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安東尼浴場,我們的巴士便開上公路漸漸離開突尼斯市區,往杜加羅馬古城(Dougga)前進。沿途先是經過海港,看到海面上的貨櫃輪,漸漸遠離市區之後,景色開始轉變成起伏的平原丘陵地,這裡還一樣綠油油,種植著縱橫排列皆整齊的橄欖樹,這樣的風景似曾相識,原來是西班牙的原野風光。走了一段路,過了中午,之後來到了一家餐廳。



領隊先預告我們會吃一頓風味套餐,是豬肉套餐,突尼西亞是阿拉伯人伊斯蘭國家,話說穆斯林是不食豬肉,不吃生性兇猛長得奇形怪狀的動物,不喝酒或有酒精的飲料,偏偏有賣豬肉的餐廳,怪怪,一入餐廳便看見了璧爐上面掛著一個大豬頭,是一頭山豬頭,原來我們要吃的是山豬肉。山豬既是豬生性又兇猛,通通都犯忌了,大概是給觀光客或非穆斯林吃的餐廳吧。



這一道主菜,挺美味,沒有什麼怪味道,但是我分到的豬肉比較小塊,我一下下就吃完了,其他的團員似乎不太習慣口味還是怎樣,吃得很慢,有趣的是我們這一團有個已經跟團旅行去過四十幾個國家的大嬸,為人海派開朗,特地從台灣帶了好多小吃,首先她拿出辣豆瓣小魚乾,要大家分著吃,大家一看到是家鄉味都很捧場,我們隔壁桌是一群西班牙人,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大嬸也是很大方請隔壁桌吃,我想雞婆翻譯,但是沒人理我,背對著西班牙人,我只好安靜的吃我的飯,但是聽到他們一直說pica,就是辣的意思。可想而知,辣不是我的菜,所以我沒多捧大嬸的場,但是我們這一桌的小姐們覺得配飯真好吃。

   
   
   


突尼西亞也不是沒辣椒,他們當地的辣椒醬是淋上橄欖油,用來沾法國麵包或是調味用的,六張圖片中的最上面右邊的即是,不過沒有台灣的辣椒嗆又辣,他們的湯常常加上庫斯庫斯,看起來小顆小顆以為是小米,原來是麵粉篩出來的,這十天在突尼西亞沒有一次湯不是長這種顏色,除了最後一餐中國料理不是之外,菜色老是黃黃紅紅,我覺得口味並不重,我常常要自己加鹽和胡椒,我想我們還是習慣醬油的味道。但是我挺喜歡不加濃稠的千島醬沙拉,這裡的沙拉就是以橄欖油和醋來配味,我很喜歡這樣有吃草的感覺。

●杜加羅馬古城(Dougga/Thugga)

從突尼西亞的北方瀕臨地中海岸的突尼斯出發,來到了西北區的大平原,說是大平原其實不完全平原,地勢還是起起伏伏遠處也有山丘的感覺。這裡因為種植麥田和橄欖樹,自古以來享有穀倉的美名,羅馬帝國攻打到這邊,自然就是看中這裡的農產資源,沿途車跑很快,我拍不到好看的田野風光,不過終於拍到了牧羊人跟大群羊。突尼西亞到處都看得到羊市區也是有人在空地或是馬路邊放牧,羊肉就是他們的肉類來源之ㄧ。


這個牧羊人沒有穿傳統的衣服。越往南走,才有看到婦女在放牧,不然穿著傳統衣服牧人混在羊群中很有FU說。

杜加古城其實早在迦太基王朝時期之前就是柏柏人村莊,Thugga就是放牧的意思,之後是柏柏人建立的努米底亞王朝(Numidia)第一任國王Masinissa的重鎮,之後就被羅馬帝國攻佔,這個古城跟一般羅馬建城的方式不太一樣,由於在高原上地勢起伏,所以沒有井字平面排開,按照棋盤式的方式建城。



這個古城保存完整,也深具歷史意義,所以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這一團有位大嬸對於這裏的古蹟很不以為然,很大聲的說來看這些石頭有什麼意義?之後跟她面對面吃飯提到這個國家的觀感,我很直接的對她說我很不同意她的看法,不過大姐說話雖然很衝,講話常會讓人覺得有點負面,但是我這麼勇敢的反對她,她也沒有翻臉,反而之後還會跟我多聊天,發現她人其實不錯,就是心直口快。



往山坡下望的景觀,這就是為什麼羅馬人選擇在這邊建城,因為這裡是個農產豐榮,盛產橄欖樹的地方。


杜加古城的殘垣斷壁,過去羅馬帝國的光輝隨著歲月的流失,叫人不勝唏噓,領隊也解釋說羅馬帝國建立杜加,也混用當地石材,小塊的石灰岩或是利用泥磚,而不是像在歐洲全採用大塊大塊的大理石或花崗岩。

◎利希尼浴場(Licinian Baths)


羅馬人很會興建大型建築,公共澡堂(Thermae)是一大特色之ㄧ,奴隸平民貴族一起洗澡之外,連上廁所大家也一起上,奴隸通常是陪著主人去洗一旁服侍拿毛巾,像這種圓弧形的廁所,也會因為階級制度坐不同的位置,階級制度高的自然就是選有乾淨水源的地方,當時團員看到這種廁所很不可思議,怎麼可能就這樣上廁所,不就「臭味相投」搞不好還屁聲連連?不過我查網路資料,基本上公共澡堂進去,分男女池,一進去就全身脫光,不管你跑冷水池熱水池,三溫暖,蒸氣浴,健身房,上廁所都是裸著來的,這裡根本就是個天體營的交誼廳,是大家聊天談生意論政治或甚至議會的地方,在現在來看很不可思議,不過在當時如果羅馬皇帝蓋公共浴池可是很受人民歡迎愛戴的。



看來看出,走來走去,爬上爬下,不懂的人羅馬式建築的還真是看不出所以然,當時只覺得點好景棒,就拼命拍照,天氣也怪裡怪氣,一下子烏雲密佈下起雨來,要離開的時候,烏雲又散去,出現蔚藍的天空。


神殿在位置最高的地方,我去羅馬的時候,神殿只能遠觀拍照根本上不得,這裏好像當遠足爬山一樣隨便你爬你看,最後神殿我們也去一探究竟。入鏡的又是我們導遊Bacha先生,他所站的位置是利希尼浴場(Licinian Baths),當時我們要穿過浴池入口摸黑進入才來到這個牆面還完整的浴場。

 這就是入口,我找網路照片的。

這是奴隸的通道。照片及資訊來源與

◎首都神廟(The Capitol of Dougga)


領隊推薦這個角度拍過去神殿最好看,所以我又搶先拍到了。


此座神廟建於西元166年,裡面本來供奉的是三位羅馬最高神明,Jupiter, Juno and Minerva,目前保存下來的邱比得(Jupiter)神像,現在搬到巴杜(Bardo)博物館。



抬頭望,原來的屋頂都不見了。


神廟的外面就是集會廣場(Forum),廣場的二旁原本是商店。



那群老外好像就是吃中餐隔壁桌的西班牙人。這個點還好沒有很多人。

◎迦太基陵墓(Libyco-Punic mausoleum )


遠遠望去有個尖尖的塔,其實是個墓碑,是迦太基時期的陵墓,建於西元前二世紀,有利比亞和迦太基文(Punic)的刻字


領隊現場拿出圖片給我們看,分析這個墓陵的結構。

◎劇院


建於西元188年,杜加城的有錢人馬可斯‧卡杜魯托出資建造的,有3500個座位,現在每年七八月杜加音樂節就會利用這個劇院演出。古代的劇院跟現在一樣也是有劃區,離舞臺越近的越貴,還會用石板隔開。


雨越下越大,大夥漸漸回巴士,在出口處,又見一隻貓。我就說這裡是貓樂園吧,到處都看得到貓。

之後變驅車前往開羅安的飯店La Kasbah,是一間鄂圖曼土耳其時期堡壘改裝的飯店。待我下回分享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