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印加太陽神殿Qorikancha之後,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搭上車離開市區往旁邊的山坡行駛,參觀四個景點Sacsayhuaman,Qenqo,Pucapucara和Tambomachay,因為參觀大教堂拖到時間,以致於到後面的景點天色已暗,很難拍照,導遊也隨便講講,最後免不了還繞去參觀紀念品店。
◎薩克塞華曼(Sacsayhuamán)
又稱薩克塞瓦曼(Saksaq Waman,另外亦中譯成薩克薩瓦曼),發音很像sexy woman,性感女人,不過跟性感女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也許曲線有吧,那是一座雄偉的印加石牆建築,彎曲如鋸齒築在山上,離庫斯科約二三公里,海拔3701米。經過Cajamarca的摧殘洗禮,來到這裡已經沒有高山症了。
當初這群缺乏人文素養的魯莽西班牙人急著征服印加帝國,盜金銀財寶,無心紀錄這個奇妙安第斯山脈的王國,加上印加人沒有書寫文字來記載他們的歷史文化,建築風格也缺乏傳承,以致於留給後人一個大謎題。到底這些石牆是如何建成的?特別在海拔這麼高的地方,不會利用鐵器,也不懂輪子和滑輪的概念,也沒有馬和驢來運送石頭,是怎麼切磨石塊可以利用多角度的卡榫的方式來堆疊岩石,岩石間密合的程度甚至連一張紙都插不進去?也因為這種精確度,連接形狀的多樣性以及牆體向內傾斜,使得遺址能在毀滅性的強烈地震中倖存。
到底這個鋸齒狀的奇怪石牆有什麼功能?到現在也是眾說紛紜,有一說是把它當成是個護城牆和碉堡,這個在旅遊書和英文維基百科都是這麼說,但是中文維基百科和當地導遊的說法又是另外一種。
中文維基百科上說,「據祕魯學者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的考證,薩克塞華曼堡壘,實質上並沒有作為軍事要塞的用途。理由在於它興修於印加帝國崛起擴張的時期,國都庫斯科並無受襲之虞。即使昌卡人(Chancas)曾進攻庫斯科及被擊退(發生於帕查庫特克即位之前),亦與堡壘無關,因為當時尚未修築。 所以,薩克塞華曼堡壘或許用以紀念印加帝國的軍事勝利,以及在某些儀式中進行模擬戰爭。如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有一次戰勝凱旋,印加人在薩克塞華曼舉行模擬戰爭的儀式,王子瓦伊納·卡帕克亦參與扮演,以供統治貴族及平民觀賞。 」
當時哈比人也說這個導遊跟他以前歷史課本上學的講的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早期都是解釋為護城牆和碉堡,但是後來的學者又提出這樣的說法。導遊就說這個東西只是為了表現印加皇帝有多偉大,蓋石牆來炫燿。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庫斯科的形狀像一隻美洲豹,這個地方為美洲豹的頭部位置,故意蓋這種鋸齒狀是要顯現豹頭的鬃毛。
還有一個說法是說這個地方是祭祀中心,因為有發現儲藏室,可能是儲存祭品的地方,還有祭台。但是為何要蓋這樣彎彎曲區鋸齒狀又是什麼目的?說是為了美感嗎?難道在那個時候就有了公共空間藝術的概念?
對於印加帝國的歷史頂多是透過口述歷史還有跟著西班牙征服者一起走的記錄者所整理的。維基百科:「印加君主使用薩帕·印卡作為稱銜,意思是「獨一無二的君主」。而當時亦只有純種的印加血統皇族才能稱為印加,地方統治者只能稱為薩帕,意即「國王」。雖然全盛期時印加帝國超過百萬人,但印加皇室僅有不足二千人,而且印加人是一夫多妻制,因此需要其他外族支持其統治,而被承認為印加皇族的人則稱為哈哇。
以下為歷代印加皇帝名:
曼科·卡帕克(傳說中的開國君主,約在1200年間在位。)
辛奇·羅卡
略克·尤潘基
邁塔·卡帕克
卡帕克·尤潘基(約在14世紀在位)
印卡·羅卡
亞瓦爾·瓦卡克(Yahuar Huacac)
維拉科查(Viracocha,約在15世紀在位)
帕查庫特克(Pachacuti)
圖帕克·印卡·尤潘基(Tupac Inca Yupanqui)
瓦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
瓦斯卡爾(Huáscar,為Atahualpa的同父異母兄弟當時各佔一方稱王,最後被Atahualpa刺殺)
阿塔瓦爾帕(Atahualpa,1533年被西班牙人殺害。)
這個Atahualpa就是去Cajamarca洗溫泉被抓的那個算是最後一個皇帝,後來西班牙不敢直接稱王,在後面一百年還是找了幾個傀儡君主:
圖帕克·瓦爾帕(Tupac Huallpa,法蘭西斯克·皮澤洛所立傀儡,不久逝世。)
曼科·卡帕克二世(Manco Capac II,皮澤洛所立傀儡,後竭力抵抗,最終被西班牙人所殺。)
保柳·印卡(Paullu Inca,西班牙人所立傀儡。)
塞里·圖帕克(Sayri Tupac,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
蒂圖·庫西(Titu Cusi,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
圖帕克·阿馬魯(Tupac Amaru,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最終失敗被殺。)
這就是我們的導遊,很年輕,說一口美語,但是多半是說廢話。一到參觀入口,就有人穿著傳統服飾和羊駝供人付費拍照。
要參觀庫斯科的熱門觀光景點,得買套票比較划算,我已經忘記我是在哪裡買那張套票。參加這個一日行程之前,我跟哈比人爭執起來,搞到整個情緒很差,氣到腦筋不清楚,那傢伙還在買完所有的行程還鬧脾氣說不要去,從此要我自己旅行,一方面我會害怕,二方面他都已經花錢來到這裏,怎樣說也說不過去,於是我只好忍氣吞聲求全,哄他不要生氣,這傢伙才又改變心意。這張套票可能是在參觀大教堂的時候買的,一張票要130索爾,可以參觀十六個地方,每去一個地方參觀,收票人員就會在票上打孔,結果我參觀六個地方。
薩克斯華曼在山稜上,可以往下鳥瞰庫斯科市區。在山的那一邊,還用那斯卡線排列的方式,形成Viva El Peru的字樣,秘魯萬歲的意思。鋸齒狀的石牆有入口可以往上走。
薩克塞華曼長有三百米高有五米,我們在石牆腳下看,只覺得是三道石牆順著山勢蓋成鋸齒狀,現在為了寫遊記特地做了一番功課,才發現這些石牆建築原來是梯田的擋土牆,但是跟我們看到其他印加梯田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裏使用的岩石特別巨大,有些重達350噸,而且刻意繞成鋸齒狀。根據我的旅遊書,說明薩克塞華曼是個軍事建築,石牆有二十二個突起,這樣會讓敵軍要攀爬石牆的時候側面容易給防衛者攻擊。
而且根據Eyewitness旅遊書,這些大石塊都是由上千的印加人徒手搬到這裏來的,據傳說花二萬個印地安人來堆疊石牆,搬運過程還有上千人被活活壓死。另外說這種鋸齒狀不是美洲豹頭上的鬃毛而是牙齒。庫斯科則是美洲豹Puma的身體,那太陽神殿Koricancha (Qorikancha) 則是這隻豹的尾巴。
石牆前面這個大廣場,則是用來當作軍事演練或是祭祀區。另外書上還說這裏有地下通道,可作為庫斯科人民的緊急避難所。在梯田的最上面有三個塔,不過我並沒有看見,我們也沒有機會可以往上爬完三個階面,導遊似乎沒有說明這些東西,還是我沒有聽見?總之他就是要我們看看哪個石頭最大顆,哪裡可以拍照,也不認為這個地方是個堡壘。在西元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也在這裡與印加人打仗並且屠殺許多印加人,之後還把這裏當石場破壞石牆並把石頭運到市區蓋教堂。
從這邊往下看也有印加遺跡。
關於印加帝國主要信仰,我也來惡補一下,「印加帝國信仰太陽神因蒂,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制等。並訂定每年的6月24日為太陽節,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讓動物成長和農作物豐盛。」
「中美洲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與印加人一樣,都是膜拜太陽神。而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則不然,瑪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類似羽蛇神的神祇:創世神-維拉科查,以如同白人般形象出現)。而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大規模活人獻祭的宗教儀式,印加人會把自己貴重的物品,黃金,或者農作物和家畜獻給神明,偶爾以活人獻祭。」
望過去另外一個山頭則是巨大的耶穌雕像,很諷刺的對比,表示偉大的印加帝國已逝,印地安人不再信奉太陽神而是原來敵人的外來神。旁邊這個石牆地基,不知道是什麼建築。
這些巨石成不規則狀卻又能緊密嵌合在一起。而且切割的方式很豪邁,既不把牆面整個磨平,也不在上面雕花,還刻意把石塊在接縫處故意磨凹進去,讓每個石頭微突出來。
鋸齒突起的部分石頭看起來特別雄偉。
當時導遊在解釋石頭怎麼排的,他指的這塊好像是最大塊,也說後來被拆的地方有考古學家試著填石上去,補得很難看。
看到這麼一大片石牆確實很震撼。
從其中一個入口走上來看一下,這裏所使用的岩石又比較小,而且排列方式也不一樣。
這是入口處,一堆人等著在這邊排隊,上午哈比人跟我大鬧情緒,到了這邊又非得要跟我合照,等了很久才拍了合照,不過是使用他的相機,他最後也沒把他的照片傳給我,我也懶得要照片,免得看了不舒服。
◎Qenqo
之後我們來到這個岩石區,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這裡有什麼特色,現在只能憑著門票上的名稱和旅行社的手冊來搜尋這個地名。網路上也有人把這個字拼成Kenco,因為這些奇怪的發音原來都是Quechua印地安方言,本身沒有文字,所以就是以字母拼音也沒有統一拼法。
Qenko在印地安方言的意思為labyrinth迷宮的意思,這地方是印加的祭祀區,祭拜太陽月亮和星星,有些是祭台上面有刻溝槽是在殺酪馬飲血的地方,或是放chicha玉米酒的地方,可是我沒有看到。
一方面太陽快要下山,我們在背山的地方陽光都被擋到了,變得很陰暗。照片那個突起大石塊據說是像美洲豹躍起後腳站立的樣子,這石塊高有5.9米。這一帶有很多岩石,我們很快地走入岩石迷宮中,然後又爬出來。
這裡的樹很多都是尤加利樹,尤加利樹原產澳洲怎麼會跑到南美洲,原來是有澳洲人在二十世紀的時候引進的。看樣子這裡的氣候和環境很適合尤加利樹。
這些石頭絕對不會是幾十個人完成的,但是他們是怎麼設計這些岩石的排列,看起來很隨意,其實不然。
接著我們就要進入岩石迷宮。
說不上對這裡的感覺,感覺像是一個亂石區,但是亂石當中還是有人類開鑿的遺跡。
洞穴當中也只是很豪邁的把一個大岩石鑿平,是什麼功能我已經不記得了。
◎Pucapucara
之後只有經過這個地方並沒有進去參觀,Pucapucara原意為紅色碉堡 (Quechua: red fortress) ,這裡是一個碉堡或是tambo,在印加帝國時期交通j網路發達,城鎮與城鎮之間當中的轉驛站就叫做tambo,據說印加人的腳程功夫要得,往來各個城鎮都是走出來的,因此tambo這種休息站的建造是非常重要,信息的傳達就靠印加人用接力賽跑的方式,可以很快地完成。
我們只有站在路邊拍一下照而已,裡面據說是圓形結構,有平台階梯塔樓城牆,因為靠近Tambomachay,有人推測當時這紅堡有防衛功能,也控制Calca和Antisuyo (Forest county of the Inca)之間的交通。
◎Tambomachay
接著我們就要看最後一個景點,叫做Tambomachay,此時天都快黑了。這裡海拔為3765公尺,要進去看印加水池得走一段路,路上還遇到一個白人走到一半突然倒下去整個人仆街,還動也不動,還好這個人最後還是站起來說他沒事,想必是高山症惹的禍。
路邊一樣也有跟穿傳統服飾的老人和駱馬一起拍照。上面的牌子就是寫著海拔高度。
這個就是Tambomachay,印加的驚人的水道工程,這裡也叫做印加浴池El Baño del Inca,跟Cajamarca的那個印加浴池同名,不過這裡的水並不熱。網路上的資料說明這裡可能是祭水廟,也有可能是軍事前哨捍衛庫斯科,要不然也是個溫泉會館專給印加貴族和政要使用。
印加人還有一件很豪邁的事就是他們不席地而睡而是利用吊床hammock,因此阿凡達電影故事實在像極了印地安人被歐洲人侵略的翻版,不過納美人比較愛好和平,印加帝國顯得比較好戰而且專制了。
引水灌溉梯田,誰說他們是野蠻民族?
之後太陽很快就下山了,導遊還說公司規定要去逛一下紀念品店請多包含,我沒買任何東西,主要是我身上的錢先墊,買了二人的機票外加所有的門票和交通費就快沒了,剩下的錢放在大行李箱,擺在利馬的姨媽家。
其實這些東西在利馬市區也很多,記得要殺價,殺完價後並不貴。
羊毛皮毯,這個圖騰其實是Chimu奇模王國的祭祀金匕首
最後來一張毛帽自拍照。
資料來源:
中文維基百科
英文維基百科
http://www.go2peru.com/webapp/ilatintravel/articulo.jsp?cod=1998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