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4
◎卡帕多其亞
前一天領隊就在問團友有沒有意願參加熱氣球之旅,費用是210美元,而且最好是付現,不然刷卡還要多給費用。翻翻我的Lonely Planet 有提到來到這裡必做的事之一就是要搭熱氣球,可以俯瞰卡帕多其亞的天然奇岩景觀,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願意多花210美金的,就算有錢的,也不見得適合搭,像是沙氏母子,沙威瑪一直吵著要搭,想必是安全的顧慮怕有突發狀況,先前參觀藍色清真寺的時候,沙威瑪情緒失控在寺裡鬼叫,因為他也想當藍色蝙蝠俠。難保搭熱汽球他不會情緒失控,所以沙其馬不願意參加。另外事後我上網查,發現很多遊記也提到搭熱氣球,同樣一家熱氣球公司,也是自費行程,費用是190美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多繳二十美金,只有拿去的人才知道了。我們這一團只有七個人報名參加,包含二對夫妻,那對姐弟,蕭哥哥和我。早上得四點四十五分起床,不過因為前一晚先是停電沒有冷氣,接下來是根本空調只是送風,房間簡直像烤箱,加上我的大姨媽來訪,熱了一整晚根本沒睡好。五點我們趕快在門口集合等著熱氣球公司的廂型車來接我們,那時出現的只有導遊,我跟導遊抱怨冷氣的事,他說會幫我跟飯店說,不過事實證明並沒有什麼用就是了。我們這一團房間沒有空調的至少有一半以上,可是我們團友很好相處,根本沒有給領隊任何臉色和抱怨,據說只有沙威瑪前一晚十一點多打電話給領隊說沒冷氣,還是領隊自己說的,但是這件事也只是不了了之。
總之先說搭熱氣球的事好了,我們這七個人有二位女性比較活潑擅長言語表達,辣妹講師猴嗨森,一路嘰嘰喳喳好興奮,其他人都被感染,只有我不太說話,只想看風景拍照,不想被身家調查,套出職業年齡婚姻狀況等等,結果站在門口等了快一個小時,廂型車還是不來,我也開始擔心會不會看不到日出,不過後來發現看得到看不到,其實也不是重點了,因為不見得拍得到日出。後來廂型車則飛也似地衝過來,當時我還跑到馬路上拍照。
剛好拍到了接我們的車,還有附近的城鎮Kaymakli。廂型車不是只有接我們七個人,還得去接其他的人,火速繞了大概十分鐘,來到了搭熱氣球的地方,看樣子我們確實是最後一批到的。熱氣球還沒有升空。還有機會可以先喝個咖啡吃個小點心。
熱氣球是很大的,而且充熱氣也需要一些時間。看到熱氣球就想到「天外奇蹟」,畢竟是動畫,氫氣球就可以一下子載房子飛到南美洲,現實中這麼大一顆熱氣球也不過可以載二十個人,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只能飄到方遠十幾公里的區域看看而已,能飛到哪裡?而且這裡的熱氣球通常只有在清晨飛一次而已因為那時的氣流比較穩定。
這個小餐車可以喝咖啡和小點心,費用都算在內,我只喝一杯即溶咖啡,其他都沒吃。
這裡有狗二隻,很友善,但是也很沒禮貌,二隻一來狗臉就湊到我的「該邊」害我小尷尬。
不同顏色的熱氣球應該都是不同家的公司在運作,顏色最鮮艷的,最早升空。
接著換這一家的。
逆光與向光,照片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看別人的熱氣球升空,自己也不由得興奮起來。
這個熱氣球就屬於我們搭的熱氣球公司的。
結果我們真的是最後一個熱氣球升空,左邊走進來的就是我們的「球長」,熱氣球飛行員要帶領我們升空。
光線還是有點暗,要不然有熱氣球還有石灰岩地形外加這隻小毛驢,很有卡帕多其亞的FU。
原本以為一大早,加上在天空中溫度會很低,其實一點也不會冷,因為我們的頭上就有個火爐燒著熱氣,加上這個時候沒有什麼風,氣球才可以安全上升,站在竹籃上面其實是很暖和的,接著還有陽光直曬勒。
再放上一張小毛驢的照片,那時我們還沒起飛,工作人員只跟我們說下降登陸的時候要蹲下來,其他根本只要站著欣賞風景就好。
這是工作人員之一。
在完全沒有什麼感覺之下,熱氣球慢慢升空了。我們的籐籃子被分成四格,我最後登上,沒有與自己的團員同一格,不過她們一直聊天,我只想靜靜拍我的照片,反正也會聽到她們對談的內容,蕭哥哥一下子就被二位女警探套出有沒有女朋友,是什麼職業?護士。
我們這一格的都是很安靜的外國情侶夫妻檔。
又到了阿慢打胃做功課的時候了,來報告一下卡帕多其亞的地理部分。參考學校借的Discovery 知性之旅的土耳其,裡面說道這一帶會有這麼奇怪的地形,是因為地球隆起活動,Erciyes Dagi爾席耶山(羅馬時期稱為亞蓋奧斯山Mt. Argaerus)在九至三百萬年前爆發,大量的火山融岩掩蓋這地區廣達數百公里,這種融岩質地鬆軟,後來因洪水雨水以及風化的關係,洗刷侵蝕融岩表面,產生了深谷和岩石的裂縫,斜坡的地方則形成錐狀石柱,而這些火山融岩地質看起來很貧瘠,實際上卻很肥沃含有豐富礦物質很適合栽種,於是這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因為這邊的土壤肥沃很適合種植樹木葡萄和蔬菜,不過從高空看下去,大部分還是保留光禿禿的奇岩怪石。仔細一看,許多角錐狀的岩石都被鑿一個洞一個洞的,原來是這種岩石遇到空氣會變軟,容易開鑿,人們就開始挖洞當房屋居住,連教堂修道院通通都蓋起來,之後我們會參觀一個地下城市,是當時基督教徒遭受迫害來到這裡避難,往下開鑿石室穴道。
這個甚至還有鋪砌石板來了。
再繼續歷史的部份,卡帕多其亞的開發早在青銅器時代哈梯人就在這邊生活,到西元前1800年到西元前1200年,西臺人在此建立帝國,西元前三世紀開始分裂成小王國各自劃地為政,統治這一地區,而後波斯人入侵,納此地為版圖,波斯國王大流士在墓誌銘上面稱這個地方叫作卡帕圖卡(Katpztuka)為駿馬之地。後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的部下曾經攻下這裡,但是波斯帝國的貴族阿里阿拉特一世又拿下此地,建立卡帕多其亞王朝,並將版圖擴充到黑海沿岸。接著羅馬帝國崛起,西元十七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份,其首都為凱薩里亞(Caesarea)也就是今天的開塞利(Kayseri)。之後又進入拜占庭時期,這地方變成早期基督徒的苦修地及避難所,許多修道士紛紛來自穴居躲避迫害。西元十世紀的時候又有大批的亞美尼亞人遷移到卡帕多其亞。大概從西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現存的教堂修道院和地下城都是這一時期興建的,也就是基督教在此最興盛的時候,而後塞爾柱土耳其王朝和鄂圖曼帝國雖然攻佔這裡,對於這些基督徒反而採取寬容的態度,不過到了十四世紀這個地方就變成是穆斯林統治的天下,修道院漸漸變成了廢墟。最後爭議的議題是西元1915年鄂圖曼帝國末年將居住在卡帕多其亞的一百五十萬的阿美尼亞人驅趕出境或甚至展開百萬大屠殺。不過土耳其政府一直不願意承認有這件事。
我們住的飯店離Nevsehir內夫謝希爾很近,我只能推測熱氣球大概就是在這一帶飛行,至於從哪裡到哪裡飛我實在搞不清楚,可能是Urgup, Goreme, Mustafapsa這一帶,反正重點就是我們在卡帕多其亞,而我們只是膚淺的觀光客,來體驗搭乘熱氣球罷了。
現在看起來那些石穴屋好像都被遺棄的多,以前這些穴居是用來住屋,或是養鴿舍,馬廄,甚至軍隊駐紮的地方,也有禮拜堂,地牢,這些房子據說是冬暖夏涼,只不過在我看來,這些人或馬是要怎樣爬到那些穴居呢,也許之前有樓梯之類的吧?
不然你看這個穴居是要怎麼進去啊?
山谷裡還是有人種植樹木蔬菜水果,應該還是有人居住在這裡,不願住在一般的樓房。
看起來這邊好像很乾燥,其實地底下還有豐富的水源,以前的人就會鑿井取水。
還好過去的人只會鑿洞,不像現在的人只會乾脆炸開剷平土地,然後蓋高樓大廈。
熱氣球很穩,一點都不會晃動,只會慢慢的轉動,讓大家都有機會看四面八方。但是我們的球長沒有特別做一些刺激動作,例如很貼近地面然後在爬升,我們只有慢慢爬升到最後然後慢慢下降。不太有趣。
團友有數週遭的熱氣球加一加也有三十個。
像這個黃色的熱氣球就可以先低飛然後再突然竄高。我們的都沒有。我大多都是拍向陽的部份,要不然逆光照片不清楚。
這一帶就有了農田。
農田多少破壞了這裡的地形,不過看起來竟然有合諧的感覺,過去這邊大概有河流經過,把地面沖刷成峽谷。
然後經過城鎮,下面的房子都很配合紅頂白牆。
往下看還滿整齊的
這裡看得出來就是舊城區,有半穴居的感覺。
又來個新社區。
這一個城鎮叫作Ortahisar中間圍著城堡。位於 Nevşehir南邊
Town of Ortahisar
另一面逆光,我就沒什麼拍照,所以火山就沒有拍下來了。團員high了一陣子後來也開始無力,不過她們都很友善,都說要幫我拍到此一遊照,不過都是拍到逆光,臉都是黑的。
這時就拍一下我們的球長,我也有拍團友,但是不好在此公佈。
然後我們開始下降
還是經過怪岩奇石
這一邊都靜靜地看著風景
這跟美國大峽谷或是布來恩斯峽谷地形不太一樣,又是另外一種自然岩石風貌。
熱汽球的影子還有圓錐狀的石屋
再來一張熱氣球影子的照片。
突然在峽谷中出現一群狗,本來還以為是狼。這些狗應該是土耳其的一種狗叫作Kangal Dog,是一種牧羊犬。
愈來愈接近地面了,此時工作人員開著拖車來,並指引飛行員要停哪裡比較好。
接著把繩子放下來,企圖把熱汽球的籐籃子直接降落在拖盤上。
我們已經安全登陸了。但是還得等熱汽球消氣。
繩子一拉熱汽球就會開洞。
那幾個拉繩的,要把熱汽球拉下地面。
接著動作很迅速地要收傘。
要把熱汽球壓扁
另一方面,工作人員擺開桌子放上酒杯和香檳慶祝平安航行安全降落。
就由「球長」開瓶。
早上沒吃飯就要先喝酒,也太強了吧。
我趕快衝到這邊來拍下所有的人還有已經收好的熱氣球。
我們還可以收到一張證書,不過我的證書應該是壓箱貨,也就是壓在最底下的一張紙磨損的很厲害,本人花這麼多錢領一張破爛證書,我哪會甘願?於是拿證書跟球長合照之後,我又請球長給我一張新的,我負責寫上我的名字,他負責在底下簽名。拿到一張沒有損壞的證書,我才真的開心的笑了。當然熱氣球公司除了還在桌上放小費箱,請大家投小費之外,也有攝影人員,早在我們還沒起飛,他就趕快在四周拍照,也請大家合照,一張要七塊里拉。等到我們降落,照片也洗好了,等著大家認領,聰明的台灣人這時候,想到的就是翻拍合照,我是沒有翻拍也沒有交關,但是後來友善的團友還是有把照片傳給我,就感心勒。
接著廂型車接我們回飯店吃早餐。早餐內容下一篇再分享。
資料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Lonely Planet 土耳其
Discovery Channel知性之旅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