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戴克廳→魯本斯廳→小艾米塔吉的空中花園→18-19世紀初法國藝術廳→梵谷廳 →高更廳→Manifesta 10 →二十世紀初法國藝術廳→畢卡索廳→小餐廳 →孔雀石會客室→羅馬諾夫王朝歷代成員的畫像廳→圓廳 →約旦大使樓梯間→冬宮廣場
走過古典歷史走廊來到了新艾米塔吉的主樓梯間,我們繞了半圈,來到了對面的展示廳,這一排展的都是十七世紀佛萊明Flemish畫家,指的是比利時北邊荷蘭語區法蘭德斯Flanders的畫家。這些畫家所表現的是巴洛克藝術風格。十七世紀是巴洛克的興盛時期,當時歐洲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法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林布蘭、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英國的凡·戴克、義大利的貝尼尼和卡拉瓦喬。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巴洛克藝術)
◎ The Van Dyck Room 范戴克廳 (No. 246)
我們先進入范戴克廳。安東尼·范戴克爵士 Sir Anthony van Dyck(1599-1641)比利時佛萊明人,為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宮廷首席畫家,所以維基百科資料上說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寫「英國」的凡戴克,指的就是這個佛萊明人的范戴克。
我們說巴洛克多半指的是建築風格或是裝飾藝術,我並不知道林布蘭,委拉斯蓋茲和卡拉瓦喬是巴洛克畫家說,這就是寫遊記找資料可以長知識的好處之一。
對我來說巴洛克就是仿古花俏華麗繁瑣,像這一廳的天花板也是巴洛克風,中間的雙頭鷹便是象徵沙皇俄國。不過我拍顛倒了。
Portrait of Nicolaas Rockox
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
有些資料說這個范戴克身為英國貴族皇室的畫師沒能忠於事實,總會投其所好把對方美化,但這樣是無可厚非的,要不然沒畫美一點得罪了人,沒了工作不打緊,說不定連命都沒了,但是他還是在繪畫上展現了實力,而且他的人物畫像很有藝術感。像這一幅Portrait of Nicolaas Rockox,這位先生看起來頗有正氣凜然的感覺,而且這個人不是英國人,而是比利時Antwerp安特衛普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而安特衛普是比利時第二大城,也是佛蘭德斯的重鎮,范戴克也在此城出生。
這也是范戴克的作品,名稱是Portrait of Sir William Chaloner (late 1630s),我搜尋William Chaloner,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竟然與牛頓有關,對,就是主張萬有定律的那個被蘋果打到的科學家。牛頓晚年曾經監管皇家鑄幣廠,認為國家20%的錢幣都是偽幣,還自己親自查案,抓到了William Chaloner威廉·查洛納偽造錢幣,當時偽造錢幣的罪名很重為High Treason重度叛國罪,要處以絞刑。我心想范戴克怎麼可能會為一個叛國賊畫畫,原來是同名同姓的人,這位Sir William Chaloner是一位準男爵,而且年代也比較早。
這個范戴克廳總共展有范戴克24幅油畫,我不知道我幹嘛不跟范戴克的自畫像合照,而選了這位準男爵。
范戴克的自畫像,還好我在拍這個廳的時候有拍到,就是照片中右邊那個瀟灑男。維基百科說范戴克畫人物畫像的風格,輕鬆中帶著高貴,後來影響英國肖像畫150年。他也跟他的老師一樣創作了許多聖經故事和神話題材的作品,並且改革了水彩畫和蝕刻版畫的技法。
例如羅浮宮收藏的這一幅查理一世的畫像,國王微服外出一派輕鬆卻又架式十足。
◎ The Rubens Room 魯本斯廳( No. 247)
隔壁廳是盧本斯廳,盧本斯是范戴克的老師,所以比范戴克還要重量級,可是我照片卻沒有認真拍。
Pi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 Perseus and Andromeda – 1621
魯本斯為布魯賽爾的宮廷畫家,除了跟教會關係良好,確立了宗教畫家的地位。歐洲許多王室與貴族宮廷都紛紛向他訂畫,一是因為他的繪畫作品氣勢宏偉、色彩豐富且充滿動感,為歐洲的達官顯要所喜愛,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會關係與聲望:具有出色外交才華與博學的魯本斯與當時歐洲幾乎所有的顯赫家族都有交情。由於訂單應接不暇,魯本斯在安特衛普開了畫室,僱傭許多頗有才能的畫家做其助手。范戴克便是他的有才學生,而且在英國發光發熱。魯本斯大部分畫作都集中在宗教題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話故事中,著名的畫作包括了《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瑪麗·美迪奇的生平》等,其肖像畫作品更是在歐洲上流社會受到極大歡迎。
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並還為倫敦的宮廷白廳做過一幅題為《祝福和平》的天頂畫。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曾評論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彼得保羅魯本斯)
Bacchus – 1638 – 1640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這些巴洛克畫家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不過這些神話人物也太肥滋滋了些,看了會有自我安慰的效果。上圖那個肥男子為希臘羅馬神話當中的酒神戴歐尼修斯(希臘語:Διόνυσος),羅馬人稱巴克斯Bacchus。
Portrait of Lady-in-Waiting to the Infanta Isabella
這一幅則與其他的畫作很不同,畫的是一位穿著很保守端莊,西班牙風格服飾的少女,據說畫中這位少女是魯本斯的長女的畫像,不過他的長女在十二歲就死了,所以應該是魯本斯心中女兒長大的樣子。這一幅是十七世紀西歐藝術最具啟發性而且帶有詩意的畫像。不知道畫中的男子倒影是否也是這樣想?
Roman Charity
魯本斯的Roman Charity畫了幾個版本,這是其中一,當時看到這幅畫我覺得很異情又聳動,少婦餵老頭母奶,我想應該有甚麼典故才會畫這麼A的圖片,原來是來自於" Nine Books of Memorable Acts and Sayings of the Ancient Romans (De Factis Dictisque Memorabilibus Libri IX)"是禪述古羅馬的聖賢故事,而這一個是女兒Pero為了救獄中要被餓死的老父Cimon,掏奶給他吃,後來被獄卒看到很感動,孝感動天,最後釋放了Cimon。
◎ The Hanging Garden of the Small Hermitage 小艾米塔吉的空中花園
之後我們前往三樓去看十八到二十世紀的作品,而從窗戶看出去是一個空中花園,是小艾米塔吉的二樓,夾在展覽廳中間一條長廊。據說凱薩琳大帝老了變很胖行動不便,習慣在二樓活動,但又想到花園走走,才設計這樣一個的空中花園。
◎ Room of French Art of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18-19世紀初法國藝術廳 (No. 315)
上了三樓又回到冬宮建築的部分,我們來到了十八世紀的法國藝術廳,這裡除了展覽畫作之外,還有一些文物,像是這個很寫實很噁心的盤子。
還有洗手台,水龍頭又是奇怪長相的海豚。
The Death of Cato of Utica (1795)
Guillaume Lethiere
這也是取自於古羅馬的歷史故事,小卡托Cato the Young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政治家和演說家, 是一個斯多葛學派的追隨者。他以傳奇般的堅忍和固執而聞名,他不受賄、誠實、厭惡當時普遍的政治腐敗。因為與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不和,當凱薩統治共和國,憤而切腹自殺,據說一開始醫生把傷口縫好人還沒有死,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就把傷口扯開把腸子拉出來才死掉。畫家Guillaume Guillon Lethière (10 January 1760 – 22 April 1832)是法國人為新古典主義畫家。
The portrait of Josephine
François Gérard
這一幅畫大家應該很熟悉吧,這是拿破崙的第一任老婆約瑟芬,以美貌才智出名。約瑟芬大拿破崙六歲而且嫁給他之前早已是社交名媛風流寡婦,當時還與他人有婚約,拿破崙對她一見鍾情,猛烈追求她最後娶到她,不過婚後約瑟芬對拿破崙很冷淡而且又與年輕小狼狗騎兵中尉有染,我覺得拿破崙應該一直很愛約瑟芬,他自己稱帝加冕,也立約瑟芬為皇后,不過二人漸行漸遠,拿破崙看破這段關係,在外也有多名情婦,最後二人還是離婚。
François Gérard則是拿破崙一世的御用畫家,畫了不少幅拿破崙和約瑟芬,不過仔細看這一幅畫,我覺得約瑟芬的脖子長的有點離譜。
後來我們參觀的畫展都是法國十九二十世紀的作品,應該是No. 332-321這些廳。原則上三樓所展的分成四個部分,一個是遠東和中亞的藝術這個我們沒有去看,我們看的是印象派的作品,例如畢沙羅,塞尚,雷諾瓦,莫內,高更,梵谷。還有一個廳是展示畢卡索的畫作。再來還有一些當代歐美的作品。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Sunny Afternoon 巴黎蒙馬特大道
Camille Pissarro 卡米耶·畢沙羅( 1830 – 1903)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卻較不被大眾所知,他是賽尚的老師,為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彩畫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資療來源:維基百科)
這一幅油畫我只知道是畢沙羅的,可是我又拍錯說明牌,所以我不知道這畫的名稱,我試著在網路上找,發現他的作品很多,很多描繪鄉村的景象,風格也有所變化,我覺得很耐人尋味,我所拍到的這二幅反而都是畫巴黎的街景。我記得彼得帶我們來看這些印象派作品,他就擺明他是不欣賞這些作品,他認為這些畫家就是沒有本事像十七世紀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得這麼好,所以這些人都是半路出家隨便畫畫然後搞個學派之類的,他好像有說畢卡索至少有從古典風格開始學畫然後才有所轉變, 總之有這種說法的我認識的不是只有一個,我記得好幾年前去日內瓦,瑞士朋友T介紹一個朋友給我認識,那個男的也說過類似的話。藝術確實很主觀,不過若是宣傳得當,身價也確實會翻倍。
不過就以從窗外看出去的冬宮廣場來作畫,你會喜歡印象派的明亮風格清晰筆觸的風格,還是很細膩寫實的古典風格,或是很抽象的立體或野獸派?
Girl at the Piano
1868
by Paul Cézanne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是一位著名法國畫家,風格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對於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奠定基礎。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亨利·馬蒂斯和巴勃羅·畢卡索。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繪畫方式,其作品深刻影響並革新了20世紀美術,特別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他的這一幅彈鋼琴的女孩是畫他的姐妹和母親。
Paul Cezanne
Self Portrait (1873) 賽尚的自畫像
Manech 1896
作者是Henry Moret亨利 莫瑞,也是一位印象派的畫家。
◎ The Van Gogh Room 梵谷廳 (No. 317)
Thatched Cottages and Houses (van Gogh)
梵谷的畫辨識度很高,不過這一廳很小沒幾張梵谷的畫。
◎ The Gauguin Room 高更廳 (No. 316)
Be Be
1896
by Paul Gauguin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強調尋找來自原始的生命力。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且摒棄理性的色彩分析論,轉而以更主觀的角度,由內心去詮釋而使用主觀色彩。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且脫離眾人對固有色彩的認知,搭配簡單大膽的平面化構圖,風格強烈且富有裝飾性。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保羅高更)
〈照片來源: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館藏最重要的應該是這一幅拿水果的女子,我卻沒拍起來。這裡的作品都是高更在大溪地完成的作品。
◎Room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No. 338)
其實這一區,我們是只有走過去,彼得根本沒有解說,我只是快拍,這是一個臨時展,Manifesta 10是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巡迴展。
◎ Manifesta 10 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巡迴展
Marlene Duma (1953- )
the trophy
這一位是一位南非女畫家,常駐阿姆斯特丹
Nicole Eisenman
It is so (2014)
看到這幅畫我嚇一跳,這種視覺藝術現代作品也展於冬宮,雖然三點不露,卻再情色也不過。這是一個美國視覺藝術家,她的作品多與性愛有關,我不知道畫家是否有表達天堂的概念,因為看過聖巴索教堂的俯瞰圖,米字型不是代表天堂的意思嗎?不畫貓米字還連不起來呢!
也是Nicole Eisenman的作品。
◎ Room of French Art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二十世紀初法國藝術廳 (No. 347)
Kees van Dongen, Lady in a Black Hat, 1908
Cornelis Theodorus Maria van Dongen (26 January 1877 – 28 May 1968)又稱 Kees van Dongen 或 Van Dongen是荷蘭畫家,屬於野獸派the Fauves畫家。
Kees van Dongen
Lucie and Her Dance-Partner (1911)
野獸派(法語:Les Fauves)是20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谷、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The Picasso Room 畢卡索廳 (No. 348, No. 349)
這裡展的是畢卡索1901-1908年的早期作品,如The Absinth Drinker (1901),還有他藍色憂鬱時期的作品,如Two Sisters (The Visit) (1902), Portrait of Soler (1903) a和 Head of a Woman (Portrait of Genevieve) (1902/03),另外還有他的立體派的代表作品The Dance of the Veils (1907), Three Women (1908), Woman with a Fan (1908) and Dryad (1908)。
Pablo Picasso, Woman with a Fan
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卡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Woman with a Mandolin (1909)
參觀完畢卡索的大作,我們往樓下走來到尼古拉二世家族的住所餐廳。
◎The Small Dining-room 小餐廳 (No. 155)
餐廳的風格是洛可可風,於1894-955裝潢,建築師是 Alexander Krasovsky,裡面展掛毯,為聖彼得堡十八世紀掛毯工廠所產。
還有雪橇
掛毯
掛毯
凱薩琳大帝的畫像
Tapestry: Asia
From the Parts of the World series
1745-47
St Petersburg Tapestry Factory
Wool and silk
Mantel clock
19th century
France
Ormolu
◎The Malachite Drawing-room 孔雀石會客室 (No. 189)
這一間會客室是凱薩大帝使用的國家會客室,裡面的孔雀石花瓶和石柱都是利用俄國馬賽克工法所拼接起來。
◎The Portrait Gallery of the House of the Romanovs 羅馬諾夫王朝歷代成員的畫像廳 (No.153)
最後來到羅馬諾夫王朝歷代成員的畫像廳,包含彼得大帝 (1672-1725)到尼古拉二世 (1868-1918),還有下令建造冬宮的伊莉莎白女王Empress Elizabeth Petrovna (1709-1761),還有凱薩琳大帝。
Portrait of Nicholas II
1895
Ilya Repin
Oil on canvas
◎ 圓廳 (No. 156)
不太確定這一廳,但是對照冬宮的APP我想應該是圓廳吧,但是官方網頁找不到。總之終於逛完了冬宮博物館。
◎ 約旦大使樓梯間
繞到約旦大使樓梯間,再補一張照。
◎冬宮廣場
這一邊排隊的可能是散客,大排長龍。
走到冬宮廣場。
冬宮的氣派外觀。
冬宮廣場的這一排黃色建築是The General Staff and Ministries Building 總參謀總部大樓。
遠望金色的高塔,是我們下午參觀的景點,彼得堡羅要塞。
再見了冬宮博物館
亞歷山大石柱,由整塊花崗石雕刻而成。
資料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