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之後,即上巴士要到維爾紐斯坐市區觀光。
紐爾紐斯的歷史我來給自己惡補一下,大致是整理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資料。
傳說中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成為立陶宛國王的京城,就在維爾紐斯和Voruta。第一次在文獻中被提及是在1323年,當時格底敏大公寫信給德國的城市,邀請德國人和猶太人來到京城定居。1387年,Gediminas的繼承者約蓋拉給與該市馬格德堡權利。在1503年到1522年期間,該市周圍建起了城牆,有9個城門和3座塔。在齊格蒙特二世的統治下,維爾紐斯達到了發展的頂峰。他在1544年將宮廷搬到這裡。 國王史德芬·巴托利在1579年創立了維爾紐斯耶穌會大學,這所大學很快就發展成該地區最重要的科學與文化中心之一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最著名的科學中心。俄波戰爭(1654-1667)期間,維爾紐斯被俄國軍隊佔領了數年,該市遭到了掠奪和縱火,市民遭到屠殺。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以後,維爾紐斯被俄國吞併,成為維爾那省的首府。俄國佔領期間拆毀了城牆,到1805年,已經只剩下黎明門一座城門。1812年,拿破崙在遠征莫斯科途中,佔領了該市。1831年十一月起義以後,維爾紐斯大學被關閉,俄國人的鎮壓阻止了該市的發展。1863年一月起義期間,市內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被人稱「劊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約夫殘酷地鎮壓下去。起義之後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蘭語和立陶宛語被禁止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15年到1918年,維爾紐斯和立陶宛其他地區均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6日,在維爾紐斯宣布了《立陶宛獨立法案》。德國軍隊撤退。 之後俄國多次佔領,維爾紐斯的波蘭自衛隊與俄國布爾什維克軍隊佔交鋒幾次,於在華沙戰役 (1920年)中俄國紅軍撤退,在1920年7月12日立陶宛簽訂和約,放棄維爾紐斯。1920年10月7日,波蘭簽署了Suwalki條約,承認維爾紐斯地區屬於立陶宛。不過,同年10月9日,Lucjan Żeligowski將軍率領波蘭軍隊撕毀和約,發動突然襲擊佔領維爾紐斯。該市及周圍地區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國(Vidurio Lietuvos Respublika)。1922年2月20日,整個地區成為波蘭的一部分,維爾紐斯成為維爾諾省的省會。立陶宛民族被迫離開該市,並且禁止在公眾場合使用立陶宛語,因此波蘭人和猶太人逐漸占該市人口的大多數,立陶宛人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少數民族,僅占人口的0.8%。維爾紐斯大學重新開放,改名為史德芬·巴托利大學,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得到顯著改進。到1931年,該市擁有195,000名居民,名列波蘭的第五大城市,還擁有生產名牌收音機的Elektrit工廠。1939年8月23日秘密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在9月19日,蘇聯侵入并吞並了維爾紐斯。1941年6月,德國軍隊佔領了維爾紐斯。德國人在猶太人眾多的維爾紐斯舊城中心地區建立了兩個猶太人隔離區。並且屠殺立陶宛95%的猶太人。1944年7月,蘇聯軍隊重新奪回維爾紐斯。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逮捕了波蘭士兵。維爾紐斯被併入蘇聯,不久以後成為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批的波蘭人立即被驅逐到波蘭,同時將立陶宛人移入維爾紐斯。這一歷史事件導致了維爾紐斯人口構成的戲劇性改變。1991年立陶宛獨立。1994年維爾紐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Vilnius Cathedral維爾紐斯大教堂
我們的市區導覽從這裡開始徒步,第一站是很雄偉壯觀的白色建築,維爾紐斯大教堂,外型為新古典主義,是十八世紀改建後的面貌。
維爾紐斯大教堂是個羅馬天主教教堂,最早,原址是祭拜波羅的海的神明Perkūnas,之後立陶宛國王Mindaugas信奉天主教之後就在1251年在此改建為羅馬天主教教堂。Mindaugas在1263年死後,又改回祭拜波羅的海的神廟。西元1387年立陶宛正式信奉天主教,是波羅的海最後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當時的教堂則是蓋成歌德式,於西元1419年燒毀,立陶宛國王Vytautas時期又在原址蓋了另外一個更大的歌德式教堂。1522年大教堂翻新,前面也蓋了一個鐘塔樓,就蓋在Lower Castle的防衛塔上,之後這個教堂幾經此次大火燒了又重蓋,改成變成文藝復興式建築,到了西元1623-1636年就開始加入了巴洛克風格,之後又陸陸續續倒塌修護,現在的樣子則是在西元十八世紀由Laurynas Gucevičius設計,變成新古典風格。 大教堂前面有四個雕像是四大天使Four Evangelist,是義大利雕刻家Tommaso Righi的作品。
天氣好得不得了,那時候是下午五點了,地陪Adam很認真賣力的講了二個小時,說起來二個小時也沒有很久啊,可是連向來精力充沛的謝醫師也熱得受不了,最後刷卡請大家喝可樂。
站在教堂外面聽解說的時候,地板上的這個符號就站著一對小情侶,女生要男生站在上面轉圈圈,地陪後來才解釋說這是個許願的地方,轉個三圈夢想就會成真。至於這個地磚的原始意義是很重大的,在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抗議蘇維埃政權於是三國在八月二十三號那一天全國人民手牽手連成波羅的海之路650公里遠,蘇維埃政權抗議要爭取三國的獨立,這個地方就是作為終點,後來才貼這塊塊磁磚,Stebulas所代表的意思是奇蹟的意思。
這是教堂正面二側的雕像。
上面也有三個雕像,中間手舉十字架為聖安娜右邊聖卡濟米拉斯左邊是聖斯塔尼斯拉夫。
這是從教堂正面看過去的街景。
教堂的旁邊是一個大公園,地培好像說是在整修還是某個活動目前禁止外國人進入。
教堂裏的告解室,也太開放了吧,這樣怎麼告解?
教堂的天花板。
祭壇,教堂裏面也埋了不少王公貴族。有維陶塔斯大公(1430)及其妻安娜(1418)其弟西吉蒙斯德國王,西吉蒙斯德二世奧古斯的二個妻子與國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臟。小禮拜堂的祭壇上有立陶宛的唯一聖徒聖卡西米爾(St. Casmir, 1458-1484)是立陶宛聖人也是守護神的銀棺木。
裏面也有不少宗教畫作。
◎Palace of the Grand Dukes of Lithuania立陶宛皇宮
在教堂的後面則是皇宮,看起來非常樸素不顯眼,前面有一個雕像,是Grand Duke of Lithuania Algirdas,中古世紀立陶宛大公, Algirdas統治立陶宛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從1345到1377年,其兄弟Kęstutis幫他捍衛西邊國土,當時的國土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進入莫斯科境內,地陪有講一個典故我已經忘了,跟那隻狼有關。
Unveiled in September 1996, the monument to Gediminas (Pol. Giedymin, 1275-1341), who famously founded Vilnius in 1323 and who was also Grand Duke of Lithuania from 1316 until his death, stands more or less on the spot where a howling iron wolf that inspired the moving of the country’s capital from Trakai allegedly appeared in his dream. Strangely, the aforementioned beast is represented in V.
剛好有一群小學生戶外教學,沒有胖子你看。他們的老師還滿有威嚴的,還穿短褲說。
這樣就可以看到皇宮了,皇宮在下城堡區,後面磚色的是Gediminas Tower。
其實穿便服,只要大家戴一樣顏色的帽子感覺也很整齊。
◎The Old Town舊城區
維爾紐斯在1994年被評為世界遺產,其建築特色多是巴洛克風。沿途當地政府也會張貼一些歷史照片讓大家對照對照。
有的乾脆就當攤位的隔板。這裏不是歐元區,使用自己的貨幣立特LTL。團友牙醫師都會特別去當國買紀念幣,也是很不錯的收藏。有的是會收集郵票買明信片寄回去。我沒有這種習慣,因我覺得明信片很貴郵資也很貴,寄回去的明信片我最後都亂丟,不如來買吃的或小紀念品。
這二位的背影是Andy和Adam,Andy的翻譯算是很流暢的,可能也是他來這裡很多次,不過我後來總會緊跟著他們二個想要聽Adam的第一手說明。當初Andy就說甚麼扒手很多,他會盡量在後面押隊,讓地陪帶著我們,最後他根本都是走在最前面,也不怕我們這一行人會迷路,他大概是料定我們這一票人都是識途老馬,旅遊經驗豐富所以不怕我們被扒或走丟。
這二位A字頭的先生走很快自己聊得很起勁,其他的團友根本苦不堪言,一直喊熱,隊伍拖很長。這個老建築還有地下室,不知道是不是像拉脫維亞里加一樣,因為都市馬路更新,路面越來越高,二旁的建築就變低了。
轉個彎走道這小路,遇到這群長腿妹,大家紛紛鏡頭轉向她們,向立陶宛美女致敬。地陪只有搔搔頭等我們。
◎琥珀博物館
路過琥珀博物館,當然沒有進去,我還是因為覺得招牌很顯眼好看才拍了這張照。
◎教堂遺產博物館The Church Heritage Museum
教堂遺產博物館The Church Heritage Museum
教堂遺產博物館位於聖麥可教堂St. Michael‘s Church,天主教遺產在立陶宛為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博物館裡面陳列畫作文獻宗教書籍,還有歷史美學價值的物件。(資料取自此)
立陶宛人多半信天主教,天主教的家私一定特別多的。當然我們也沒有進去參觀。
◎聖安娜教堂St. Anne's Church, Vilnius
聖安娜教堂。St. Anne's Church 位於舊城區就在Vinia河右畔,為火焰式歌德式建築和磚蓋歌德式建築。是羅馬天主教教堂。
地陪拿出的這個徽章是立陶宛公國的國徽。the Gediminas symbol,說明這個教堂的外型就是按照國徽所設計。
聖安娜教堂的後面是一個熙篤會修道院。聖安娜教堂的建立是為紀念立陶宛國王Vytautas the Great的第一任妻子Anna, Grand Duchess of Lithuania。原本是木頭建造而且是給信奉天主教德國人使用但是毀於大火,在1495-1500年間立陶宛國王Alexander下令重新以磚砌造,這個磚造教堂中間歷經幾場大火和幾次修護,但是樣式還是保留當時的面貌。據說1812年法俄戰爭拿破崙攻打俄國的時候來到這裡看到這個教堂十分喜歡說想帶回去。後來看文獻才知道原來旁邊有十字架的是聖安娜教堂的鐘塔建於1870時期是Chagin的新歌德式設計,後面則是另一修道院。教堂裏面我們沒有參觀,網路資料說是巴洛克式,想必又是非常的花俏豪華。
◎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 Vilnius東正教聖母瑪利亞教堂
除了有新古典式天主教教堂,歌德式教堂,我們又來到東正教的教堂。據地陪解釋當初的教堂也是磚頭砌造。
從這一面看就可以看到原來的磚頭遺跡。這個東正教的教堂建於西元1346年由基輔的建築師所建,並在西元1348年由基輔都主教Saint Alexius的加持。
這座教堂歷經時代的變遷戰火的摧殘,被遺棄被破壞改成天主教教堂,也曾經被賣給維爾紐斯大學當作戲院和圖書館使用,近幾年來才由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接收,經過改建修整,現在又恢復成東正教教堂提供給當地俄羅斯人還有白俄羅斯人使用。
雖然我們都是看教堂,不過從這些教堂的歷史故事我們也可知這個維爾紐斯城市的演變還有文化的多樣性。
接著來到的地方更是有趣,叫做對岸共和國,就在河流的對岸。當時地陪在講解這一帶有猶太人社區,在橋的這一端有個男孩銅雕像,是為了紀念一個猶太男孩捨己救人。因為河川暴漲這個男孩為了救人溺斃而死,我記得其實地陪提過幾次猶太人,不知道為甚麼領隊都沒有翻譯出來。
◎對岸共和國
橋的那一頭就是對岸共和國,我們沒有走進去,我倒是很想進去看看這個波西米亞風的藝術村說,只好等下一次了。
1997年4月1日,一群藝術家在被維爾尼亞河(Vilnelė)圍繞的Uzupis地區成立對岸共和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和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該「共和國」比較像是一個藝術家群體,當地設有不少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咖啡館,當地的文藝活動亦有透過維爾紐斯市政府宣傳推廣。
套句同學Debra說的,鎖比有些愛情還要堅固吧?想必是鎖在,情早已不復存在。
橋的旁邊有著美人魚的雕像,美人魚的故事跟萊茵河裏的女妖差不多,都是以歌聲魅惑行船人。致於為何要在這個看起來蠻像臭水溝的河旁邊豎立雕像,我就不知道了。
城市導覽我們才走一下下而已,景點很多照片更多,所以下回分解。
- Aug 02 Thu 2012 19:48
走馬看花遊北歐三國+波羅的海三國Day4:維爾紐斯教堂導覽(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