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概是這次旅遊受到語言障礙的刺激,回國之後想要認真地來研究這三國的歷史,研究到有點走火入魔,連寫遊記都有點當作心得報告。文章又臭又長又硬梆梆,引不起他人閱讀的興趣。也好,這樣也不會有人想要問我有沒有艷遇之類的事。尤其這一章我花了很多時間蒐集資料以及統整北愛爾蘭的歷史和問題,最後一部分才會PO我在北愛拍的照片,只想看照片的,就捲軸往下拉囉!

七月七日星期六:Day 6

啟程
終於要橫越海峽North Channel來到北愛爾蘭的Belfast貝爾法斯特,從愛丁堡到Belfast只要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飛行時間。只是為了貪便宜,挑了一個早上七點十五分的班機。我的愛爾蘭島的行程規劃有些些冒險,在沒有愛爾蘭簽證的情況下,我決定先搭飛機到隸屬英國的北愛爾蘭的首都Belfast停留一晚,然後搭公車過邊境到愛爾蘭Dublin都柏林過夜,隔天早上再參加為期六日的全愛爾蘭島的旅行Paddy Wagon Tour,行程結束再從都柏林飛回愛丁堡,回程改搭Ryan Air。

早上五點多就得起床,然後開車到機場的long stay停車場,所謂的long stay就是停一天要12英鎊,但是停車場離機場有點距離還得搭接駁車到機場。出門的時候又是下雨天耽誤了十五分鐘,六點二十分才到停車場,G就開始要抓狂,擔心會錯過班機,還好接駁車及時到達,我們也順利check in班機也沒有延誤。只是通關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通過X光檢查門的時候,警鈴又沒有響,前後沒有人被搜身,就我和G被徹底搜身,雖是女海關,她倒是到處搜,摸我的胸線、壓我的「乳溝」,查查看我有沒有藏東西,感覺非常奇怪不舒服。心想若我真要帶非法的東西,要藏還是有地方藏不是嗎?

到達
到了小小的Belfast機場,因不想搭老久的公車一人花七八鎊到市區,還得四處找在Belfast訂的B & B,於是事先打了好幾通電話,要求B & B的老闆來機場接機,一次費用是20英鎊。這位胖胖胖胖的B&B老闆,口音非常重,反應也一級慢,告訴他我們在入境的門口等他,這位仁兄開著他的Lexus還是跑到離境入口等,等了好一陣子才找到他。然後到了在天主教區的B & B,看到小小小小的房間,一晚50英鎊,心中實在OOXX,但是想說只是過一夜,也懶得再找別家。

房間必須等到中午過後才能check in,我們到了B & B也才九點,所以一放下行李,就先到市區到處看看走走。Belfast長久歷經爆炸械鬥恐怖攻擊,許多古老的建築都被炸燬,所以看到的建築許多都是新建築。G七年前來過北愛跟愛爾蘭,所以又是他當響導,這裡跟我去的其他歐洲城市最大的不同是,房屋牆壁或是圍牆上有著大型的壁畫,這些壁畫murals已成了當地的一大觀光特色。我個人覺得這些畫沒有藝術上價值,感覺比早期舊時代電影看板還要來得粗糙,也許有一些創意理念和意像,但是比較類似一種propaganda的濃厚意味,是政治意念的渲洩與意識形態的詮釋,牆上往往畫的不是他們的民族英雄、要不就是描述曾經發生的慘劇以及政治事件,往往同一個事件二方產生截然不同的詮釋,要不就是呼口號表達政治理念。隔著住家的一道高聳圍牆這一個城市活生生地劃分為二。

歷史背景
究竟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G告訴我大部分的故事,只是當時還是模模糊糊無法瞭解透徹,我只覺得表面上北愛爾蘭二個主要族群Catholic天主教徒和 Protestant新教徒以特定宗教團體靠邊站,信仰的是同樣的上帝,實際上卻非宗教教義不同產生意見分歧,主要是因為權力鬥爭、利益衝突,才產生這麼多悲劇,彼此如此仇視對方其來有自,怪只能怪,過去大英帝國的殖民主義所種下的因,北愛爾蘭的問題則為一個惡果。

一、愛爾蘭的歷史
根據歷史的考據,愛爾蘭的原住民原本是Celts克爾特人,到了中古世紀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島,比較有名的例子應該是Saint Patrick於西元432年在此發揚光大,當地人也視他為守護聖者,之後他甚至也長居北愛爾蘭Ulster,另外許多神學者對St. Patrick有異議的,也詳加研讀聖經學及學習拉丁希臘文,發展了愛爾蘭的基督教(天主教)。西元第九世紀海盜Vikings維京人南下侵略,四處掠奪,最後侵佔了整座島,之後也設立了一些城市如Dublin、Cork、Limerick、Waterford。但是原來的克爾特人也在愛爾蘭也劃地為王,形成零星的城邦。

接著於西元1171年英國國王亨利二世開始入侵愛爾蘭島,於十三世紀愛爾蘭大致已成為大英帝國的領土並且在此實施英國法律,十三世紀末愛爾蘭已經建立許多城市形成一個封建制度,然於十四世紀愛爾蘭發生黑死病,阻擾了英國的領土擴張,於十五世紀末英國才又再度全面擴張統權,進入Tudor Dynasty都鐸皇朝時期(1485-1603)時,愛爾蘭已成為英國的版圖。

二、北愛爾蘭的歷史
北愛的衝突問題於亨利八世時期(1491-1547)開始埋下了導火線。亨利八世因為不滿自己的婚姻,不願受拑於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的婚姻制度,因此進行宗教改革,令全國改奉英國國教Protestant或稱新教,而愛爾蘭幾百年來已經信奉天主教,自然不願皈依。於是在墾殖政策之下,亨利八世徵招蘇格蘭低地的蘇格蘭人以及英格蘭人到北愛爾蘭進行開墾及鞏固疆土,以達控制民心。然而這一群人信奉新教又享有特權,造成當地人民的不滿。在十七世紀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1599-1658)、以及威廉三世 (William III或是 William III of Orange)(1650-1702)更是以武力出兵再征服,愛爾蘭人死亡人數達到了六十萬人等於當時人口的一半,並且將大量的土地分封給這些蘇格蘭以及英格蘭籍墾殖者 (settlers)、以及軍人,特別是最肥沃的土地,使大多數的愛爾蘭人失去耕地成為佃農。愛爾蘭人受到一連串不平等的對待與打壓,愛爾蘭議會也由少數的新教徒所控制,愛爾蘭人不滿愛爾蘭的議會及擁有特權的新教徒,紛紛起義反抗幾次都不得成功,西元1794年甚至有法國相助,還是不敵英國強大武力。於西元1801年通過Act of Union法案,愛爾蘭已成為大英帝國(United Kingdom)的一部分。

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受到由新教徒主導的愛爾蘭議會統治,而愛爾蘭議會又受英國議會所操控,議會將大部分的土地給予新教徒,天主教徒淪為佃農,可憐愛爾蘭百姓沒有權沒有錢苦不堪言。於1840年代又有大飢荒Great Irish Famine(1841-1849),英軍介入不但不協助愛爾蘭,反而落井下石。愛爾蘭地勢起伏多岩石,不易栽種其他農作物,人們多以種植馬鈴薯為主食,當時馬鈴薯得了病蟲害都種不活,最後有上百萬人死於飢餓與疾病,另外一百萬人只好紛紛出走遠離自己的家園,移民美國、加拿大甚至到澳洲。

三、愛爾蘭的獨立
由於愛爾蘭大部分還是愛爾蘭天主教教徒,當時從蘇格蘭低地過來的新教徒也大都留在北愛爾蘭,於西元1921年英國同意愛爾蘭進行分治(partition),讓西/南方的26個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而北愛爾蘭的6 個郡還是由英國控制,設立內閣制區域政府 (Stormont)由新教徒依多數決所控制。天主教徒不但沒有受到英國的協助,新教徒連同英國政府則是不斷打壓天主教徒,權力與利益的不均,加上有族群的歧視,北愛爾蘭的動亂即從來沒有停息。1937年通過新憲法愛爾蘭改稱為Gaelic語的Eire埃爾。於西元1949年愛爾蘭正式宣稱獨立。

四、北愛爾蘭的問題
北方的六個郡因為由於大部分的新教徒都集中在此,這六個郡合稱為Ulster厄斯特,還是隸屬於英國。由於新教徒在這個區域掌握了議會,也控制了經濟和教育,另一方面不願意天主教徒坐大與愛爾蘭合併,不斷地打壓天主教徒,在這種一面倒的局勢下衝突不斷。英國在1972年因為北愛爾蘭動亂而開始接管 (direct rule),由倫敦任命「北愛國務卿」,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任期時間(1979-1990)又行大規模的鎮壓,直到1998年北愛爾蘭和平協定Good Friday Agreement以來,嘗試的是權利分享政府。北愛才有了暫時的和平,當時協調的二位大臣:天主教的社民工黨修姆(John Hume)與新教徒的厄斯特聯合黨黨魁特林伯(David Trimble)以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節錄於施正鋒)

目前北愛人口171萬(2004年),百分之四十五是天主教徒,百分之五十五是新教徒,由於多年來紛爭,天主教徒受到打壓,展開許多暴力恐怖活動,新教徒又認為自己屬於英國人民並不認同天主教徒所主張回歸愛爾蘭,一樣砲轟天主教徒,諷刺的是,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遠本的祖先都是克爾特族人,但是為了權力和利益,最後仇視彼此勢不兩立。


五、北愛爾蘭共和軍
愛爾蘭共和軍(IRA)成立於1919年,是新芬黨下的一個天主教武裝團體,其目的在於建立一個一統的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獨立後,由於北愛依舊是英國領土,故IRA持續進行恐怖活動,以達成統一的目標。60年代末期,北愛的天主教徒開始反抗當地新教政府,兩方遂引發衝突。IRA支援天主教徒,因而和企圖恢復秩序的英軍爆發衝突。於是,IRA從70年代開始進行一連串謀殺、爆炸案等恐怖行動,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二戰盟軍名將蒙巴頓將軍(Lord Mountbatten)於1979年慘遭炸死的事件。然而,IRA激烈的抗爭並未讓英國深切反省其於北愛的統治方式,相反地,反而加強了英國鎮壓恐怖主義的決心。「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上台後,更是大力掃蕩IRA,而且不與暴力妥協。例如IRA領袖獄中絕食66日後相繼死亡,英國政府竟不聞不問,引發國際對英國嚴厲的譴責。
保守黨下台後,北愛和平出現曙光。工黨首相布萊爾努力斡旋,希望讓北愛問題有一和平的解決,再加上美國柯林頓總統的強力主導,於是促成北愛各造的談判,而IRA所屬的新芬黨也加入和談。不過,即使IRA尚未真正繳械,但是願意走向和平的舉動,已使得內部發生分裂,一個更為激進的「真正愛爾蘭共和軍」(Real IRA)於焉產生。(節錄於吳智賢)

六、奧蘭治遊行(Orange Parade)
北愛絕非只是天主教IRA唱獨角戲的舞台。新教極端組織 奧蘭治團體(the Orange Order;或稱橙黨)所舉辦的遊行亦常是年度的盛事。奧蘭治團體於1795年成立,其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聯合新教的農民們來趕走當地的天主教農民。奧蘭治之名是取自奧蘭治的威廉王(William III of Orange),也就是後來的威廉三世。

該團體在北愛分成1500個支部,共計有10萬名成員。每年的「七月遊行季節」(marching season of July),遊行隊伍通常會一同吟詠詩歌、帶著旗幟到鄰近的新教與天主教社區遊行。每年的奧蘭治遊行隊伍通常多達3,000多隊。遊行性質分成兩種,一是傳統上慶祝信奉新教的威廉王於1690年在愛爾蘭的伯寧戰役(Battle of the Boyne)中擊敗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所以通常戰勝日7月12日會是遊行的最高潮;另一則是紀念二次世界戰爭中陣亡將士,例如從波塔當鎮(Portadown)至杜拉克裡教堂(Drumcree)的路線。

由於遊行帶著高度歷史性的征服色彩,所以即便奧蘭治團體不斷聲稱,遊行沒有向天主教徒示威的意思,然而新教徒這項「緬懷先烈」的遊行,看在天主教的眼底,還是猶如在傷口上灑鹽,擺明了的故意挑釁。

如此一來,每年的奧蘭治遊行提供了雙方衝突足夠的能量與藉口。以遊行路線為例,雙方便爾虞我詐,用盡心思。新教的一方常常引經據典,依照歷史,規劃出「不小心」經過天主教社區的遊行路線;欲滋事的天主教徒則偷偷地搬入新教社區,屆時好進行正面衝突,順便作為國際宣傳之用。因而,活動每每擦槍走火,引發雙方不必要的衝突。(節錄於吳智賢)

我的Belfast一日遊
天主教區→Falls Road→市中心→新教徒區→Shankill Road 剛好有軍樂遊行→新教徒區的PUB喝一杯→市區吃晚餐Crown Pub→天主教徒區的PUB再喝一杯

到市區之前我們先沿著Falls Road走,沿途的住屋牆上或是圍牆上有許多壁畫,也經過一個紀念墓園。

↑Falls Road上的壁畫。北愛爾蘭共和軍的Bobby Sands為西元1981絕食抗議(1980 Hunger Strike)的領袖。當時他們拒絕穿囚衣,因為他們不認為他們是犯人,於是用毛毯裹身並且將糞便塗在身上,最後活活餓死。


↑紀念墓園,在鎮壓恐怖行動總會有人死傷,到底是IRA行恐怖行動先,還是新教徒制暴前,已經各說各話了,但是死的人年紀很輕。


↑Falls Road的圍牆,圍牆不只有隔絕二族,另一功能也是阻止彼此丟擲汽油彈


↑反布希政府


↑這座高樓Davis Tower當時也是恐怖攻擊狙擊手最佳射擊位置


↑已經進入市區,磚色建築為Grand Opera House歌劇院,旁邊是Europe Hotel也是經常爆炸和行刺的地點


↑Belfast的市政府


↑市政府廣場附近的 Scottish Provident Istutition


↑市區一個教堂蓋建的shopping mall,非常小


↑午休過後,我們往Shankill Road去,繞了好遠才能越過圍牆到新教徒區。這是Shankill Road的壁畫,所呈現的就是新教徒的徽章和黨派


↑剛好我們來的日期是在奧蘭致遊行的前幾天,在Shankill Parade放了很多木頭準備七月十二日半夜放火燒bonfire


↑這是Shankill Parade 的另一面


↑看到Bonfire,遠遠聽到有軍樂聲,我們趕往前去,有好幾批軍樂隊沿著Shankill Road行軍樂,其實這些人都不是軍人,只是花了很多錢訂作這些軍服,每年此時都要慶祝這個活動而盛裝。


↑此遊行也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最慘烈的戰役Battle of Somme


↑遊行表演軍樂的隊伍似乎非常盛重此事,路邊的人也積極參與,就是喝酒聊天,嘻嘻哈哈。其實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感覺他們舉辦這種活動表面上很歡樂卻有種挑釁的意味,站在旁邊看,時時擔心有人喝酒趁機打架鬧事,而我又是唯一的亞洲人,格外的搶眼,不過大家雖然盯著我看,還是對我很友善,問我來自於哪裡,讓位讓我拍照。


↑圍觀的人不少,也有人推著嬰兒車來觀看,這二位媽媽年紀應該很輕,北愛和平問題漸漸緩解,接踵而來的就是嬰兒潮了。


↑這些沒有參與軍樂表演的小鬼,拿著揮棒自己跑到樂隊前面表演,還不輸後面的正式表演


↑除了有大人的表演,小孩也很積極參與


↑表演的尾聲,警車出現了,全副武裝裝甲配備的警車,即可嗅出過去的暴力事件有多暴力


↑Shankill Road上也有許多壁畫,很清楚的可以察覺二個族群各持己見,各說各話


↑另外一幅


↑遊行後的狂歡,建築內應該在辦舞會


↑遊行當中既得利益者會是誰?當然是小販。英國的國旗在此有另一政治的解釋,也就是新教徒贊成統一回歸英國。


↑即使天主教與新教之間已熄火,二邊仍然以高牆相隔,此牆稱為和平牆Peace Lines,其實用意是怕對方丟擲火棒或汽油彈


↑花才不管真和平還是假和平,還是在牆腳靜靜地盛開


↑這種叫fire weed的野花到處盛開,一整片很美,想找時間把它畫下來


↑先在shankill Road喝一杯


↑新教徒的另一區


↑我覺得這幅壁畫最難看,但是它象徵新教徒崇尚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當初武力鎮壓侵略愛爾蘭的英國國王。奧蘭治遊行(Orange Parade)也是以這英國國王來命名。


↑這是剛畫的的mural,還沒有完成好,什麼涵義我也不知


↑很多壁畫,我不再多放


↑看煩了壁畫,肚子也餓了,就到Belast市區一家最有名最古老目前為National Trust所保管的國家古蹟級的Irish pub叫Crown Bar,內外皆很精緻為維多利亞時期建築,樓下為喝酒區,樓上為用餐區,不過正值翻修,整個都用工程布簾圍起來,只好拍拍我們吃的Pub food魯牛肉配馬鈴薯7.5英鎊,味道不錯。


↑吃飽喝足最後又走回天主教徒區的PUB喝一杯,Irish Pub愛爾蘭酒吧有一個特色就是有小隔間,隔間的椅子不好坐,據當地人說當初會這樣設計小隔間是個女生坐的,男生則是到吧檯喝啤酒,我一進去酒吧自然會引起注意,有個老先生過來攀談,但是他的口音實在很重,我頂多聽懂四成,後來他介紹他二個朋友過來跟我們聊天,其中這位看起來有點靦腆的愛爾蘭佬(中間這位),曾經在倫敦關了二十一年,原來他是IRA的恐怖份子,穿著他支援的愛爾蘭球隊的球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