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20200121,星期二
這一天早上來用早餐的人少了許多,而且第一晚我們的房間忽冷忽熱睡得很不舒服,第二晚我們才知道窗簾除了會阻擋外面的冷空氣也會包住窗下的暖氣,所以這開窗廉與否會影響我們房間的溫度。今天早晨溫度負十七度,但是太陽不但露臉,天空顯藍,非常適合拍照。
沒有現泡咖啡好喝,我只好喝豆漿加牛奶,也不錯,我喜歡這裡的涼粉不管是早上吃到的醬燒或是午餐晚餐拌芝麻醬的都沒有地雷,都是我的菜。
小豐在遊覽車上總是講很多,除了他的導覽聖經有細背之外還會加上這年輕人自己的感想,加上一些好笑的順口溜,例如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世代多為一胎化,這世代一個人要養六個老人,所以結婚的條件除了有車有房還要父母雙亡,說到官方說法哈爾濱的人民平均每月所得有七千人民幣,但他個人覺得應該只有四千多,所以也等於台幣一萬六。另外說到東北三省是中國的大糧倉,農業發達,而農民只需一年工作三個月,因為其他時間不適合農作,他說農民工作最輕鬆,但是年輕人不想務農,因為賺不多。我們沿途經過第三中學他說是這裡第一好的中學,他都自我調侃說他只差一二百多分就可以念第三中學。
我們第一站是來到老道外中華巴洛克文化歷史區,上午八點多沒有甚麼遊客,店面也還沒開,小豐說在夏季時街上都擺滿了攤位路上擠滿了人,跟現在差很多,我覺得早晨這樣的光線配上禿樹和建築有一種美感,但是安室卻不喜歡這個地方,她覺得沒甚麼而且是仿古建築,我心想攝影棚不都是假假的,照片拍好看才重要啊,團員大概都跟安室差不多想法。
我在這裡拍幾張照片傳到臉書跟朋友分享,她們一看我打卡地點叫做老道外中華巴洛克,就笑說中華巴洛克很謎,老道外LAODAOWAI也很謎,應該是這一陣子反中,覺得強國人老愛往自己臉上貼金,不過這名稱是有典故的,我想我就在這裡細說,比較不會引發筆戰。所謂的道里道外是因為中東鐵路貫穿哈爾濱南北,鐵路兩側就分成道里(裏)和道外,十九世紀末,中東鐵路的建成吸引外國人和外資,哈爾濱發展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里區為沙俄附屬地,由俄羅斯人都市規劃建設哈爾濱,建築便融入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而當時的道外區,原本只是一個幾十戶漁民聚居的小魚村。光緒十六年(1890年),山東德平縣人傅寶善、傅寶善兄弟來這裡開設了大車店和小藥鋪,一開始稱為傅家店,後改為付家甸(南頭道街即為傅家店原址)。隨著移民紛紛來到舊名「傅家甸」的道外區,投親靠友,合夥投產,興辦商業店鋪,人越來越多,辦廠範圍規模也越擴越大,道外便形成了中國人的商業區,1920年代,這一帶的建築風格,如同當時的殖民文化,西式風格建築結合中國傳統元素,於是巴洛克式建築立面上,會出現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建築結構則本著「前店後廠」的模式,因此把傳統的中式四合院作為「居住和倉儲空間」,這樣的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築於是誕生。而之會譯音為LAODAOWAI是因為強國人使用漢語拼音,自然會寫成LAODAOWAI,而無須矯情地翻譯成Old Railway East Side 了。(資料來源:KKNEWS)
而且這裡其實不全然是仿古建築,而是真的老屋翻修,像每日頭條這種內容農場也有老道外中華巴洛克的資訊,甚至有古今對照的歷史照片,只不過現在翻得太新覺得很像仿古的新建築。
小豐帶我們大致繞了一下,來到這裡有二幅大壁畫的地方,停下來讓我們拍照,這個就是描述二十世紀初當時老道外的景象。
而這幅比較抽象,總之把東北虎蒸汽火車頭和老道外的舊式建築全部畫進來代表哈爾濱吧。
小豐還有特地解釋這裡店家幌子的原意,不過當時我沒想拍下來,因為實在太假了。原來餐飲店門口外掛像燈籠但有布流蘇的裝飾品,稱為幌又稱帷幔,通常都會成雙成對,不會單數,小豐說單數不吉利,而且數目越多表示餐廳越高級,價錢越貴,而且幌的顏色也有其意義,例如紅色是中式菜,綠色則是伊斯蘭教飲食不會有豬肉。
我喜歡這樣的構圖
我不太會分辨京片子和東北人說的官話有何不同,我覺得很像,在這裡幾天受到地陪和當地人的影響,我講話也會卷舌,還會用大陸的用語。小豐也說東北人沒有其他方言,頂多就是特別快,很多用語其實都是來自於東北,例如幹啥的啥就是當地的用語。網路上還說這裡的人殺價不說便宜點,而是要說賤一點,但我始終不敢用。
地陪快快導覽帶我們走出老道外,離開前我發現了一條逆光的小巷,團裡愛拍照的先生也湊了過來,不知道他拍出來的效果如何?
不過可惜的是我們沒有進去任何一棟建築裡面看看到底哪裡有前店後廠中西合璧。其實若要說中式巴洛克其實台灣也有,但我們也沒說台灣巴洛克就是了,例如大溪的老街。但據說其實是源自一個日本學者西澤泰彥以「中華巴洛克」稱呼老道外的建築風格。
下一個景點來到黑龍江省博物館,下回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