天主教一重要的朝聖地。
Paul Raud 愛沙尼亞畫家
Le Cimetiere de Rakvere 1895-1925
油畫
Antoni Wiwulski
"Buste de jeune fille" (vers 1900-1910)
銅像
Konrad Magi 愛沙尼亞畫家
Motif de foret 1913
Ferdynand Ruszczyc
Autumn Wind 1901
Janis Rozentãls,
公主與猴子(La Princesse au singe),1913
這幅作品是Rozentãls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的作品。畫中一位打扮精緻的紅發女子姿態妖嬈,站在她腳旁的猴子正挑逗式的拽著她的項鍊。場景暗示男性受女性之美的奴役,也被認為是作者想表達自己面對藝術和社會的獨立立場。
右圖Konrad Magi
Portait d'une jeune Norvegienne 1904
Janis Rozentāls
死亡(La Mort),1897
作品構圖偏向傳統的自然主義。一位年輕的女子坐在林中空地上,表情激烈,手裡懷抱著一名嬰孩。面對眼前的白袍人物,她的身體下意識的往後傾,彷彿是要保護嬰孩免受其害,這位手持象徵著死神鐮刀的形象,正溫柔的俯身親吻臉已蒼白的沒有血色的嬰孩,然後便要將他帶走
Janis Rozentals
Portait de Malvine Vignere. Soir 1893
Johann Walter約翰·瓦爾特
年輕的鄉村女孩(Jeune paysanne),1904
畫中這個看似平常的畫面卻營造了一種奇怪的緊張氣氛。年輕的女孩面無表情的與觀者對視,頭飾的投影蓋過眼睛。在這個人物身後,一個男子手持長柄鐮刀正孤獨的鋤著麥田。天空看起來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沉悶,靜謐卻躁動不安。作品構圖簡單,以大色塊形成顏色的對比,卻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Ferdynand Ruszczyc 波蘭貴族出生於白俄羅斯,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定居教書
Nec mergitur (1905年)
與海報合影
◎新古典主義畫派/學院藝術
Alexandre Cabanel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
Naissance de Vénus
en 1863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法國學院派畫家。
William Bouguereau
La Jeunesse et l'Amour
en 1877
William Bouguereau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Dante et Virgile
en 1850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的法國學院派畫家。布格羅的繪畫常用神話作為靈感,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技巧來詮釋古典主義的題材,並且經常以女性的軀體作為描繪對象。布格羅在世時於法國和美國都享有高度的名聲,並且在一生中獲得眾多的榮譽,同時他的作品在當時也都以超高價賣出。
Jean-Léon Gérôme 尚-李奧·傑洛姆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 en 1846
尚-李奧·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年5月11日出生於法國上索恩省威蘇爾,1904年1月10日逝世於巴黎)是一位法國歷史畫畫家。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印象主義風行法國甚至全世界,不過在當時的法國也有另一股逆流,堅守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尚-李奧·傑洛姆就是其中之一。
Henri Regnault亨利・勒尼奧
Exécution sans jugement sous les rois maures de Grenade (1870)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La Source
en 1856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La Vierge adorant l'hostie
en 1854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歐仁·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竇加、雷諾瓦、甚至畢卡索都有影響。
終於結束奧賽博物館參觀,走回頭橋,與橋頭合影。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