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的行程悠閒,上午排一個南方長城,中午吃過飯後就到古城裏面導覽,四點多就各自散開。因為十點才出門團員睡飽精神好即使是雨天也沒澆熄出遊的熱情。一來到南方長城,等雨勢小了些,痞子輝要我們自己往階梯上走,說解說員在上面等我們。
因為淡季現場我們是唯一的旅行團,遊客中心冷冷清清也沒甚麼好逛的,買了票大夥就往階梯上爬。我本穿著羽絨大衣,因為不防水,總覺得撐傘沒用,又回車上取輕便雨衣。雨衣雨傘都帶上了,然後爬上了南方長城。一上去解說員領著我們看解說牌,奇特的是解說牌寫的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中文,這時候團裏的賴醫師忍不住就問了,為何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字,解說員的臉色本來就不親切,被這問題一問先愣了一下,然後回答說,因為比較藝術感。所以大陸人也承認繁體字比較美囉?
雨霧中的南方長城實在說不出美,遠望白茫茫,近看濕答答。解說員帶著我們像趕鴨子一樣,解說也跟鴨子一樣呱呱呱快速講完,走了前半段,說完了歷史,解釋了大棋盤,點了一下原城牆遺跡然後就說我們可以回頭了,不然往上爬至少要四十分鐘,可我們這一團就願意走,解說員工作結束即離開,我們大伙則大步大步往上跨,好像賴家三口沒跟上,母子二人的那個媽媽後來也打退堂鼓。我押後,城牆沿著山稜蓋,越登高越是迷茫,霧裡看花。前面的團友簡直是馬拉松選手,二十幾分鐘走完,我邊走邊停下來拍照,走到後來上氣不接下氣,滿身大汗,雨衣羽絨衣全都脫了。
繞了一圈下來,我的雙腳發抖膝蓋酥軟,想說完了,我真是個老人,還好領隊說發抖腿軟是正常的,況且我一早已先走了二小時的路了。
我只知道萬里長城,從不知有甚麼南方長城。這次旅遊也算是開了眼。這個長城正確名稱應叫做「苗疆長城,大致位於鳳凰縣境內,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一說旦武營),南到貴州銅仁的亭子關,多修建在陡峭的山脊上。與北方長城不同的是,苗疆長城的防禦目的不是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為了隔離生苗(未服從朝廷的苗族)和熟苗(服從朝廷的苗族)以防止生苗造事。長城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由明朝朝廷撥款四萬兩白銀修建而成。 明朝末年,苗族暴動,把邊牆夷為平地。清朝政府則在邊牆舊址上重新建設了新的城牆,繼續防止苗民的暴動。 」(資料取於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內容跟那個繁體中文的解說石碑有些出入,光是長度就不同,本想逐字打字下來,實在太耗時間了,只有作罷。但是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這個圍牆的修護是近十二三年的事,當地政府進行了修護和宣傳活動,在永興坪拉毫營盤段進行搶救維修,在2001年5月前共修復了1.78公里。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在這裏弄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於2003年舉辦一個中韓圍棋邀請賽,大小是標準棋盤的5051.83倍,邊長31.7米,總面積1004.89平方米。」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台、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 長城總體比北方長城要小,並且石塊也只有北方長城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小,論其原因應該是苗族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不必修建得象北方長城那麼堅固。由於石塊常被周邊民眾拆去以修建房屋,今天的苗疆長城已經是斷斷續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是最有特色的。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19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就這個棋盤,上面的棋子只剩幾個,罩了起來。
雖然遊客不多,兜售的阿婆也有幾個,一直要我們買橘子之類的。
這些多半是修護過的城牆,上面鋪滿的枯枝,應該是因為冬天這些蔓藤類都掉光了葉子。
前一陣子迷看三國大陸電視劇,我一集一集線上練,現在寫遊記才能感受過去的「國防」靠的是高聳難以攻堅的圍牆,驍勇善戰的將領,排山倒海的士兵,以及擅於兵法的軍師,現在的國防靠的是甚麼呢?
像這種砲台已不符現代戰爭需求了。
將苗族人分成生苗熟苗也是有趣的稱呼,想必跟以前稱原住民為生番有點類似吧。從城牆上望出去是這般迷霧的景色。
向內看,還有一些碉樓遺跡。
還設一個馬廄。之所以取一個怪怪的角度是因為我們在上,馬廄之前有一道石牆。
這些有頂的哨亭,想必是後來修護的。比較像涼亭
一階一階往上爬。
已經爬到上面了,遠方的有飛簷的塔樓就是入口關門所在。邊牆繞了一圈,像是圍起了一個營區,營內就是現有的大棋盤和馬廄商店,南北二邊的延伸城牆早已是斷延殘壁,當地政府並沒有修護,所以我們就是繞了邊牆走一回。
現在常見父母親帶著小孩出國,不知道這樣對小孩是好還是不好?以前我父母都是自己出國,請外婆來照顧,我們還是繼續上學過正常的生活,也不會埋怨父母,反而告訴自己想出國觀光,就等自己以後賺錢靠自己的力量存錢再去,可現在的父母連學生上學時間硬要帶小孩出國觀光,這是好事嗎?這是一個好的示範嗎?
這裡的工作人員天氣冷都在身邊燒個炭火取暖。既保溫又除濕。
越登高霧氣越來越重。
來個自拍,讓大家瞧瞧此時的風景多「美」啊!
經過一個哨樓,裡面空空的
也沒有樓梯可以上去看。
來到這裡是最高點,這裡的城牆又圍了另外一個小圈,另一邊我沒走過去,一方面我已經落後團員一大截,二方面我覺得沒有安全感。
這裡就是下山的階梯了
想必過去的人們身手必定很矯健,上上下下毫無困難,可我就不行了。
走下來了,雨停了,但全身早被汗水浸濕了。
拍一下這裡的說明,看官會比較清楚這裡的地形結構。
接著我們即出發回到鳳凰古城吃中飯,這一家餐廳還滿多花樣的,先來個迎賓擊鼓。
服務人員都穿著有湘西土家族苗族風味的制服,個子不高都很年輕,五官不見得濃眉大眼,但是膚質還真是不錯。
牆壁上的吊腳樓
餐廳分成二樓,樓梯口的右邊有個區塊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婚禮和過年習俗。桌上好幾個裝黑茶的茶葉罐。
看板上介紹湘西人的風俗,行親,其實就是我們這邊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習俗,椅子上斜擺著的是扁擔,只不過這裡的湘西媳婦是初一挑著餅乾回娘家。
這裡的說明牌解釋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過年習俗之一,「趕肉」,是當地男人去山上狩獵的意思。
土家族和苗族人很重視節慶,特別是過年,湘西人比漢人早一天過年,但是早在過年之前都開始準備,因此流傳著一個順口溜: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打掃屋, 二十七泡糯米, 二十八打糍粑, 二十九種種有, 三十夜慢慢撤,撤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慢慢消費、慢慢享受。「做豆腐、打掃屋、打糍粑」,這三件事,是湘西過年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資料來源:大陸新娘部落格)
打糍粑跟客家人的說法一樣,我們是說麻糬,小時候過年我們也有麻糬用筷子捲起來沾糖霜和花生粉,現在都沒了。
這是我們的午餐。
還有這一道辣菜,我竟然想不起來是甚麼東西。
這是湖南省的啤酒。
吃飯的時候餐館也很熱鬧,這一頭有個服裝秀的彩排。
模特兒都不是專業的而且又嫩又肉又嬌小,不過有幾件外套袖著湘繡,我倒是挺喜歡的。吃飽了看了一下秀,大伙徒步進古城。
- Mar 23 Sat 2013 14:30
張家界鳳凰古城八日遊Day3:雨霧南方長城(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