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y 5,2012年7月8日
這一天約九點半出發,早餐也吃得晚,而且天空還下起了大雨澆熄了我到飯店外面走走的念頭,聽說我錯過了飯店後面的一條河流還有望過去的古建築。沒有拍到照片只有早餐照可以分享。

這是我的早餐,燕麥片本來想加鮮奶,不小心加到酸奶清,味道有點噁心。

◎特拉凱水中城堡Trakai Island Castle
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是要到特拉凱Trakai一個城市距離維爾紐斯大概二十八公里遠,十點就到了我們要參觀的水中城堡。特拉凱有一個大湖叫作Lake Galvė,裏面有二十一個島嶼,其中一個島上建造了一個城堡,其實在湖邊的一個半島上也有另外一個城堡,不過那個城堡已經年久失修早已殘敗,另外在一個島Bažnytėlė Island的島上有東正教的教堂遺跡。

很幸運雨沒有下很久,來到這裏天空就放晴了,氣溫還是很高。這個紅磚城堡坐落在湖島,看起很新,後來證實這個城堡也確實經過一番整修,現在變成了一個歷史博物館,而這整個區域都算是Trakai Historical National Park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

特拉凱水中城堡建於十四世紀立陶宛公國時期,又稱Little Marienburg,由立陶宛公國的國王Kęstutis科斯圖提斯所建,他的兒子Vytautas the Great維陶塔斯於1409年完成。這個雕像我想應該是Kęstutis吧,如果不是那應該就是他的兒子。導遊說當初科斯圖提斯來到這森林就愛上了這個地方,於是就在這裡建築城堡。這個島嶼的名稱代表頭的意思。

要進入城堡要走過一道橋,橋邊有很多帆船遊艇,也供遊客遊湖的服務。

這就是遊湖的廣告看板。順便看看這個湖的樣子。

水中城堡歷經改朝換代年久失修與戰火燒毀,城堡建造修護和重建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由第一位創建者立陶宛國王Kęstutis的時期,與半島城堡是同時建造的,半島城堡主要為防禦,國王則是住在水中城堡。而後城堡在1377年遭受條頓騎士團的攻擊,國王被刺殺,之後其子和其侄子Jogaila爭奪王位,後來侄子去當波蘭的國王,而兒子成為立陶宛大公並將城堡修建完成。

從這邊望過去有高塔的部分是是皇宮的部分,高塔為城堡主樓有瞭望防禦功能,也是指揮中心。

這一面則是防衛碉堡的部分,現在是展覽館展覽以前的傢俱。

第二時期的城堡擴建,多了二翼,並在皇宮的部分蓋了六層樓高的donjon城堡主樓,城堡主樓設有閘門可以隔開皇宮與碉堡,城堡主樓除了有瞭望防衛功能,有教堂和指揮室。並連接了多層的Ducal Palace皇宮的部分。皇宮的南翼是Ducal Hall一個哥德式大廳寬10米長21米。

第三時期則是在十五世紀初期,當時碉堡的牆面加厚到2.5米,另外又多建造了三個瞭望塔,有軍人駐紮存放槍火砲彈,也有監獄。在Battle of Grunwald格倫瓦德之戰波蘭立陶宛聯邦打敗了條頓騎士團之後,特拉凱城堡改成了住所失去了軍事功能。也曾當作外賓招待所。 根據維基百科,Jogaila在1413到1430年間就來這個城堡十三次。而後波蘭立陶宛國王Sigismund II Augustus在位其間,這個城堡又修建成文藝復興式的夏宮。之後一度成為監獄。十七世紀波俄戰爭特拉凱城堡受到戰火損毀,一直到十九世紀才著手進行修護。1905年沙皇開始著手維修,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參與修護計畫,斷斷續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有進行維修,到了1961才修護成十五世紀時期的樣貌。 1962年則變成歷史博物館。

回頭看這是我們進來城堡的地方。城堡下面看起來像不規則的岩石砌成的,是原來的部分。

故意在廣場放置一個刑具把人的脖子和手腕夾住。後面就是城堡主樓和皇宮的部分。 這個廣場現在城為慶典辦活動的地方。

要進到皇宮這一區有一個護城河把城堡隔開,不過水位已退,反而變成步道。Adam說古時雖有護城河,但是冬天湖水會結冰,就變成是攻城的最好時機。

走過橋的右手邊有一個射箭場。

要進到皇宮的拱門。我沒有把活動式閘門拍下來。

這是皇宮中間的中庭,這裡通道和樓梯都是木製繞著磚牆興建。

這樣就可以看得出來重建的部分和原來的部分。其實城堡的重建原來有二個藍圖,一個比較耗費,後來蘇聯政府還是決定採用成本比較低的規畫來重建。

鑄鐵門與紅磚牆是很奇妙的組合。

我忘記這個是甚麼功能了,知道的說一下。

上了木樓梯,像是走在棧道。然後進入一室內。裡面展示一些兵器還有城堡的歷史和地圖。

當時只有傻傻地跟著導遊領隊走馬看花爬上爬下,根本不記得城堡裡的動向,也沒能了解整個博物館的規畫,只記得很多房間變成了展覽館,到樓上則是走木梯上去而沒有室內的階梯,一直到走到最後才從一個很狹窄的螺旋梯走到中庭。

我試著想要好好介紹這個水中城堡歷史博物館,找來找去都找不到詳細的旅遊網站,官方網站是作得很漂亮很像線上遊戲,卻不怎麼實用而且還會當機,當時也來不及一一作筆記,時間一拉長記憶越來越模糊。我隱約記得Adam在解釋這個地圖,說到古代立陶宛原本都是木造城堡很容易被攻城,後來才模仿德國人以岩石建造,而且一開始也沒有技術蓋得很穩固地基打得穩,後來被德國人攻城才慢慢改良蓋城堡的技術。上面的圖是說明藍色的點是德國人蓋的城堡,粉色的才是立陶宛人蓋的城堡。

幸好有注意到展覽室旁邊有護貝的說明書,加減可以參考,只是覺得很耗時寫遊記就是了。這個是Trakai的地圖。

這一展覽室就是Ducal Hall,當時沒有感受到是一整個大廳反而比較像是一個一個房間,不過跟據說明書,是說這個Ducal Hall有一個通道可通到地下室。Ducal Hall是紅磚歌德式建築,看天花板就知道。上面的浮雕就是歷代對城堡興建有相關的君主。

這個是Vytautas the Great

遊客很多。這些老人都背一樣的背包,很好辨識是同一團的。

原來城堡的瓷磚裝飾。

砲台

我把說明書的原文節錄說明這一畫的部分,這幅畫是表述The Battle of Zalgiris中間那個穿紅色的就是Vytautas
The Battle of Zalgiris by J. Rudolfas, which is a copy of the original made by Matejko. There are 92 historical figures depiced in the painting, among them the Grand Duke Vytautas ( in the middle, dressed in red), Grand Master Ulrich von Jungingen (to the left, dressed in white) and King Jogaila in the top right-hand corner, surrounder by his soldiers.

之後走到地下室,這個地方就是城堡的金庫廳The Treasury Hall。

這個金庫廳據說是十五世紀的國庫,在修護城堡的時候挖到了好幾壺錢幣,當時的人都會把值錢的東西裝壺然後埋在地下,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挖出來,不過有時因為戰亂主人沒能回來挖寶,這些寶藏就遺留在地底下很多年。Adam也說後來也有人曾經想要來這裡挖寶回去,結果船開到一半就滅頂了,所以湖底下沉有許多金銀幣,在月明的夜晚,只見湖底的金銀幣折射著月光閃閃發亮。這裏所展示的寶藏有十一件年代在14到18世紀之間。

除了展示很多壺錢幣之外,也有一些勳章。

之後來到這個大廳The Great Hall,跟著導遊爬上爬下加上天氣又熱,有機會可以坐下來休息大家當然要把握。

這個大廳是城堡內最大也是最美的一個廳,佔有200平方公尺,最高5.5米,地板陶磚和歌德式的天花板是重建的,但是牆壁則是原有的樣貌。

原本牆壁和天花板是有濕壁畫不過現在只有遺留一些(其實我根本沒有看到)。在Vytautas的時期,這個大廳是當作接見外賓以及開會簽條約的會議廳。現在這個大廳用來舉辦活動像是演奏會或是學生頒獎典禮會場。
天花板確實是新了一些

之後來到這個展覽館,介紹的是Trakai和立陶宛的歷史。我滿喜歡他們這種櫥窗式的展覽櫃,玻璃本身就有圖案和說明,然後鏤空的部分可以看櫃子裡的文物展。

逛到這邊都有點隨便亂看了,沒有時間可以慢慢看說明。

那我就把維基百科的資料拿來貼一下,惡補一下立陶宛大公國的歷史。

「立陶宛大公國是一個存在於12世紀(或13世紀)至1569年間的歐洲國家,隨後該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直到1793年五三憲法被頒布,其獨立地位被廢除,以使聯邦統一。該國由立陶宛人所建立,而立陶宛人是起源於奧克什泰蒂亞的波羅的語族部落之一,信奉多神教。大公國後來向基輔羅斯故土與其他斯拉夫土地擴張,其國土涵蓋現今的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以及愛沙尼亞、摩爾多瓦、波蘭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15世紀,該國領土達到頂端,是當時歐洲的最大國家。它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在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上體現出很大的多樣性。

立陶宛土地的統一自12世紀開始。大公國的第一位統治者明道加斯在1253年獲加冕為天主教立陶宛國王。這個多神教國家在北方十字軍時成為條頓騎士團和利沃尼亞騎士團的靶心。直到格迪米納斯統治時期的後期,這個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才嶄露頭角,並在其子阿爾基爾達斯治下繼續擴張。阿爾基爾達斯的繼任者約蓋拉在1386年簽訂克雷瓦聯合,給立陶宛大公國史冊上留下濃重的兩筆:其一是立陶宛昄依天主教,另一是奠定了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 (1385年-1569年)的王室聯合。

在維陶塔斯Vytautas the Great統治時,大公國處在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時期,並在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中挫敗條頓騎士團。這個時期還標誌著立陶宛貴族的崛起。維陶塔斯死後,立陶宛與波蘭王國的關係極度惡化。包括拉齊維烏家族在內的立陶宛貴族試圖破壞與波蘭的君合關係。但是,莫斯科-立陶宛戰爭的失敗使得這個聯合毫髮無損。最終,波立雙方在1569年確立盧布林聯合,成立新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在聯邦中,立陶宛大公國保留其政治獨立性,擁有自己的政府、法律、軍隊和國庫。聯邦未能避免其領土遭擴張中的俄羅斯強取豪奪。在一系列毀滅性的戰爭後,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795年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大公國瓜分,滅亡。」

這裏還有介紹特拉凱省Trakai Voivodeship的歷史,而Vytautas就是管理Trakai特拉凱和Vilnius Voivodeshop維爾紐斯省的立陶宛大公爵。

美麗的鐘

然後又傻呼呼地跟著導遊走,當時還不小心走錯樓層。從三樓看中庭。沒能去塔樓遠眺有點可惜。

這一個展覽廳則是介紹特拉凱的建築還有重建的歷史。

這就是重建的二個模型。這個比較便宜些也就是後來採納的方式。

這一個成本比較高。

結果逛來逛去我只對這個最有印象,這個少數民族是立陶宛的韃靼人,叫作Karaims,這一群人起源於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的突厥蒙古人沿著黑海岸一路向西,先是在Crimea和Khanate定居,因為Vytautas立陶宛大公時期立陶宛的版圖擴大並與金帳汗國(Golden Horde)交戰,1397-1398年Vytauras帶了383個Karaims家庭來特拉凱,於是這些韃靼人就定居在這裡,之後Crimea和Khanate的韃靼人也遷移到這裡,尤其是在特拉凱這邊,主要是沿著Voke河。他們在這裡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和信仰也形成了村莊,像是Keturiasdesimt totoriu,字義就是四十韃靼家庭。他們之能夠在這裡不受排擠的一個主因是因為Vytautas重用他們,看中他們驍勇善戰,聘他們當守衛,而後也當花園的園丁,這一群少數民族擁有自由並且也可以做生意甚至發展自己的手工藝。
甚至在1441年the Grand Dukeof Lithuania and the King of Poland Kazimieras Jogailaitis 還給這些Karaim人有自治區權利Magdeburg rights,一直到18世紀。Karaim還在1869年設立Hachan代表在立陶宛公國時期他們有著宗教和社會的獨立自主權

現在特拉凱的這些Karaim人只有幾十個家族。

她們保有自己的文化飲食和宗教。最有名的菜叫作kybyn

之後我們改走這個很陡峭的圓梯下樓。

之後走出皇宮區來到廣場這一邊,這一區則是展覽古代的古董家具。

Adam說我們還有三十分鐘可以逛,本想上完廁所好好自己來看看這一邊,結果領隊卻一直帶著大家走出城堡說要在湖岸這邊用餐。

只好隨便看看,這個二樓的地方還有水井可以取水。

然後走過橋,沿途有很多紀念品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完全引不起我的購買慾望,當時Maggie想要買碎琥珀串成的小天使手機吊飾,一個約三里特,我湊過去,發現小姐的態度很差擺一張臭臉,我轉頭就走,後來用餐的時候才知道Maggie還是有跟對方交關。

橋邊有人在畫畫。

午餐,三道式,湯,很難喝。

魚與飯,沒味道,於是我加了很多醋。

咖啡,還不錯。

蔓越莓冰,也不錯

餐廳的地下樓,我喜歡壁畫與半鳥籠的裝飾。


餐廳外面,就面對特拉凱城堡。

特拉凱水中城堡官方網站: http://www.trakaimuziejus.lt/#/lan=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ndawei111 的頭像
    amandawei111

    阿慢打胃之不落閣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