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中央美食館吃完了炒米粉和白咖啡,休息一下又繼續我的喬治市藝術歷史巡禮,我朝市政廳的方向前去,經過了福德祠,馬新華人稱土地公為大伯公,我想Lebuh King為何不叫國王街而是大伯公街,應該是福德祠的關係,不過當時我注意的不是廟,而是廟前的大蠟燭。

拍張照,沒進去參觀土地公廟,應該沒有錯過甚麼吧?

正中午在喬治市區騎單車,炙熱又悶濕,騎著騎著覺得自己腦袋已經不太清醒,可來到舊關仔角草場,發現有個白人更神經,半裸著在草地上做瑜珈,草坪很大一片,瑜珈先生距離我有些遙遠,我就像狗仔隊拉長鏡頭偷拍,我想瑜珈先生搞不好很想讓人拍照也說不定。

另外讓我注意到的是這個竹竿編織而成的龐大結構體就在City hall市政廳的旁邊,這個像一排船帆樣子的竹竿結構物,叫做The Theatre of Ships,是一個印尼的藝術家Joko Dwi Avianto與其團隊,不用任何釘子所架起來的裝置藝術,樣子確實跟雪梨歌劇院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這個是作為2013年喬治市節的藝術展出作品。(資料來源:starproperty.my)

◎檳城市政廳 (City Hall)

隔壁的白色建築正是市政廳,於1903年完成,當時是檳城州政府的所在地,現在則是檳榔嶼的市議會,這個建築是新帕拉第奧建築風格(neo-Palladian),上面正在施工修護,變得有點醜,市政廳正面對著舊關仔角草場,這一面是英國殖民時期的辦公大樓,另一頭則是碉堡和鐘樓,這些代表的正是英國殖民的全盛時期。

◎Town Hall

這個黃色Town Hall,若要翻成中文也是市政廳,但我想區分前面的白色市政廳,那我就自以為是說是黃色市政廳,這個黃色市政廳比白色的那個更老,建於西元1883年,是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內有集會廳,大舞廳和一個圖書館,所以檳城最早的圖書館就在此成立。但之後圖書館移館並另外命名為威爾斯王子圖書館( Prince of Wales Library)。(資料來源:My World Travel Guides)

我說的就是這個瑜珈男,他真厲害,筋骨真軟Q,他是在做熱瑜珈嗎?我根本是熱到受不了,跑到靠海那邊的樹下納涼一下,旁邊有個紀念碑,熱到我也懶得去拍照,那個紀念碑是War Memorial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攻擊檳城戰死的士兵。另外,原來我乘涼的樹也都大有來頭,都是當時有頭有臉的人植樹的,並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樹。

◎檳城聖喬治教堂(St.George's Church)

之後我來到聖喬治教堂,這是一個英國殖民時期建築,整個白色,屬於新帕拉第奧-英國喬治時期建築風格。結果我來的不是時候,教堂沒有開放,我就在教堂附近晃來晃去,管理人員就跟我聊起來,這個管理員看起來是個老華僑,但是他不用閩南語或中文跟我溝通,只跟我講英文,說他叫David,還留了電話給我,說如果我有任何旅遊問題,都可以打電話給他,他還把旁邊掉下來的芒果給我,現在想想應該算是我的豔遇吧?雖然當時我一點都不覺得,而且我根本也沒打電話給他。

聖喬治教堂就在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 與 Lebuh Farquhar 的交叉口,離市政廳很近,這個希臘式的教堂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英式教堂,也是全東南亞最古老的,建於 1818 年,當時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建造為了讓勞工改信基督教,建築是由Captain Robert Smith所設計,他是軍隊裡的工程師也是個畫家,他的畫也存放在檳城博物館裡面。 

教堂的對面是法院,都是那種新帕拉第奧,或是仿希臘式的喬治時期建築,我不是學建築的還是不要亂講,總之就很壯觀很氣派。

我原本想等到一點半,這樣教堂就會開放,奈何我覺得時間過好慢,我不想等,所以跑到隔壁的博物館參觀,最重要的是可以吹冷氣。教堂前面的亭子是紀念法蘭西斯萊特,是第一個英國上校來此建立英國殖民地。

據說這裡也是拍婚紗的好地方,旁邊的芬芳的雞蛋花落一地,無聊排了一個心,想要以教堂為背景,教堂太雄偉,很難全部到位,只好去頭掐尾的。

 

◎檳城博物館 (Penang Museum)

檳城博物館同是聖喬治教堂的建築工程設計師Captian Robert Smith設計,建於1817年,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除了要把勞工洗腦改信基督教,小孩子也要一起洗,所以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個學校稱為 Penang Free School,收100個男生50個女生,當作一個中等學校,不過弔詭的是,在英國說public school都是私立的貴族學校,我想這個free school想必也不是免費的,房子蓋這麼大才收150個學生,也太不合理,個人認為這絕對不是免費學校。這個「檳城免費學校」開辦了三十年(1897-1927年),之後學校搬家,改成Hutchings School。到了1964年馬來西亞第一位首相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建議把Hutchings School改成博物館,這樣才有地方收藏歷史文物。因此這個博物館就產生了。(資料來源:檳城博物館的官方網頁)

目前博物館的部分展覽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峇峇娘惹還有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文物,檳城博物館的英文名稱是Penang Museum and Gallery,至於美術館的部分,是在附近另外一個地方,當時我也不知道,美術館入內參觀不用錢。 博物館的門票只要一馬幣。

馬來人的婚禮

我進去參觀的時候剛好來了一群馬來學生,中學生,吵吵鬧鬧,摸東摸西,很沒水準,畢竟我不是檳城人,雖然看不下去,我也不能說甚麼,只是想進辦法要避開這群學生,但是你也知道學生最可怕,尤其他們的老師又沒掌控這群人,任他們到處竄逃滲透,有夠煩的。

馬來人婚禮用的銀器和銅器皿,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應該是遵從伊斯蘭婚禮吧。

裡面的展覽分為精緻文物,歷史照片,早年交通工具,多種族文化,和歷史畫。我先從馬來人的文物開始看。

接下來是華人,文物就是婚喪喜慶和日常用品到服飾等等。這是展示華人的客廳樣子,這種的應該是有錢人的客廳才有這種規格。

木雕貼金。

華人抽鴉片的躺床,這是可恥的歷史。

阿婆的三寸金蓮,這也是可恥的女性壓迫文化。

阿婆的照片在這裡。 

對於峇峇娘惹的資料我找到世界新聞網裡面一篇姚嘉為寫的誰是峇峇娘惹,給了我最清楚的答案,我大致整理一下:

峇峇(Baba)一詞原是波斯語,意思是「先生」,後來傳到印度,由印度人帶進了馬來半島。娘惹(N y o n y a)一詞源自印尼爪哇,當地曾被歐洲人統治,N o n a一字是「女士」之意,源自西班牙文的Dona。 

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爪哇一帶峇峇娘惹族群,他們的祖先是明朝時期的中國人來下南洋從事貿易經商和本地女人所生的後代。檳城、麻六甲、新加坡英屬殖民地的峇峇娘惹,又被稱為「海峽華人」或是土生華人,有別於英國荷蘭殖民時期來的中國勞工,他們叫作「新客」。西元1433年,鄭和率領艦隊七次下南洋,就與麻六甲有著密切的接觸。明朝甚至有位公主嫁給此地的蘇丹,隨行五百多人,在此落地生根,這一群人是早期比較大規模的中國移民。其中有些人在檳城麻六甲安了家,與馬來女人所生出的後代,男生是峇峇,女生是娘惹,之後成為一個族群,他們的語言結合了中國的方言,可能是福建方言或廣東方言然後混著馬來話還有後來的英語,衍生了各地的峇峇娘惹語言,但習俗還是偏向於中國傳統習俗,家具用具是偏中國風,但是飲食服裝就受到馬來文化的影響。英國殖民時期,這群人則有錢接受英式教育,所以他們說英文,認同英國文化,峇峇會穿西裝,送子女念英文學校。娘惹平常穿的是馬來服飾,但是遇到節慶又偏中式,娘惹後來發展娘惹服飾,就是上面是性感的蕾絲刺繡合身罩衫用別針別起來,下面則是穿豔麗的印尼沙龍,腳穿珠繡鞋。飲食也發展娘惹飲食,例如娘惹糕,會使用椰子汁,還有咖哩料理等等,顏色很鮮豔,口味比較重。

在英國殖民時期峇峇娘惹表面洋化,內心中國,謹守儒釋道傳統,講究孝道,逢年過節必備大魚大肉,向祖先牌位鞠躬跪拜,但是馬來西亞獨立後,英國人離開,峇峇娘惹產生了認同和身分的危機,他們既不是馬來人,不是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又不認同中土文化,也不諳中文。後來有心人士開始重識峇峇娘惹文化成立博物館,但是在今日峇峇娘惹漸漸地往華僑文化靠攏,現在華人若與馬來人通婚,華人必須改信伊斯蘭教,跟當時的峇峇娘惹是不一樣的。後來想想也許我在聖喬治教堂遇到的David是個峇峇。所以他不說中文。

鳳冠霞披,峇峇娘惹也真的是很有趣的族群,語言改變了,但是卻留下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習俗。

紅眠床

馬來西亞傳統風箏

印度人的服飾。這群學生幫忙按鈕才會點亮麻豆的臉。 

接著進入了英國殖民時期

大批中國勞工移民,這一群人教育水準低,卻保留了自己的語言,但是文化上也屬於通俗文化沒有精緻昂貴的傢具瓷器,講究的是宗教廟宇,可以尋求心靈的平靜保佑平安,或是宗祠,可以結合團結力量鞏固自己的權力。

銀製抹刀送給Hon. Major-General A.E.H. Anson,為英國殖民時期的行政官,紀念1879年建設黃色市政廳。Straits Settlement是英國殖民時期稱檳城新加坡馬六甲為海峽殖民地,根據維基百科:海峽殖民地(英语:Straits Settlements),是英國在1826-1946年間對位於馬來半島的三個重要港口和馬來群島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星加坡)、檳城和馬六甲(麻六甲)三個英屬港口組成,因此被當時當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或叻嶼呷。

過去的轎子

檳城的飲食文化

人力車

英國殖民時期

馬來人的一種遊戲叫做Congkak。

我繞一繞沒有很仔細看所有的說明,因為被那群學生吵得有點不能專心,所以走馬看花隨便看一看。照片也沒認真拍。'

博物館的入口是設在側門,旁邊還有一個門可以來到這個院子。

花架上開著這種橘紅色的花朵。

博物館入口處外面還有一些骨董汽車,還有以前升旗山的斜式火車。

 

◎聖母升天大教堂 Cathedral of Assumption

聖母升天大教堂建立於1786年,也就是當時首位來檳城的英國上校法蘭西斯 萊特下令建立的,所以說這個天主教堂跟喬治市建立一樣的老。這個天主教堂可以入內參觀,我就進去看一下。

裡面是這樣。

街景。

◎張弼士故居 (Cheong Fatt Tze Mansion)

最後終於找到張弼士故居,又是來錯時間,一天有二場入內導覽,第一場是十一點,第二場是三點,我當時到時是二點,懶得等,拍個照又離開了。

張弼士故居又稱為藍屋,因為外面都是漆成藍色,坐落在蓮花河街(Leith Street)。 是在1897年動工興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是全馬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豪宅, ·佔地5萬3000平方英呎,建築面積3萬4000平方英呎。共有38間房,5個天井,7個樓梯,220扇窗,現在營業成為飯店。

只好下次再來看了。

藍色的山牆。

◎國泰旅社

我沿著蓮花河街繼續走,又看到這個白色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上面的招牌寫著 國泰旅社(Cathay Hotel),據說這個洋房也是電影取景的場景,例如楊紫瓊主演的《天脈傳奇》(資料來源:喬治市古蹟PART 4​​ - 檳城旅遊攻略| Yododo 遊多多)

國泰旅社的官方網站說,這個建築建於1900年代以前,是中國商人蓋來當洋房別墅來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便成飯店,後來日據時期,便成是日本人的辦事處,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又變成飯店,最吸引我的是,這裡的住宿不貴,從60-120馬幣,住不起藍屋下次看看能不能來住這白洋房看看。(資料來源:Cathay Hotel)

Jimmy Choo,在蓮花河街上和南華醫院街轉角,這是檳城之光周仰杰,封為拿督,旅居英國倫敦為一個馬來西亞華人設計師,以設計鞋類聞名。

天后宮,最初建於1866年,1995年加以整修,在Lebuh Muntri( Muntri Street) 南華醫院街上。

Narrowest Five Foot Way在Lorong Stewart觀音亭後巷,我又跑回來這裡,最後還是跑去中央喝一杯檸檬紅茶,然後才回豆腐青年旅館。

門上面很奇妙的裝飾,不知道有甚麼涵義

Too Hot在 Weld Quay,好辣,在Pengkalan Weld海墘路上,這一條街上以吉寧麵聞名,是一種味道很辛辣的印度炒麵,是船員碼頭工人的最愛。

◎維多利亞紀念鐘樓 Victoria Memorial Clock Tower)

我繞到這裡為的就是看維多利亞紀念鐘樓和碉堡。這座鐘樓建於公元1902年,位於古蹟中心區土庫街、砲臺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舊關仔角鐘樓和圓環的所在地。1897年適逢英女王維多利亞登基之60週年,各英殖民地皆舉行盛大的鑽禧紀念慶典。由於整座鐘樓是謝增煜所捐建,每小時敲鐘報時的時候,叮鐺,鐺鐺的鐘聲聽起來就像英語的「I am, Chen Gok」(我是增煜),(見鄺國祥檳城散記)。

鐘樓高60英呎,象徵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年。鐘塔外觀分為4層,每一層有不同的立面處理,並逐層縮小平面。地面底座是個八角形平面。朝土庫街的那面為正方,門口有個八字開階梯。第二層實為兩樓,中間四面皆凸半圓露台,台底收錐形,窗頭設馬蹄拱。第三層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設一面大時鐘。頂屋重複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撐頂一個底盤出簷的大蔥頂。

◎State Assembly Building 檳州議會廳


本為違警罪法庭police court,建於十九世紀初,為新古典風格混合英國和印度風格建築,目前是檳州議會廳 

◎康華利古堡 (Fort Cornwallis)

來到這裡又撲空不能進去看,所以只能拍這個大門。康華利斯堡(Kubu Cornwallis/Fort Cornwallis)的所在地是公元1786年法蘭西斯/萊特船長登陸上岸的地方。這古堡原是木結構建築,於1804年由當時的罪犯改建成水泥建築,今天已成為一個露天表演場、歷史博物館、藝術品陳列館及手工藝品和紀念品的展銷中心。在堡內有著名的荷蘭古炮,當地人叫它"Seri Rambai",是荷蘭人贈給柔佛蘇丹的。這些古炮曾被葡萄牙人掠奪至爪哇,之後被海盜棄置海底,7年後被人打撈上來,最終被安置在檳城。據稱這口古炮被神賦予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渴求子女的婦女們只要把花朵放在炮管上許個願,就能如願以償。

然後我沿著海墘路騎單車回來,這路車子很多也開很快,有點恐怖。遠遠望去可以看到檳威大橋。

碼頭,從這裡可以搭船過去馬來半島。

◎姓周橋

沿著海邊回來又繞到姓氏橋這邊,上午我從南往北走,下午我從北往南探險。

這個姓周橋就比較商業化。但我覺得人們還是很和善,也不會因為你不買,擺出很市儈的樣子,我記得當時我想買ABC冰,結果沒賣。

這面牆原本有恩尼斯的一幅壁畫,不過風吹日曬鹽分侵蝕,還是被人惡意破壞,畫已經幾乎看不見了。這畫名稱叫做兄妹遊船樂。可能是不太樂所以畫就漸漸消失。

圖片取於檳城人

你覺得兄妹有樂嗎?

從這邊看,可以看到有些已填了土,不在蓋在水上。

這些木板路是可以騎摩托車的。

除了開小商店,還是有不少漁民,甚至就在屋子下面放魚籠子捕魚。

這裡也有另外一個小廟。

還有這種捕魚(或螃蟹蝦)籠

有綠意,和臭臭的味道

那位立陶宛畫家起了頭之後,本地的畫家也紛紛趕上壁畫風潮,像這個是本土畫家陳首銓在姓周橋的入口畫的公婆祖孫

姓李橋上有婚紗攝影。

騎了一天的單車,也夠累的了,就決定先回青年旅館洗澡洗衣服,晚上去逛逛小印度採買晚餐。

◎小印度 (Little India)


「小印度位於古蹟中心區的吉寧街 (Lebun Pasar),兩旁林立南印度商店和小攤販,在這條充滿濃濃印度風味的街道上,處處飄揚著動聽悅耳的印度音樂,鮮豔又時尚的紗麗(sari)布、服飾、花冠、小飾品、耳環、項鍊、貼飾、及印度擅長的香料、檀香…應有盡有,肚子餓了,街道上小販在做著印度甩餅、拉茶或椰子水,彷彿置身於印度。

牛與魚,在台牛後與鹹魚巷路口,這裡是以前屠宰牛場也是曬魚乾的地方。

「馬哈馬里安曼廟」建於1833年。小印度到傍晚也開始設攤賣吃的,我牽著單車來回看看,不知道要買甚麼,印度菜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味道是不一樣的,重點是我叫不出菜名,又不想踩到地雷,就在街上猶豫不決。

最後我還是買了烤雞腿飯,娘惹糕,和炸咖哩餅。

Bad hay day here.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在皇后街

這就是我豐盛的晚餐,小印度的市集多是外帶,也有桌位,但是礙於我叫不出菜名,只好用一指神功。結果七點多我坐在一樓的咖啡廳吃飯上網,聽到有人敲門,我還以為有人要來住宿,當時櫃台都沒有人,我去開門,一看是那位四川姑娘。她就是回來找我,我放她鴿子不打緊,她還是想要明天跟我一起旅行,或甚至看能不能夠一起去蘭卡威,她這樣鍥而不捨的精神,害我非常不好意思。她後來搬過去的青年旅館距離豆腐好一段距離。我擔心她一個小姑娘走夜路回去會危險,我堅持陪她吃晚餐,然後我牽著單車跟她一起走回愛情巷,再火速騎單車回豆腐。於是我跟這個四川姑娘還有另外一段插曲,就等候下回分解。

我們到附近的美食館吃東西,我還是點了紅豆冰3.5馬幣,四川姑娘說要請客,她則是點了這一碗雲吞乾麵。紅豆冰其實像我們的剉冰,裡面不是只有紅豆,還有其他的料,也不錯,但是還是台灣挫冰好吃。

這是雲吞乾麵,四川人果然愛吃辣,她還加了一湯匙的辣椒。至於到了愛情巷,又是回到了古蹟重點區,路邊多了好多警察,警察要我們小心,說這裡常發生搶案,特別愛情巷是背包客出沒的地方,沒有危機意識就很容易被搶劫,總之我順利送她回家,然後騎了十幾分的單車回到豆腐,明日旅行多了一個姑娘陪,也是挺有趣的。

資料來源:

Penang Museum Official Website

世界新聞網 誰是峇峇娘惹

Penang Travel Tips- Streets

維基百科-峇峇娘惹

Visit Penang Practical Travel guide 2010-2012 

Penang.ws - Georgetown attractions

 背包攻略 檳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ndawei111 的頭像
    amandawei111

    阿慢打胃之不落閣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