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了隆黛爾宮約下午一點,接著繼續往南到另外一個國度,立陶宛。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國當中最南邊的國家,國土面積也最大(65,300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一十八萬幾萬人。根據維基百科,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文:Republic of Lithuania),位於東北歐,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首都維爾紐斯。它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及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 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昔日曾一度與波蘭合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後來成為沙俄附庸國並最終遭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
沿途的風景地勢平坦起伏不多,有森林麥田菜園草坪,有時會看到上半身赤裸的男人坐在板凳上享受午後陽光,也有阿婆穿著比基尼在菜園裏面整理,荒野上也看到老鷹俯衝抓獵物。只可惜我來不及捕捉這些畫面,但是我都記在我的筆記本。
也有這個畫面,一個身材姣好的女子帥氣地騎馬奔馳在草原上,還一邊講手機,後來聽坐前面的團友說,原來她是在追一隻脫韁野馬,馬兒還橫越公路,難怪我們的巴士速度才慢下來。
這裏沿途看到的河水顏色都是茶褐色的,跟我在蘇格蘭看到的一樣,應該都是含礦物質很多,而不是汙染。巴士開了三個多小時後來終於來到了立陶宛的維爾紐斯Vilnius。
圖片取於Wikitravel
維爾紐斯在立陶宛的東南邊,接近白俄羅斯。所以我們從拉脫維亞跨過邊境一直往南開。我們在立陶宛只會參觀首都維爾紐斯,然後往西走到水中城堡Trakai,再北走回到里加,中途參觀一個很怪異的十字山。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 St. Peter and St. Paul's Church
這一個教堂是個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 Antakalnis區,這個地名的意思就是山坡的意思。教堂內的精緻石灰鑄模雕刻是由 Giovanni Pietro Perti 作創造,並由米蘭建築師 Giovanni Maria Galli所裝潢,是個典型的立陶宛巴洛克是建築。 Altogether there are about 2000 pieces of sculpture, depicting scenes from the New Testament, the lives of the saints and Lithuanian history.
我們來到的時候,教堂裏婚禮剛結束,這加長婚禮車跟出殯車很像。不要說我觸霉頭,婚禮和喪禮都是人生大事,婚禮可以跳過,喪禮是逃不掉的。
這個教堂就跟我們上午參觀的皇宮一樣,外表看是看不出巴洛克奢華風,進去裏面才知道。教堂上面寫的拉丁字REGINA PACIS FUNDA NOS IN PACE (Queen of Peace, protect us in peace) 就是說明這教堂建造的歷史背景還有出資者Pac的名字相呼應。
我翻譯一下維基百科,據說最早十四世紀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雅蓋沃Jogaila在西元1386年皈依天主教之後在這個地方先蓋了木造教堂,在15世紀末又重建但是1594年慘遭祝融,1609-1616年間又重建另一木造教堂,在1655-1661年間與俄國交戰又被摧毀。新的石造教堂是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由大統帥the Great Lithuanian Hetman Michał Kazimierz Pac出資所建,為了慶祝打敗俄國還有從Lubomirski's Rokosz的壓迫下解脫所蓋的豪華大教堂。
教堂內有一個大型的土耳其戰鼓timpano,據說在1673年十一月十一日the Battle ofKhotyn霍京戰役(霍京位於烏克蘭)當中,波蘭立陶宛聯邦成功擊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所得到的獻給Pac。不過我沒有看到。
大統帥還下令說要把他的遺體埋在教堂的門邊。墓碑上面刻著Hic Jacet Pecator。
現在教堂的樣子是從1668年開始興建,由從Kraków的Jan Zaor監工,1676年由 Giambattista Frediani完成。Pac在1682年死了,內部的裝潢也在1684年停工所以就沒有興建的原設計的祭壇,到了1704年整個裝潢才完成。現在看的祭壇比原先設計小,由十九世紀初米蘭 Giovanni Beretti和 Nicolae Piano 工匠設計。其後的畫作由Franciszek Smuglewicz所畫: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道別。
立陶宛人果然比較大方,不像芬蘭人直接把教堂門一關,不讓我們為他們祝福。你看新娘曬得黑黑的,跟我們要白泡泡幼咪咪的概念背道而馳。這對新人看起來很年輕。
有了年紀之後新娘以後就會變成這樣。後面就是我前面我翻譯半天的祭壇和那幅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道別畫作。
像這種石灰鑄模的雕刻作品雖然可以複製,不過能先塑出比例精準細致的模型也要有何等的功力啊。
而且還不會脫落掉下來。後來又找到網路資料說明這些雕刻的特殊性,我記得地陪好像也有說。網路原文我就貼了:On one of the walls outside you can see a painting on wood featuring the plague raging in Vilnius in 1710. When you visit the church, have a close look at the sculptures and you will find some surprises as the sculptors seem to be playing games with the audience. For instance, one of the statues seems to be crying when you look at her from one side and smiling when viewed from the other side. The statue of Christ is fixed to the wall only by one foot
往後看出口,上面有管風琴。
我們在立陶宛的地陪Adam是個三十歲的男生,非常認真努力解說,中間都忘了我們這些觀光客都喜歡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逛街購物吃吃喝喝,只會拼命走用力解說,他的英文說得很流利沒有太重的口音,只是這幾天在立陶宛熱得半死,跟著他維爾紐斯走了整個舊城,團友直喊快虛脫受不了,只有我這個異類死跟著地陪還一直作筆記。教堂裏的說明當時我還沒想到記筆記(因為前面二位地陪太混了,我很失望)。他說的幾個牆面上雕刻和畫作的聖經故事,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他說裏面的雕刻都有左右呼應對稱性。這個講道壇。除了用華麗來描述還可以用甚麼來形容,我辭窮了。
教堂的設計往往都是十字型建構,所以左右二翼也有對應性的祭壇。這邊應該是耶穌吧。
那這一面則是聖母瑪利亞。上面最為誇張的就是這個水晶吊燈。 The chandelier made in crystal and brass was the gift of Venice for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church.
像個維京戰船的造型還有個龍頭,只不過沒有點亮,感覺不出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驚豔感。
這時候神父出現了,沒拍好真可惜。
天主教真的就跟道教一樣,崇拜偶像而且多神多聖,教堂廟宇都很花俏揮霍。
你看看天花板。
還有濕壁畫。
聖彼得St. Peter或伯多祿:西滿伯多祿或稱刻法,是宗徒之首、第一位教宗,與聖保祿同是羅馬宗座(The see of Rome)的建立者。 這也難怪到處都說甚麼聖彼得大教堂。我幼稚園也念教會幼稚園說,還好這個幼稚園還不錯沒有強迫人家信教。
道教拿香拜,天主教點蠟燭。
這二個左右對稱的聖經故事,Adam有說,可是我不記得溜。
好像有甚麼三位一體的說法,和對應死神的概念。
這個天使是啥麼名字咧?
反正我走出來再拍一次教堂,就算到此一遊了,掰~
熱死人舊城遊就下回分解。
教堂婚禮結束新人和親友在外面聚一聚。然後才散會。
前面講到雅蓋沃,是立陶宛很重要的君主,所以我先把維基百科資料貼在這邊,遊舊城一定會再提到這個人。「雅蓋沃(後稱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1]1348年?-1434年6月1日),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於1377年起統治立陶宛,其任期開始時,與他的叔父科斯圖提斯(英語:Kęstutis)共治。在1386年,他昄依天主教,取教名為瓦迪斯瓦夫,和年輕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結婚,加入龍騎士團(英語:Order of the Dragon),並以瓦迪斯瓦夫·雅蓋沃的名義加冕為波蘭國王。[2]他共統治波蘭48年,實為後來統治波蘭立陶宛兩地長達幾世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奠基人。並將他的名字(Jagiełło)授予雅蓋隆王朝(Jagiellon),該王朝統治兩國至1572年[3],為中世紀時期中東歐最有影響力王朝之一的格迪米尼茲王朝(英語:Gediminids dynasty)下的支系。 」
聖彼得故事取於: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page/110/PeterandPaul.htm
英文解說資料來源:http://www.virtualtourist.com/travel/Europe/Lithuania/Vilniaus_Apskritis/Vilnius-444288/Things_To_Do-Vilnius-Church_of_Sts_Peter_and_Paul-BR-1.html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國當中最南邊的國家,國土面積也最大(65,300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一十八萬幾萬人。根據維基百科,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文:Republic of Lithuania),位於東北歐,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首都維爾紐斯。它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及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 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昔日曾一度與波蘭合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後來成為沙俄附庸國並最終遭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
沿途的風景地勢平坦起伏不多,有森林麥田菜園草坪,有時會看到上半身赤裸的男人坐在板凳上享受午後陽光,也有阿婆穿著比基尼在菜園裏面整理,荒野上也看到老鷹俯衝抓獵物。只可惜我來不及捕捉這些畫面,但是我都記在我的筆記本。
也有這個畫面,一個身材姣好的女子帥氣地騎馬奔馳在草原上,還一邊講手機,後來聽坐前面的團友說,原來她是在追一隻脫韁野馬,馬兒還橫越公路,難怪我們的巴士速度才慢下來。
這裏沿途看到的河水顏色都是茶褐色的,跟我在蘇格蘭看到的一樣,應該都是含礦物質很多,而不是汙染。巴士開了三個多小時後來終於來到了立陶宛的維爾紐斯Vilnius。
圖片取於Wikitravel
維爾紐斯在立陶宛的東南邊,接近白俄羅斯。所以我們從拉脫維亞跨過邊境一直往南開。我們在立陶宛只會參觀首都維爾紐斯,然後往西走到水中城堡Trakai,再北走回到里加,中途參觀一個很怪異的十字山。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 St. Peter and St. Paul's Church
這一個教堂是個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 Antakalnis區,這個地名的意思就是山坡的意思。教堂內的精緻石灰鑄模雕刻是由 Giovanni Pietro Perti 作創造,並由米蘭建築師 Giovanni Maria Galli所裝潢,是個典型的立陶宛巴洛克是建築。 Altogether there are about 2000 pieces of sculpture, depicting scenes from the New Testament, the lives of the saints and Lithuanian history.
我們來到的時候,教堂裏婚禮剛結束,這加長婚禮車跟出殯車很像。不要說我觸霉頭,婚禮和喪禮都是人生大事,婚禮可以跳過,喪禮是逃不掉的。
這個教堂就跟我們上午參觀的皇宮一樣,外表看是看不出巴洛克奢華風,進去裏面才知道。教堂上面寫的拉丁字REGINA PACIS FUNDA NOS IN PACE (Queen of Peace, protect us in peace) 就是說明這教堂建造的歷史背景還有出資者Pac的名字相呼應。
我翻譯一下維基百科,據說最早十四世紀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雅蓋沃Jogaila在西元1386年皈依天主教之後在這個地方先蓋了木造教堂,在15世紀末又重建但是1594年慘遭祝融,1609-1616年間又重建另一木造教堂,在1655-1661年間與俄國交戰又被摧毀。新的石造教堂是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由大統帥the Great Lithuanian Hetman Michał Kazimierz Pac出資所建,為了慶祝打敗俄國還有從Lubomirski's Rokosz的壓迫下解脫所蓋的豪華大教堂。
教堂內有一個大型的土耳其戰鼓timpano,據說在1673年十一月十一日the Battle ofKhotyn霍京戰役(霍京位於烏克蘭)當中,波蘭立陶宛聯邦成功擊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所得到的獻給Pac。不過我沒有看到。
大統帥還下令說要把他的遺體埋在教堂的門邊。墓碑上面刻著Hic Jacet Pecator。
現在教堂的樣子是從1668年開始興建,由從Kraków的Jan Zaor監工,1676年由 Giambattista Frediani完成。Pac在1682年死了,內部的裝潢也在1684年停工所以就沒有興建的原設計的祭壇,到了1704年整個裝潢才完成。現在看的祭壇比原先設計小,由十九世紀初米蘭 Giovanni Beretti和 Nicolae Piano 工匠設計。其後的畫作由Franciszek Smuglewicz所畫: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道別。
立陶宛人果然比較大方,不像芬蘭人直接把教堂門一關,不讓我們為他們祝福。你看新娘曬得黑黑的,跟我們要白泡泡幼咪咪的概念背道而馳。這對新人看起來很年輕。
有了年紀之後新娘以後就會變成這樣。後面就是我前面我翻譯半天的祭壇和那幅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道別畫作。
像這種石灰鑄模的雕刻作品雖然可以複製,不過能先塑出比例精準細致的模型也要有何等的功力啊。
而且還不會脫落掉下來。後來又找到網路資料說明這些雕刻的特殊性,我記得地陪好像也有說。網路原文我就貼了:On one of the walls outside you can see a painting on wood featuring the plague raging in Vilnius in 1710. When you visit the church, have a close look at the sculptures and you will find some surprises as the sculptors seem to be playing games with the audience. For instance, one of the statues seems to be crying when you look at her from one side and smiling when viewed from the other side. The statue of Christ is fixed to the wall only by one foot
往後看出口,上面有管風琴。
我們在立陶宛的地陪Adam是個三十歲的男生,非常認真努力解說,中間都忘了我們這些觀光客都喜歡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逛街購物吃吃喝喝,只會拼命走用力解說,他的英文說得很流利沒有太重的口音,只是這幾天在立陶宛熱得半死,跟著他維爾紐斯走了整個舊城,團友直喊快虛脫受不了,只有我這個異類死跟著地陪還一直作筆記。教堂裏的說明當時我還沒想到記筆記(因為前面二位地陪太混了,我很失望)。他說的幾個牆面上雕刻和畫作的聖經故事,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他說裏面的雕刻都有左右呼應對稱性。這個講道壇。除了用華麗來描述還可以用甚麼來形容,我辭窮了。
教堂的設計往往都是十字型建構,所以左右二翼也有對應性的祭壇。這邊應該是耶穌吧。
那這一面則是聖母瑪利亞。上面最為誇張的就是這個水晶吊燈。 The chandelier made in crystal and brass was the gift of Venice for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church.
像個維京戰船的造型還有個龍頭,只不過沒有點亮,感覺不出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驚豔感。
這時候神父出現了,沒拍好真可惜。
天主教真的就跟道教一樣,崇拜偶像而且多神多聖,教堂廟宇都很花俏揮霍。
你看看天花板。
還有濕壁畫。
聖彼得St. Peter或伯多祿:西滿伯多祿或稱刻法,是宗徒之首、第一位教宗,與聖保祿同是羅馬宗座(The see of Rome)的建立者。 這也難怪到處都說甚麼聖彼得大教堂。我幼稚園也念教會幼稚園說,還好這個幼稚園還不錯沒有強迫人家信教。
道教拿香拜,天主教點蠟燭。
這二個左右對稱的聖經故事,Adam有說,可是我不記得溜。
好像有甚麼三位一體的說法,和對應死神的概念。
這個天使是啥麼名字咧?
反正我走出來再拍一次教堂,就算到此一遊了,掰~
熱死人舊城遊就下回分解。
教堂婚禮結束新人和親友在外面聚一聚。然後才散會。
前面講到雅蓋沃,是立陶宛很重要的君主,所以我先把維基百科資料貼在這邊,遊舊城一定會再提到這個人。「雅蓋沃(後稱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1]1348年?-1434年6月1日),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於1377年起統治立陶宛,其任期開始時,與他的叔父科斯圖提斯(英語:Kęstutis)共治。在1386年,他昄依天主教,取教名為瓦迪斯瓦夫,和年輕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結婚,加入龍騎士團(英語:Order of the Dragon),並以瓦迪斯瓦夫·雅蓋沃的名義加冕為波蘭國王。[2]他共統治波蘭48年,實為後來統治波蘭立陶宛兩地長達幾世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奠基人。並將他的名字(Jagiełło)授予雅蓋隆王朝(Jagiellon),該王朝統治兩國至1572年[3],為中世紀時期中東歐最有影響力王朝之一的格迪米尼茲王朝(英語:Gediminids dynasty)下的支系。 」
聖彼得故事取於: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page/110/PeterandPaul.htm
英文解說資料來源:http://www.virtualtourist.com/travel/Europe/Lithuania/Vilniaus_Apskritis/Vilnius-444288/Things_To_Do-Vilnius-Church_of_Sts_Peter_and_Paul-BR-1.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