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我們來到羅浮宮,這裡也有另外一個凱旋門叫做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就在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上。卡魯索凱旋門建於1806年到1808年間,做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隨著宮殿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變成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它在1806年被委任建造用來紀念拿破崙前一年的軍事勝利(奧斯特利茨戰役)。卡魯索凱旋門高19米,寬23米,厚7米。中央拱門高6米,兩側較小的拱門高4米,其外部有8根科林斯花崗岩圓柱,頂部是8位帝國士兵。玫瑰色大理石的淺浮雕表現了拿破崙的外交和軍事勝利,描繪《普雷斯堡和約》、拿破崙進入慕尼黑、拿破崙進入維也納、奧斯特利茨戰役、提爾西特條約和烏爾姆投降等場景。  

◎ Carrousel Arc de Triomphe 卡魯索凱旋門

IMG_9185_副本.jpg

巴黎凱旋門週遭都是車,科魯索凱旋門都是人。

IMG_9197_副本.jpg

巴黎也是多民族的大都會,很多來自於非洲的移民,這賣明信片的黑人黑得跟影子一樣。站在這裡轉一圈都是羅浮宮的範圍。

◎ 花廳 Aile de Flore

IMG_9194_副本.jpg

在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的二側建築也是羅浮宮的一部分,這一邊是花廳,大展示廳和羅浮學院École du Louvre。École du Louvre,我看資料基本上是為了研究羅浮宮裏面的文物所創辦的一所高等學院,我想如果能考進去應該可以逛羅浮宮逛到爽吧。 大展示廳的正門叫做lion gate獅門,是進入羅浮宮的三入口之一。

◎ 羅浮宮(中文導覽地圖點此)

羅浮宮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紀,原本是皇家宮殿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改成博物館,館藏文物從西元前7000年到十九世紀中期,分成三大展館上下五層展覽廳展出,三大展館的命名以法國歷史上傑出人士為名,路易十三時期的紅衣主教間宰相黎塞留(1585-1642),亨利四世的大臣敘利(1559-1641年)和羅浮宮第一任館長德農(1747-1825年)。而展覽廳以顏色來區分文物的區域,例如歐洲繪畫為紅色,古羅馬希臘雕刻工藝品則為藍色,伊斯蘭藝術為綠色,近東和古埃及則為土黃色,阿波羅廊和皇家珠寶則用紫色。解說員帶我們蜻蜓點水從地下一層往上參觀,她說要是我們沒跟上迷路了就往下走就會到出口。我們從金字塔入口進入,來到德農館的地下一樓170號展廳參觀古希臘區,接著往上到第0層的405-408號藍色展廳,這裡是屬於古羅馬和伊特魯利亞文物,著名的文物就是羅浮宮三寶之一:米羅的維納斯。往上第一層到藍色展廳703看羅浮宮三寶其二:勝利女神,最後在紅色展廳看義大利繪畫,解說員大概想簡單把西洋美術史連結起來,從古希臘然後羅馬時期,之後十字軍東征進入黑暗時期,宗教藝術主導,十四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於是我們的導覽最後就是看羅浮宮三寶之三:文藝復興代表達文西人物的蒙娜麗莎,導覽時間約一個小時,不過解說員還多講了一些,並讓出上廁所的時間,所以我們結束導覽大概是五點半。

◎ 170號展廳古希臘區

IMG_9212_副本.jpg

看到古希臘的文物特別有感,照片中的文物屬於前古典時期幾何時代的文物陳列品,這裡的人潮少許多。

IMG_9219_副本.jpg

圖片左下這尊高七十五釐米的《奧塞爾女郎》雕像,羅浮宮官網特別介紹,這是古希臘藝術最早的石雕之一。約西元前七世紀末三十年,於克里特島製作而成。雕像在十九世紀末被重新發現,在法國中部城市奧塞爾(Auxerre)舉行的拍賣會上競拍,因此而得名《奧塞爾女郎》。雕像的其中一些部分曾被著色,正如其衣履的切口所顯示的一樣。她的厚重的長髮垂在臉龐兩側,賦予雕像些許埃及遺風。

羅浮宮官網除了有中文,裏面的文字也絕對不是用google隨便翻譯,所以看起來挺舒坦的,而且還規劃主題導覽,一種是參觀羅浮宮建築本身,第二種是古希臘,第三種是歐里西斯古代埃及,第四種十七世紀法國裝飾藝術,第五種就是我們這種館藏傑作導覽。可是我跟團二次看羅浮宮總跳過羅浮宮中世紀的城堡壕溝遺跡,如果有機會再訪,我想看看其他的部分,而不是只看那三寶。

IMG_9225_副本.jpg

這一尊男性軀幹雕像,也是這一區的重點文物。

在古典時代初期(西元前480年至西元前323年),古希臘藝術家們就達到了寫實主義的高度。這尊完成於西元前480年的雕像完美體現了近似真實的人體軀幹。腹肌和肋骨上的鋸肌刻劃得栩栩如生,但雕像還保留了一些臨近的古風時代的痕跡:恥骨上的毛髮以裝飾性極強的手法進行描繪,腰部的弓形彎曲過於明顯。除開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右側肩胛骨的線條表現出手臂前伸的姿態。右胯骨比左胯骨略高,右臀的肌肉收縮展現了男子站立時以單腿支撐身體重量的自然姿態,恰恰與古洛斯年輕男子雕像的僵硬刻板形成對比。後面比較寫實不具古風,屁股的洞也留下一個謎。

IMG_9226_副本.jpg

Hermes and the Kharites
known as 'Reliefs from the Passage of the Theoroi
These two architectural blocks were set into the eastern entrance of the agora in the city of thasos. The style, which attempts to show depth of field, represents the goals of the so-called Severe style(490-450 BC)

IMG_0981_副本.jpg  

Funerary stela? Mother and daughter? Relief known as the 'Exaltation of the Flower'
The two women, wearing woollen peploses(draped tunics), are holding poppy or pomegranate flowers, and perhaps a pouch with seeds. Found in northern Greece, the relief is part of series of stelae made in Paros in the so-called Severe Style(490-450 BC).

之後我們往上走一層來到古羅馬文物區

IMG_0976_副本.jpg

除了看雕刻也別忘記抬頭看看天花板的畫和雕刻

IMG_0979_副本.jpg 

有一個部落客非常詳細記錄羅浮宮的文物和建築,實在很佩服,可以參考他的文章。

◎ 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

IMG_9231_副本  

我們看到了羅浮宮三寶之一,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其實希臘羅馬雕刻優秀作品很多,我不太了解為何這個作品特別珍貴,也因為看過真品複製品好幾次,我沒有太大的感動,本來遊記還不打算放照片,再想想還是放一下。我把官網對於米羅的維納斯解釋就貼在這了

《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更確切地說,是《米洛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米洛島是1820年雕像被發現的小島),是古希臘最後一批偉大藝術作品的原型之一。她是愛與美之女神,被希臘人稱為阿弗洛狄忒,被古羅馬人稱為維納斯。雕像大約於西元前100年左右創作而成,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它完美融合了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沉著淡定的臉部表情以及希臘化時代寫實風格的裸體,完全符合古羅馬人的審美觀。《米洛的維納斯》原作繪有多種顏色,並綴以首飾。

IMG_9229_副本.jpg

 我們再來看看天花板

IMG_9230_副本.jpg  

我拍了好幾張,這裡我們已經走到敘利館,維納斯就放置在展廳345

IMG_9235_副本.jpg

 太多人要跟維納斯合照,我轉頭拍一張

IMG_9237_副本.jpg

IMG_9238_副本.jpg

IMG_9239_副本.jpg

 ◎ 展廳703的《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接著我們來到一個寬闊的展廳這裡也是個樓梯間,光線很明亮,這個勝利女神永遠展翅待飛

IMG_9242_副本.jpg

這裡的擺設與佈置與我第一次來羅浮宮時,有了很大的改變,之前勝利女神腳下沒有船基石,現在有了還架高。

這尊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原作,《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原本矗立於地處愛琴海東北部的希臘小島薩莫色雷斯上的萬神廟裡。雕像描繪了被古希臘人稱為尼凱(Nike)的勝利女神,昂首站立在戰船船首,宣佈戰爭的勝利。根據一些風格鮮明的雕刻細節,研究學者認為這尊雕像是羅迪安人雕刻的,為感謝天神賜予這場約在西元前190年的海戰勝利而獻給眾神的祭品。

接著我們進入紅廳,展示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繪畫的展覽廳。分成好幾個展廳

◎ 紅廳

IMG_9247_副本.jpg

展廳的天花板

IMG_9244_副本.jpg

 Alessandro Filipepi dit Botticelli,Florence, 1445-1510 濕壁畫

山德羅·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歷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他最有名的畫作就是《維納斯的誕生》和《春》。 

IMG_9267_副本.jpg

 山德羅·波提且利的畫作。

IMG_9261_副本.jpg  

這幾幅畫都是山德羅·波提且利的畫作。

IMG_9248_副本.jpg

 Bernardino Luini(1485-1532)伯納迪諾·盧伊尼 Le Christ benissant

IMG_9274_副本.jpg  

Bernardino Luini

IMG_9255_副本.jpg

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 義大利語:[tʃimaˈbuːe],亦稱:Cenni di Pepo[1]或Cenni di Pepi[2];1240年-1302年)義大利佛羅倫斯最早的畫家之一。 他原為鑲嵌畫匠,相傳為喬托的老師。所作《聖母和天使》、《聖母和聖·佛蘭西斯》等,具有拜占庭繪畫末期風格,又帶有一些情味,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具有前奏的意義。

雖然每張臉幾乎都長一樣,但是年代久遠,可能歷史價值更為重要吧。

◎ 方形沙龍(Salon Carré)

雖然這間在1661年的一場火災之後改造的沙龍呈長方形,但仍然將其命名為“方形沙龍”。作為盧浮宮博物館最引人入勝的展廳之一,方廳從十八世紀開始作為臨時繪畫展覽的場所;這些展覽被命名為Salon,意為沙龍。1793年對外開放的方廳成為中央藝術博物館(盧浮宮最初的名字)的第一間展廳:展出了當時最受世人青睞的繪畫藏品。

IMG_9263_副本.jpg  

IMG_9259_副本.jpg 

有天棚自然光折射下來

IMG_9265_副本  

Andrea MANTEGNA (1431-1506)
La Vierge de la Victoire 1496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北義大利第一位文藝復興畫家 

IMG_9271_副本.jpg

Leonard de VINCI (1452-1519),Saint Jean-Baptiste

達文西的畫作,我覺得辨識度很高

IMG_9278_副本  

《迦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 )

此巨幅油畫曾用於裝飾威尼斯的聖喬治•馬喬雷(San Giorgio Maggiore)修道院。委羅內賽是16世紀威尼斯畫家,以創作多人物的大場面作品著稱。本畫作中,畫家表現的是《新約》中所記載的基督完成的第一個聖跡:基督、他的門徒們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受邀參加伽那城的一場婚禮。婚禮上,酒不夠了,基督請人將酒罈子灌滿水,然後讓人把罎子送到主人面前:水變成了酒。

IMG_0992_副本.jpg  

局部圖

IMG_0993_副本  

委羅內賽把這一聖經故事搬移到了他所處的16世紀富庶的威尼斯。請注意畫中華麗的衣料、富貴的首飾、銀器、鍍金銀器,典雅的建築構成了十分壯麗的背景,而故事本應發生在一群在婚宴中酒不夠喝了的窮人家裡。在端坐中央的基督右邊,瑪利亞手持一隻不太顯眼的杯子,她注意到酒已不夠。畫面右邊,前排一個穿黃色衣服的人正在倒一壇由水變成的酒,他身後的兩個人目睹了這一聖跡。一個穿著綠色衣服的男人走向左邊柱子前面的新婚夫婦,問為什麼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後才拿出來。

IMG_0994_副本  

作品中包含多處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畫面中間欄杆後切肉的屠戶、樂師們桌上的沙漏以及下方啃著骨頭的狗預示著基督的犧牲,即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狗也象徵忠誠,即忠誠的基督徒們的信仰可以驅散烏雲。

IMG_9280_副本  

Jacopo dal Ponte dit Jacopo BASSANO (1510-1592)
La Deposition (1580-1582)

雅格布·巴薩諾(1510年-1592年2月14日),又名:Jacopo dal Ponte。出生並卒於威尼斯附近盛產葡萄的小鎮,Bassano del Grappa,畫風屬威尼斯派。師承 Bonifazio Veronese,畫作大多是田野鄉景。 伴隨他畫室的兩個兒子Leandro Bassano與Francesco Bassano the Younger在威尼斯也因其簡約田野描繪享譽盛名。

IMG_0998_副本.jpg  

而羅浮宮三寶之三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就在人牆後。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於1518年獲得此畫,這幅達芬奇最著名的畫作受到當時藝術家們的廣泛好評;但直到20世紀《蒙娜麗莎》才真正出名,與其說這是由於它本身頗高的藝術價值,還不如說是由於它離奇的經歷,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竊。

《蒙娜麗莎》可能看起來比較小,但實際上,它已經是當時最大的畫像之一了。達芬奇的繪畫技巧是絕妙的,甚至可以說是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層的手法表現形狀,擦暈輪廓線(義大利語稱這種手法為“sfumato”,意為“煙熏”)並恰當地運用陰影和光線。

模特的身份引起各種離奇的猜想:甚至有人聲稱《蒙娜麗莎》其實是一個男人的畫像。事實上,這幅1503至1507年間在佛羅倫斯創作的作品的主人公最有可能是蒙娜(意為“女士”)麗莎•蓋拉爾迪尼•戴爾•喬孔達( Monna Lisa Gherardini del Giocondo)。這就是為什麼在義大利語(la Gioconda)和法語(la Joconde)中,《蒙娜麗莎》也被稱為《喬孔達》。這個詞有雙重含義,因為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也象徵了她丈夫的姓氏,因為“喬孔達”在義大利語中是“快樂”的意思。

看完了羅浮宮三寶,解說員帶我們繼續往法國繪畫展廳。

◎ 法國繪畫廳展廳700

IMG_1003_副本  

抬頭看

IMG_9288_副本.jpg  

解說員要我們看這一幅,賈克-路易·大衛的《拿破崙一世與約瑟芬皇后加冕禮》(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IMG_1005_副本.jpg  

大衛奉拿破崙之命,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完成巨作,用畫卷紀錄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的這一不朽的時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傳作品一樣,在這幅畫中也有一些對現實的加工:皇帝的母親端坐于寶座上,位於畫面中間很顯著的位置。而事實上她因為生兒子的氣而沒有出席。拿破崙的形象被理想化了,變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約瑟芬皇后,也在拿破崙御用畫師大衛的筆下年輕了許多。由於拿破崙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大衛沒有在畫中表現他加冕的情節,而是最終選擇了不那麼有爭議的約瑟芬加冕作為主題,但坐在拿破崙身後的教皇庇護七世並非衷心為新皇帝祝禱。

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嫺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衛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紀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報紙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連翩。而在畫面上所有這些人物中,最生動的應該是身穿紅衣站在畫面右端的外交部長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對這台透著炫耀味道的好戲投去嘲諷的一瞥。

IMG_9331_副本.jpg

拿破崙加冕裡的對面另一幅很大幅作品也同是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畫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年),又譯達維特,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繪成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著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轉變。

IMG_9290_副本  

Leonidas at Thermopylae 另一幅大畫作

IMG_9334_副本.jpg

Portrait d'Émilie Sériziat et son fils

也是大衛畫作

IMG_9333_副本.jpg

 Madame Vigée-Lebrun et sa fille, Jeanne-Lucie-Louise, dite Julie (1789),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年-1842年),又譯薇姬·勒布倫,法國女畫家。因給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繪畫肖像而出名,

IMG_9297_副本.jpg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French painter. Portrait of Madame Riviere 

◎ 莫里恩廳(Salle Mollien)

IMG_9337_副本.jpg

 大衛的這些大型畫作就這長廊展廳展出,展廳名莫里恩廳,我捕捉到一個很像藝術家或是藝術收藏家的背影,他就是與觀光客長得不一樣。

之後我們來到藍色羅馬展廳叫做卡婭第德廳。

◎ 卡婭第德廳(Salle des Caryatides)

IMG_9347_副本  

中世紀盧浮宮從1547年開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國王和宮廷所在的新皇宮。卡婭第德廳就是這座後建宮殿的中心。建于十六世紀法國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的統治時期,這間寬大的宴會廳得名于支撐起樂師席的四座女性雕像。最初,木質的鑲金天花板為整個大廳增添了熱情奔放的色彩。
在這裡曾經舉辦了無數盛大的宴會,但大廳並不僅僅供人們享受歡愉:請您向大廳另一端被柱子隔離的區域前行,可以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壁爐:這就是曾經的“法庭”——國王主持公道的地方。

在169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這間用於接待和演出的大廳成為了國王的古文物藏室。十九世紀初進行了重新裝修之後,今天的卡婭第德廳展出以希臘化時期藝術品為藍本的古羅馬時期複製品。從東面的窗戶可以看到方形中庭(Cour Carrée)的全景。

IMG_9341_副本.jpg

 IMG_9349_副本.jpg

IMG_9351_副本.jpg

IMG_9353_副本.jpg

IMG_9381_副本.jpg

IMG_9383_副本.jpg

 導覽就到這邊,這些仿古希臘的古羅馬時期雕刻,我就不再一一找資料,看看照片就好。

IMG_9395_副本.jpg

 金字塔多了一個金光閃閃的裝置藝術

IMG_9397_副本.jpg  

經過紀念品店沒能逛。

 

資料來源:

羅浮宮官網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