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飯店用完早餐之後,我們直接下山並沒到山上的瞭望台看風景,這一天的第一個景點便是來到加德滿都谷地的第二個古城巴克塔布Bhaktapur,位於加德滿都以東 14 公里,又稱Bhatgaon或是Khwopa,據說是九世紀馬拉王朝國王 Raja Ananda Malla 按毗濕奴的形狀而建。

巴克塔布是加德滿都谷地三個王朝中最大的一個,直到十五世紀下半前,在馬拉王朝當朝時期一直都是尼泊爾的首都,當時人口有八萬多人。而且這裡所使用的語言是尼瓦語Newa(Nepal Bhasa)屬於藏族語系,現今尼泊爾人所使用的官方語言 Nepali 則是印度亞利安語系。

◎ Indrayani Temple

IMG_0016_副本.jpg

我們的遊覽車停在市政廳那邊,走了一段斜坡路,然後來到一間廟前,廟前有一蓄水池,沙馬雖有解說但我已經不記得了,我手邊也沒有尼泊爾的旅遊書,只能利用google map來定位,抓到的資訊是說這個廟叫做Indrayani Temple,是這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建於十二世紀,所祭拜的神是Tndrayani,是Durga難近母九個化身當中之一。祭拜這位降魔戰鬥女神難近母會殺生獻祭。

IMG_0013_副本.jpg

廟的對面有著這個水池,應該是跟我們在帕坦古城看到的水池類似的功能,沐浴洗禮用的。

IMG_0014_副本.jpg

接著往這階梯上去便是通往杜巴廣場。古階梯砌上水泥斜坡,也算是破壞古蹟吧。

IMG_0021_副本.jpg

往下望可以看到整座廟,像個三合院,前面有大樹,大樹下還有小廟。

IMG_0022_副本.jpg

要進入古城的廣場必須在購票處買票,但有趣的是通過大門,左手邊有一所中學叫做Shree Padma Higher Secondary School,就在世界遺產裡面,當時正逢學生放學吧,當時時間點挺奇怪的,上午不到十點的時間,一票學生走出校門。

IMG_0024_副本.jpg

校門口也立著二頭石獅和難近母神像

 

IMG_0026_副本.jpg

 學校門口外面就有幾座神廟和祭壇,我只拍了大廟,叫做Gopinath Temple

◎ Gopinath Temple

IMG_5129_副本.jpg

 這是祭拜Krishna黑天的神廟,建築風格則是二層塔式,前門有四獅,也有柱子立著神像。右後方白石拱門便是入口處。 

IMG_5131_副本.jpg

這一排建築便是過去的皇宮,有立石獅的紅磚建築現在為藝術博物館Bhaktapur Art Museum,現在都用柱樑撐住牆面。白牆面建築的右邊有金色頭冠形狀的拱門便是皇宮得主入口,也稱黃金門。最右邊的那排很多窗子的建築叫做55窗皇宮,至於有沒有55扇窗,我沒有細數。

IMG_5182_副本.jpg

黃金門的正對面有石柱,上面的雕刻是馬拉王朝國王Bhupatindra Malla

IMG_0031_副本.jpg

藝術博物館門前的石獅和神像。

地陪帶我們走進黃金門參觀皇宮的庭院

◎ Taleju Temple

IMG_5135_副本.jpg  

皇宮內的神廟,只有印度教徒才能入內,這座神廟建於1553年,是巴克塔布最神聖的廟。

IMG_5132_副本.jpg

裡面一道沒有開啟的門。

IMG_5133_副本.jpg 

 我們沒有進入皇宮內部參觀,只走過了中庭,來到了後院水池。這些支撐柱都是在2015年大地震後加的。

IMG_0035_副本.jpg

 IMG_5140_副本.jpg

庭院的佛像依然有人祭拜

IMG_0037_副本.jpg

建築風格為尼瓦式

IMG_0038_副本.jpg

這種窗戶的結構很獨特。

IMG_0039_副本.jpg

細緻的木雕

IMG_0043_副本.jpg

金窗。

◎ Naga Pokhari

IMG_0044_副本.jpg

這個洗禮祭典用的水池建於十七世紀,最大特色是池邊有石雕的眼鏡蛇環繞。

IMG_0046_副本.jpg

 出水口是摩伽羅makara吞山羊的銅雕

IMG_5145_副本.jpg

走出皇宮一定要跟黃金門合照的,即便大嬸看起來很好笑

IMG_5147_副本.jpg  

軍人警衛和金門合拍一張。

IMG_0034_副本.jpg 

金門和55扇窗皇宮。

IMG_5181_副本.jpg 

在加德滿都谷地要見陽光不太容易,景物看起來總是陰暗,剛好我捕捉到陽光乍現時,還有這對祖孫。55扇窗皇宮的對面有一排建築原是餐廳。

IMG_0053_副本.jpg

廣場上這二座石獅原本在一座廟前,因為1934年的地震,只剩下石獅和一石台。

◎ Pashupatinath Temple

IMG_0055_副本.jpg

餐廳旁邊的這座濕婆神廟Pashupatinath Temple建於馬拉王朝國王Yaksha Malla時期西元1475或1482年,是杜巴廣場上最古老的一座廟,屋簷上的支柱上有性愛雕刻。但還是印度性愛廟的雕刻為上品,這裡顯得幼稚而搞笑。

IMG_0057_副本.jpg

建築模式也是採塔樓式。遠遠看不知隱藏著情色,網路上對於印度以及尼泊爾南亞信奉印度教的廟宇為何會出現性愛雕刻有很多說法,說甚麼進廟之前要把男女情事拋一旁所以性愛雕刻只會在廟外面,我不太接受這樣的說法,我個人覺得必須要以古印度文化對大地之母和性力崇拜的觀點來解釋,才符合這些雕刻出現在廟宇上的理由。我記得之前去印度,地陪說過去在南亞大陸女性的地位崇高,女人有孕育生命的能力,古代是崇拜聖母,然有陰必須有陽才能陰陽調和孕育下一代,便崇拜濕婆神,濕婆神所呈現的意象多是簡化的陽具而下面的基座正是陰部和子宮。會在支柱上面刻畫性愛不外乎是主張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起源,至於各種姿勢或甚至人獸雜交等等讓人很匪夷所思的意象,也許是雕刻家的想像力或也許反映現實。尼泊爾的性愛雕刻多出現在濕婆神廟,而難近母也是當地人特別重視的神,難近母便是性力派的大女神。(延伸閱讀:維基百科沙克達教)

IMG_0060_副本.jpg

抬頭細看上面的雕刻是這樣,一開始我以為左圖是生小孩,但是若是這樣生應該是難產了吧,所以這像蜘蛛的小人倒底是啥麼呢?

IMG_0064_副本.jpg

磚造與木板結合的方式卻有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

IMG_0070_副本.jpg

 還有幾座廟搭起鷹架在整修,這裡主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組成的基金會來負責修護。 

IMG_5150_副本.jpg

濕婆廟旁邊的倒塌的神廟

◎ Siddhi Laxmi Temple

IMG_5152_副本.jpg

廣場上這座神廟的造型與其她不太一樣,比較像北印度的神廟建築,這座廟建於十七世紀,2015年地震有震垮,但我們現在看是完整的。

 IMG_5197_副本.jpg 

雕刻細緻栩栩如生

◎ 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

IMG_0075_副本.jpg

廣場上有個高聳的神廟叫做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尼泊爾語中「尼亞塔波拉」意指「五層樓的建築物」,故又稱五層塔。始建於1702年布彭德拉·馬拉國王(King Bhupatindra Malla)統治時期,神廟內供奉印度教的密宗女神希提拉克希米(Siddhi Lakshmi),又稱「吉祥天女」,也是性力派的女神。這座廟是加德滿都谷地最高的神廟,1934年的尼泊爾-比哈爾地震和2015年的尼泊爾大地震中皆倖存下來,這神廟聚集很多人,大多的遊客都站在階梯上拍照,我往上看,這隻狗睡得極安詳,旁邊休息的小孩應該是當地人吧。 

IMG_0078_副本.jpg

這座廟的角落還蓋有小神龕。這座神廟的結構很扎實,大概是這樣所以地震搖不壞,磚造部分有五層,而木造的塔頂也有五層,通往最上層的台階二旁有巨大的石雕,每一層樓有一對,高約2.5公尺,第一層是大力士,第二層是大象,第三層是獅子,第四層是神鷹,鷹頭獅身,第五層是女神希提拉克希米。

IMG_0084_副本.jpg

最後我還是爬上最高層繞了一圈,上面的木雕都半耗損模糊,我沒有多拍照,只有往下望拍了這張照片。

IMG_5208_副本.jpg 

十分壯觀的神廟,遊客都跑來這裡拍照。

IMG_5211_副本.jpg 

台階最底下旁邊還有保護神蛇神的雕刻。

IMG_5238_副本.jpg  

請領隊幫我拍背影照她都快要趴到地上拍了

IMG_5200_副本.jpg

這個石建的神廟沒能在2015年地震倖存。

之後我們經過一些商店然後來到陶器廣場,下回分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Lonely Planet

Google map

南亞風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ndawei111 的頭像
    amandawei111

    阿慢打胃之不落閣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