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了一上午的路,中午又來到諾日朗遊客中心的餐廳用餐,這一次我拍到了中庭的樣子。

中間是買餐卷的地方。來用餐的人多半是團體。

這一次我們從另外一個入口進入,發現這餐廳除了有開放式的空間用餐之外也有包廂,門上都繪有這種圖騰。

午餐。與昨日吃的一樣

用完餐之後前往車站搭環保電瓶車到犀牛海,這幾個婦人也來搭車,看打扮應該是當地的藏人吧,擺地攤賣紀念品。

還有喇嘛

◎犀牛海

我們搭車來到犀牛海,是在老虎海上游的一個海子,長約2.2公里、水深17米、海拔高度2400米、最深的地方可以達到40多米的天然湖泊。這裡是樹正溝最上面的第一個景點,也是樹正溝最大的海子。犀牛海的南端有一座棧橋通過對岸。傳說古時候,有一位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藏族老喇嘛,騎著犀牛來到這裡。當他飲用了這裡的湖水後,病症竟然奇蹟似的康復了。於是老喇嘛日夜飲這裡的湖水,捨不得離開,最後便騎著犀牛進入海中,永久定居於此,這個海子就稱作犀牛海。不過中國有過野生的犀牛嗎?怎麼會有犀牛?

我們在犀牛海沒有停留很久,導遊說我們就順著步道走,可以走到老虎海。

犀牛海的北岸盡頭是蘆葦叢,可眺望色嫫女神山,南岸出口有樹林和銀瀑。我只注意到波光粼粼。

 

和枝頭上的花。

◎樹正群海

這一段的水域淺而急步道旁就蓋著水磨坊。這一段應該就是樹正群海,海子連著海子,時有湍流和瀑布,我搞不太清楚這些海子的劃分。反正這一帶就是屬於樹正溝景區。

 

「在九寨溝樹正群海之間,一道長長的棧橋橫跨淺灘而過,遊人漫步於棧橋之上,可悠閒地欣賞那淺灘上的激流及群海。棧橋旁邊有一座充滿藏族風情的磨坊,磨坊旁邊有轉經房,轉經筒在激流的衝擊下旋轉不休,虔誠的藏族同胞常常來此拜神念經。電影《自古英雄出少年》當年就曾在此取景拍攝。在這里海子、淺灘、棧橋、瀑布、磨坊、轉經房自然融為一體,構築出一派天人合一的絕美畫面,讓人流連忘返。」

「樹正群海溝全長13.8公里,共有各種湖泊(海子)40餘個,約佔九寨​​溝景區全部湖泊的40%。40多個湖泊,猶如40多面晶瑩的寶鏡,順溝疊延五、六公里。九寨溝“樹正群海”大小海子19個,逶迤相銜長達5公里,高差100餘米,構成梯狀湖群。」

 

 

◎老虎海

然後來到了老虎海,前一天看老虎海少了陽光,老虎像昏睡的藍貓。

現在看呢?則是有精神的藍貓。

 

之後來到樹正寨,理當再看一次樹正瀑布的,但礙於時間,導遊只給我們半小時逛樹正寨,未能看看陽光下的樹正瀑布。

◎樹正寨

「這九座白塔被稱為九寶蓮花菩提塔,它們代表九個藏族村寨團結一致,向上蒼祈求祥和、幸福。」

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個免費照相的牌子。

維基百科:轉經筒(藏文:མ་ནི།,威利:ma ni)又稱祈禱筒、嘛呢輪是在藏傳佛教寺院周圍都裝置有一批可依次轉動的經輪。一般用布、綢、緞、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銅製成的。其表記刻有六字真言,筒內裝滿經典。依據藏傳佛教的教證,凡轉動經筒一回,等於誦讀了一遍內藏經文。值得注意的是,轉經筒一般為順時針方向轉動。

百度百科說樹正寨是九寨溝九個藏族村寨中最大、最繁華的一個,九寨溝1000人中就有400多人居住於此。此時來村寨很安靜落寞,我只是隨便繞一圈,看看這裡特殊的建築風格。老遠看這裡的房子五顏六色,牆壁上都是滿滿的壁畫。

我大致整理一下山東博物館的網路資料:藏族建築常用的顏色為白、紅、黑,各自代表天上、地上、地下。白色是天上神,也就是白年神,二方面來自佛教的影響。佛地崇尚白色,因此傳佛教也視白色為神聖、崇高。他們生活在皚皚雪山之中,喝白色奶,奉獻白色哈達,住房也用白色。從科學意義上來講,白色可抗拒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主客觀因素決定了傳統藏式建築(個別寺廟建築外)應用白色,紅色,來自對“地上神”─“紅年神”的崇尚。也可能與西藏古老的苯教有關。“苯教”為一千三百年前雪域高原的原始宗教。它把宇宙分為“神、人、鬼”三個世界。為了避免鬼的侵犯,在人們的面部普遍塗上褚紅色染料(牧區有塗黑色)。紅色一般用於宮殿、寺廟、貴族莊園外牆裝飾,以示威嚴。黑色來自對“地下神”─“黑年神”的崇尚,民居院內矮牆,門、窗邊飾都大膽使用黑色。院外牆也用黑色做裝飾;對土黃色(黃土)的應用,在全藏區為數少,民居不用,一般用於主要宮殿、寺廟建築群中的經堂外牆。同時,黃色也是黃教的色彩象徵。

藏區建築門邊、窗邊飾有黑色上小下大的邊框,寓意為“牛角”,傳說能給人帶來吉祥。藏族古代曾信奉的圖騰之一是“犛牛”,由於時代的進展,原始的圖騰被寫意為牛角。簡練、概括的藝術形象,裝飾性極強。這種裝飾不分建築等級,普遍應用,是統一藏式建築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僅加大了門窗的尺度,還與建築向上收分相呼應,增強了建築造型的穩重、莊嚴感,頗有獨到之處。

入口大門及窗的上部,有二、三層逐層出挑的小椽,最上一層出挑小篷,用石片和阿噶土作面層。在小椽上裝飾彩畫。窗上小雨篷在逐層出挑小椽後,雖然出挑不大,但簷下形成斜坡,科學而嚴格地適應了高原特點。它使夏日光影,只能射到窗台,室內處於絕對的陰影之中,給人帶來涼爽的環境。而使冬日光照散滿全屋,達到後牆,給人帶來溫暖。還使逐層出挑的小椽上彩畫裝飾互不遮擋。還有的大門邊框、額枋雕繪有生動細緻的幾何紋樣、卷草圖案,彩繪裝飾。

在門窗上部懸掛的“香布”是用長條形紡織品打成褶,掛在門窗上簷,也是藏式建築的特殊裝飾之一。每年藏歷五月十五日是藏族的“林卡節”,意為“世界快樂日”。這一天門窗上部懸掛的香布就要更新,一用就是一年。在此期間,高原上的風吹、雨打、日曬,將香布撕裂、褪色,也不能隨意換掉,要保留到翌年五月十五日才得再換。香布的使用是同西藏喇嘛教義相結合的,客觀上不僅裝點和統一了建築的整體美、環境美,同時還給門窗下的彩畫以保色作用。當風吹來之際,香布飄然撩起,艷麗的彩畫偶然露出,恰似仙女睜開了嫵媚的眼簾,十分美好動人。

不過上面的資料主要是針對西藏的建築風格,樹正寨的好像沒這樣,很多建築非常花俏,搞不清楚是寺廟還是住家或是賣紀念品店。

九寨溝處於藏漢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區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與西部藏區居民明顯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佈局的基礎上,普遍使用了漢式的披項、垂花柱、柱角花、翹屋角、圓洞門等。(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人們現今所見到的唐卡,也稱之為布畫 ​​,她濫觴於佛教傳人西藏之後,伴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唐卡藝術猶注人新鮮血液,她一方面發揚更新原有藝術特色,一方面吸取漢地或印度、尼泊爾等異域之藝術精華,久而久之,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流派。

唐卡,是以亞麻布或粗布作為底布,較為珍貴者是以絲綢作為底布,可見與漢地有著直接的關係,當年文成公主人藏時,帶有紡織及繹絲等生產技術,這些底布從歷史上來看,當是這些生產技術在西藏被應用而後推廣各地。它的製作過程是藝術家首先作一木製木框,將底布四邊縫在四條細木棍上,然後用繩穿上細木棍再張撐在木框上;用一種動物膠與滑石粉調合而成的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勻平滑無洞,光潔明亮,塗完後用一薄質工具將底布上的糊狀物刮平,刮勻;待底布干後,用炭條起紋,繪製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里後外,將中間主圖像畫成後再繪四周的附屬部分,最後上色。(資料來源:中國網)

走進樹正寨就這一條路有紀念品或土產店

沒有甚麼旅客,逛起來也舒服。

隨便亂逛,還有積雪

高高低低的階梯,這個寨子依著山勢建,小路彎彎曲曲。

 經幡藏語稱“ 隆達 ”。是一種用棉布、麻紗、絲綢等材料製成的長方形彩旗,共有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色序不能錯亂,分別像徵天空、祥雲、火焰、江河和大地。藏傳佛教又賦予五色為五方佛及五種智慧之含意。一些學者更認為五色經幡還融入了中華民族古老的五行說,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據傳經幡緣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儀式。經幡上多印有經文咒語、佛像神馬等圖案,是西藏古老的本教文化、藏傳佛教的密宗文化,並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交融發展的產物。(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從樹正寨可以從高處往下望,看到的就是樹正群海。

參考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山東博物館藏族建築用色特點

九寨溝草根人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