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2012年7月6日
一夜的睡眠似乎也無法補足前二日的疲憊,加上這一路上我一直處於很緊張有壓力的情況,早上也沒有力氣早一點起來到飯店外走走,只有即時打包下樓吃早餐。
這是飯店的自助式早餐,一大早就吃大魚大肉,吃到後來我就越來越節制了,本來也是為了拍照,紀錄行程當中所用的餐點。
這些魚的烹調方式往往都是生醃或是醃燻,或是水煮加糊糊的醬料,魚味很重,我覺得中式烹魚方法比較懂得去腥。總該放一些香蔥薑蒜之類的來去腥味吧,不過愛吃魚的團員似乎不覺得。
這就是我們的飯店,1980莫斯科奧運所蓋,當時愛沙尼亞還屬於蘇聯的屬地,帆船比賽就在塔林的比力塔區舉辦。早上沒有早一點起床出去逛逛,還真會錯失不少東西,我們這一團的人就屬謝醫師是早鳥,每天一大早都會在飯店附近走走拍照。一路上他狂拍照狂攝影,他的最佳麻豆就是他的美嬌妻。
吃完飯後便座市區觀光,我們先到座堂山Toompea(Dome Hill),是市中心的一座石灰岩小山,高約 20-30 米,長約 400 米,寬約 250 米。也稱為上城,有城堡,愛沙尼亞政府和國會的所在地。 我們從高處一直往低處走。
◎圖姆皮城堡Toompea Castle
塔林的地陪是一個大陸人,回想起來大概他是最混的,赫爾辛基的地陪雖然也混但是我記得她的聲音還有她講解的一些東西,這位先生似乎沒有甚麼講解,而且也沒有引發我想拿出筆記記的衝動,現在想要回想塔林的景點,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只記得第一次放行,導遊說四十五分鐘集合,我以為是四十五分的時間讓我們自由活動,原來是到九點四十五分,結果我沒有出現大家也沒特別找我,還好我並沒有走遠,隊伍繼續走才發現我在路邊拍照。
現在要寫塔林的遊記格外辛苦,又要找一堆資料對照我拍的照片。這個是Toompea Castle圖姆皮城堡,是愛沙尼亞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建於十三和十四世紀,城堡坐落於陡峭的石灰岩懸崖, 50米以上的海平面。這裡一直是權力和政務重地。今天愛沙尼亞議會大廈就在圖姆皮城堡。高聳的Pikk Hermann tower 塔赫爾曼塔是最高是城堡的最高點,這裡曾經是插著蘇聯的國旗。在1987年, 愛沙尼亞人提出將愛沙尼亞國旗插在這裡,在四年後的愛沙尼亞宣布獨立。(資料來源點這裏)
我另外找到英文的解說有說到城堡最早是在1227-29年是德國人的碉堡The German Knights of the Sword,之後外國皇帝佔領愛沙尼亞就以這裏為基。
之後先來到這個亞歷山大涅夫基教堂,是沙皇三世所建的東正教穹頂式教堂,外面有二個老太太在門口左右行乞。這個教堂並不老,建於1900年,這教堂原本設計用來象徵沙皇的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統治了波羅的海國家。 入內不能拍照,我也忘了裏面有甚麼東西。
對面粉色建築就是議會大廈。
我偷拍阿婆被發現,她很不高興揮手要我不准拍,我還是拍了。
觀光客在買杏仁果。
說起來我對波羅的海三國實在太太陌生了,我甚至連三國的首都還有英文怎麼拼完全兜不起來,可是我卻對這三個國家比較有好感,原因在於我去過捷克,我覺得這些東歐國家曾經有過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因為被侵略破壞歷盡滄桑,受過共產主義的洗腦,也被德國的納粹主義破壞,好不容易獨立了,他們很珍惜自己的國家,也力求發展,想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人們不算熱情但是和善不驕傲,所以這種地方旅遊起來才舒服。
城牆與聖尼古拉教堂。城牆約有1.9km長的部分還在,還有20個的塔樓。
不過塔林走一圈給我的感覺就是太多觀光客了,擠到讓我覺得很不舒服,而且神奇的是西方觀光客也都是一團一團的旅行團。
塔林之這麼熱門也是因為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之一。維基百科說明,塔林市(Tallinn)舊名日瓦爾(Reval),是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於愛沙尼亞北部波羅的海岸邊,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間隔了80千米寬的芬蘭灣。人口約40萬。 塔林古城在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綠草與大樹。
不用放大招牌也很吸睛的紀念品店。
古色古香的門把和門環。
就是這樣有那種中古世紀的感覺,但是垃圾桶和車子又把我們拉回現實。
◎聖母瑪麗亞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the Virgin (Dome Church)
結果我自己逛到這裏晃了一圈,我們團的人才在這邊發現到我。
入內也是不能拍照,我只好在門口往外拍。教堂裏面掛有很多木雕的徽章,都是以前當地的貴族仕紳的家徽。
拍到外面的紀念品店,還有洋蔥頭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這是路德教派教堂,早在1233年以前就有建造後有翻新更建,主體大概是十四世紀時期蓋的,而巴洛克式的塔樓是1770年代末才加蓋的。據說這個教堂原本是德國貴族使用的,裏面有埋葬一些重要人士,如Pontus de la Gardie,Adam Johann von Krusenstern和Scottish-born Admiral Samuel Greig of Fife。十七十八世紀的有名木匠Christian Ackermann製作了講道壇和祭壇。
塔林觀光網站資料上有寫說在大門邊有一個大木板上面寫著,Otto Johann Thuve, landlord of Edise, Vääna and Koonu Ehis grave, 1696 A.D.。 這個Thuve是個酒鬼愛玩弄女人,他死後要求葬在教堂的大門門檻這樣至少因為人們懼神進入教堂時還會下跪祈禱,順便可以減少他的一點罪行。
這個角度拍就拍到了斑駁。
這是愛沙尼亞的國旗配上聖母瑪利亞教堂。
牆上出現的雕像,蘇維埃時期的塔林的一位演員導演兼老師。你看看這樣的雕刻也這麼生動。
地陪有說剛好愛沙尼亞的總統有出現,可是我搞不清楚他在哪一輛車,我這張照片大概是想要拍政府官員還是總統之類的,反正我沒有拍到。說起來愛沙尼亞人口還真是少,人口不到一百三十萬人,可是土地比台灣要大,那想比在塔林的觀光客都要比市民多吧。
之後地陪要我們來這邊看市景,可是人好多還得要跟別人擠才能到圍牆這邊拍,我覺得景觀沒有很好啊,而且地陪也沒有解釋,倒是有解決我們的三急之一,旁邊有個紀念品店,地陪就說我們可以上它的唯一一間廁所,我們二十五個人耶,要等多久啊?就算都上完了,也有人想要買琥珀,結果在這邊等很久,也沒聽到甚麼解說。
不過現在看照片大概知道我們在舊城區遠望就是新城區了,舊城紅瓦屋頂跟現代建築古今對照也滿有意思的。
找不到這個教堂的名稱,根本找不到英文地圖來對照。
紀念品店裏面賣的東西其實還滿可愛的,但是用歐元算就覺得好貴喔。
你看這個小模型要多少錢,現在歐元比台幣是1:38左右,一個小公仔要台幣八千元!你花的下去嗎?
這裏最可取的地方就是塔林的觀光做得很好,好在服務人員都非常合善,他們大部分都很年輕貌美,不跟他們買東西只要拍照他們也都願意還會給予甜美的笑容。不知道是國家有訓練還是人民天性就這麼好?而且古裝打扮賣東西也真的是配合古城的情境。
這小姐是在賣不同口味的杏仁果,也給人試吃,我沒有交關她也願意讓我拍照,可惜我沒有拍好。
因為在這個景觀台上耗太多時間,我只好隨便拍。這是一家餐廳。
除了賣名信片杏仁果還有其他街頭藝人有賣唱的,也有這二個年輕人在賣現鑄的硬幣。
觀光客一群一群的來,覺得很煩。這裏很多琥珀店。為基百科也有關於波羅的海的琥珀的資料:四千萬年前,歐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時的氣候溫暖,尚無人類,樹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裏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沒入水下,被泥土沈積物掩埋,樹脂因此得以保存,迄至今天。許多北歐大片的地方變成了海底,這就是何以世上的琥珀大多出產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原因。
這裏要買的紀念品很多,很多都是手工製品,例如羊毛氈,和棉麻製品。
燕子其實是愛沙尼亞的國鳥。
又走一圈回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我們是用腳走,這裏還可以租這種我叫不出名字的車。
之後就要往下走,地陪問我們要走長腳街還是短腳街,大多數的人說要走長腳街,有人問為何叫長腳街?地陪回頭指著這個鐵靴。不過我查資料,這也叫長街,這一條街從山上直達港口,是最長的一條街,另一條比較曲折,很可惜我們不能多走,大概也錯過了很多重要景點,沒辦法誰叫我們是走馬看花團。
◎長腳街Pikk Street
這裏的鑄鐵工藝真的很強。
旁邊這一條曲折的小路,地陪就說是短腳街,應該要選這一條的,我當初投它一票說。
觀光客多扒手多,所以連警告標示都出現了。
這個城牆隔開了座堂山和Old Town老城。
上面是國會和政府機關。
牆腳就是賣畫的。沒時間細細看。
The Stenbock House是愛沙尼亞政府所在地。
感覺沒有走很久就走下山了。
舊城區或稱下城區的部分就下回分解。
- Jul 19 Thu 2012 01:19
走馬看花遊北歐三國+波羅的海三國Day3:塔林上城遊(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