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印度搭捷運來到牛車水站,也就是從印度社區來到了華人社區。單程Standard Ticket1.2新幣。新加坡捷運還設計一張Standard Ticket紙票卡可以重複用六次,最後一趟便宜10分,想必是為了環保和節約。其實也有觀光卡分成一日二日三日pass,票價為10, 16和20新幣,另外押金10新幣,使用後五日之內都可以退回押金。我並沒有選擇使用觀光卡,因為我多半是用走的。(資料參考:Singapore Tourist Pass,新加坡捷運地圖)
◎水車水China Town
一下車,牛車水的捷運站貼的全都是台灣觀光海報,是吸引新加坡人到台灣玩嗎?我記得我去秘魯馬丘比丘的路上遇到一個看起來很娃娃臉的新加坡男生,他就說他去過台北好幾次,覺得台北很好玩,不像新加坡這麼無聊。大概是新加坡人覺得新加坡很小,住久會膩吧,要不然這裡有多重文化,很多購物中心和商場,要娛樂也有娛樂,而且交通便利又是個現代大都會,適合喜歡熱帶氣候加都會生活的人來這裡灑錢。
偏偏我不喜歡熱,也不喜歡都市生活,加上物價太高,所以人工的新加坡不是我的菜,只是既然來了,還是要給自己學習學習。根據維基百科,新加坡在三世紀已有馬來人居住,三國時期紀錄新加坡叫做蒲羅中(馬來語Pulau Ujong)。十四世紀明朝則把新加坡叫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馬六甲蘇丹王朝,把新加坡設成港口。到了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斯坦福萊佛士管轄新加坡,在英國統治成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1824年新加坡變成英國殖民地,於1867年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稱為海峽殖民地。到了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占領新加坡更名為昭南島,三年後,又恢復英國的統治,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成為獨國家,到了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為新加坡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也怕被馬來西亞再度併吞或是受到印尼攻擊,加入英聯邦。
牛車水的由來是因為在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西元1819年)之前,中國南下的勞工已在這片區域從事檳榔與胡椒的種植。此後,從中國南來的華人越來越多,萊佛士索性把新加坡河西南部沿駁船碼頭一帶的地區劃為華人居住區。那一時期,新加坡還沒有自來水設備,全島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車自安祥山和史必靈路的水井汲水載到此,於是這個以牛車載水供應用水的地區就稱為牛車水。1822年,斯坦福·萊佛士設計了新加坡第一個城市規劃(種族隔離),其中就將牛車水定為華人移民的居住區。
出了捷運一看,覺得全世界的唐人街都差不多,販賣日常用品,茶葉藥材,古董旗袍,中國風的手工藝品,金玉珠寶首飾,還有只能騙洋人書法字畫攤,餐廳,飲料攤等等,若要說出差異性,差別在於這些房子都是屬於殖民時期店屋,全都整修,街道比較乾淨,至於物價,我無法提供資料,因為我連看都沒有看。我只買了一杯飲料覺得有被騙的感覺,明明說是羅漢果水,喝起來就只有冬瓜糖味。在這些商店當中有夾著一個小博物館,叫作原貌館,是一間經過翻新的三層店屋。裡面展示的就是過去福建移民的來新加坡生活的情形及他們的辛酸經歷,門票8.8新幣,不過我沒進去參觀。(資料來源:旅遊資訊王)
逛著逛著看到一個壯觀宏大的大佛寺,感覺很不一樣,像是一個龐大的佛教機構,一層一層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管理,而且還有電梯,也因為裡面有冷氣,加上口渴還有飲水機可以裝水,我在裡面混了很久,一層一層看,雖然還被裡面的工作人員阻止進入,因為我手拿著那一杯沒有羅漢果味的飲料,只好搭電梯進入沒有人看管的樓層。而這一個大佛寺叫作佛牙寺龍華院(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寺中供奉著佛牙舍利因此得名,不過我樓上樓下逛一圈,只有看到很精緻的宗教文物,並沒有看到佛牙。
◎佛牙寺
根據維基百科,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英語: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是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地區的一個佛教廟宇博物館,由釋法照於2002年11月30日在當地創設,並於2003年2月20日註冊成為宗教團體,後在2004年1月8日註冊成為慈善團體,是目前新加坡規模較大的幾個佛教組織和實體寺廟之一。新加坡佛牙寺除了供奉釋迦牟尼的遺牙給佛教信眾參觀,亦為公眾提供社會服務。「新加坡佛牙寺」位於華人聚集的「牛車水」之「番寨尾」,該地段是從前是專門提供外國妓女(主要是俄羅斯、日本、臺灣、朝鮮)的妓院及為垂死病人提供臨終服務的小型醫館集中地。
從外面看佛牙寺,跟一般寺廟不太一樣,這裡像是個佛尊豪華公寓。一開始我從後門走了進來,所以穿過了主殿,走了出去,拍了張照,又入了門廊來到了主殿門口,上面匾額寫著百龍寶殿。
第一層樓有二個正殿,為主要膜拜的地方。這一個比較大,叫作彌勒如來正殿堂,正好一大票善男信女在誦經。
裡面金碧輝煌,貼金貼銀的雕梁畫棟。
這一面比較小,叫作如意輪觀音正殿堂。
四周牆壁也都是善男信女捐款認養的小佛尊,這裡應該可以改名成百萬佛寺,裡面大大小小的佛像應該有百萬個。
這是某一樓層牆面又是滿滿的小佛尊給人們「認養」,上面就會附上善男信女的名字。至於每個樓層有甚麼,我已經印象模糊,有些樓層不能拍照,有些是因為我拿著飲料,被擋在外面,變成沒有照順序一層一層導覽,我先是登上了座高層來到頂樓稱為四方四佛閣,頂樓的正中央是莊嚴的萬佛閣,
最頂樓是一個空中樓閣,還有一個小花園綠意盎然照顧很周到。裡面有很多胡姬花,稱作佛牙寺胡姬花,或是以得道高僧命名的胡姬花。
據說在這裡購買任何商品是沒有發票的,另如一個佛經要500新幣。我心中唯一的納悶是這裡安一尊佛要多少錢?
萬佛閣的中間有這個巨大萬佛轉經筒,這種是屬於藏傳佛教吧?
花園雖然很多蘭花,但我注意到的是桃色雞蛋花,還有人把花放在這裡(不是我)。
這佛牙寺最熱鬧就在第一樓,其他樓層並沒有甚麼遊客,倒是我在這裡遇到一個新加坡女孩帶著一群洋人在解說,這位仁兄就開始轉起了轉經筒,大概也有祈福之類的功能。
然後我來到三樓逛了好久,這裡是普賢殿-龍華文物館,還有一個是佛陀舍利館是不能拍照的。
裡面收藏的文物,涵蓋了南北藏傳三大語系的佛教藝品,都是由善信發心供養,交託該寺珍藏。
佛塔與臥佛,屬於南傳佛教。
唐卡,應該是屬於藏傳佛教吧?
。
這個是台灣藝術家所創。
我喜歡這個佛像
還有一些古早時期的文物。
佛牙寺的模型。
其他的樓層我不太記得,所以我找了佛牙寺的官方網頁查看,除了上述的樓層,還有:
夾層樓: 戒光堂-諸山長老德像紀念館,法堂-供奉南海自在觀音菩薩法,安養堂-懷恩護法各姓祖德紀念堂
二樓:阿蘭若藏經閣及展覽廳,文殊殿-蘭若軒,清淨雅致茶室
四樓:靈光寶殿-佛牙舍利塔由純金鑄造的佛牙舍利塔是整座靈光寶殿的中心,位於靈光寶殿的內殿。塔內供奉著佛陀的佛牙舍利;塔上方鑄有黃金純寶蓋,塔下舖滿由上海康盈公司所鑄造的金地磚。內殿只允許僧伽進入,公眾可在寶殿在每日早上九時至中午十二時、下午三時至傍晚六時兩個時段,從特定區域瞻禮。
◎老巴剎美食中心Lau Pa Sat
逛完了佛牙寺,我沿著克羅士街走往濱海灣方向移動。看到這個Lau Pa Sat,我想這必然是個重要的美食街,只因我肚子不餓,就沒進去逛一逛。看官若有興趣,網路很多老饕部落客多對此地有許多美食圖文,我呢?只把Your Singapore的資料貼一貼,表示到此一遊。
老巴剎美食中心曾被稱為直落亞逸集市(Telok Ayer Market),現在這裡聚集了各種當地美食攤檔,從沙爹到海鮮燒烤,應有盡有。
這裡於1825 年首次開放時,成為了海邊的重要集市,往來商們可以直接在此從船上卸貨或裝貨上船。最初建築由簡單的木材與亞答樹葉構成,搭築於木樁上,由於其不甚牢固,在1836 年,集市得以重建。由於土地複墾,新集市也一度被拆除,並於1894 年重新開放,此時的集市不再是材料簡單工序原始的簡陋建築,而是由市政工程師James MacRitchie 設計。自1973 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物以來,老巴剎因其八角形建築結構而聞名,隨後改造成為一個著名的美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