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成都郊區黃龍溪鎮之後繼續往南朝樂山市去,行程只有一,就是搭船遠看樂山大佛,於199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這也是一個非常走馬看花的行程,時間花在等船的時間比待在船上多,不過因為在河江上,沙洲上停了不少鳥禽,我看鳥的時間比看大佛多,這些鳥應該是從北方來避寒的。

 

我們沿著公路一路向南,遇到道路拓寬。我大概google 一下樂山和黃龍溪鎮的距離,約一百一十六公里,經過彭山區,然後穿過眉山市,來到樂山市,位在四川盆地的西南,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交匯處。樂山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即為蜀王開明故治。漢朝置南安縣。北周置峨眉縣、平羌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峨眉縣為青衣縣。開皇十年,青衣縣改為龍遊縣。開皇十三年,置峨眉縣。唐朝則稱嘉州,宋朝改嘉定,到清朝才有樂山之稱。

沿途也有原野風光,在灰濛濛的天空下,油菜花到處開。要不是照片後製過,畫面其實都是灰灰霧霧的。

最後來到了泯江畔,江邊高樓林立,還有許多建案等著完成,廣告招牌就打著與樂山大佛相望,有佛保庇之類的說詞。

 

這裡離樂山市區有三公里,可以想像樂山市大概也是個打掉重蓋的水泥叢林現代都市。黃導講了一個理由說團體旅遊都是不爬山看樂山大佛的,大概是說危險之類的,而且他也講了一個理由說明不跟我們一同登船,意思是說覺得這裡的遊船經營方式他很看不下去,與船公司處不好,所以要我們自己登船,他會在岸邊等我們。這船的經營方式就是客人不坐滿不開船,而且甲板上就是有個地方不准去,只有付費拍照的客人才可進入,而且最賤的地方就是還擺了一大把傘擋著,若想跟大佛合照且想正面,就得付費進入「搖滾區」,我就是偏不,而且手一舉過傘邊,還是可以拍到大佛的全身照。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區以東3公里的凌雲寺之側,瀕臨岷江與大渡河、青衣江的匯流之處,背靠凌雲山西壁,與樂山城區隔江相望。因為從屬於凌雲寺以及樂山古稱嘉定,所以樂山大佛歷史上也被叫做凌雲大佛、嘉定大佛。
大佛建於唐代,據韋皋《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記載,開元元年(713年),凌雲寺的海通和尚見三江匯流處水流湍急,常令船隻傾覆,便欲借佛力以減水勢,於是募款興建大佛。工程開工後不久就有官吏索要財物,海通為維護善款,甚至自挖一眼以明志。而由於工程浩大,僅開鑿了大佛頭部及胸部,未及佛像落成,海通便已圓寂,工程也因此而停工。其後代理劍南西川節度使兼西川採訪製置使章仇兼瓊主持開鑿了大佛胸部至膝部的工程,甚至獲得唐朝中央朝廷批准抽取地方鹽麻稅款作為開鑿大佛的資金。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直到四十年後的貞元初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出巨資重新組織,第三度恢復開鑿,開鑿了大佛膝部以下的工程並修建了覆蓋大佛的大像閣,終於在貞元十九年(803年)建成,前後共歷時九十載。」(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除了看樂山大佛之外,還有個噱頭說有巨型睡佛,「又稱“隱型睡佛”,位於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雲山和東岩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之“佛頭”最為惟妙惟肖,烏尤山為“佛頭”,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富有神采;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東岩南坡則為其“腿”。」百度百科卻不解釋那個塔是代表睡佛的哪裡,看倌覺得是哪裡?

 

我們在船上或甚至在碼頭等的時候,看不到這個睡佛的樣貌,但是這個一柱擎天的凌雲山靈寶塔我就拍到了。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誌。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誌,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不知道是不是大佛顯靈,所以江水不再湍流,反而江上還露出沙洲,一群群的水鳥就在沙洲上歇息,這是蒼鷺。

搭船看大佛,只有二次機會,一次是去程,這我就拍到了。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 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 大像閣 ”;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雲閣” 、“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沿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

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 九曲棧道。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 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

早在唐朝就有整型的概念,這長相異國的彌勒佛便隆鼻有了一個尖挺的鼻子。

細看大佛的大腿和基座也砌有方磚。

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這是大佛的左手邊。

 神竈,雕刻已經風化無法辨識神像的樣貌。

這個左護法的五官依稀分辨。右護法就不太清楚了。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

大嬸穿著醜陋的救生衣也要與大佛合照。瞇瞇眼大鼻子雙下巴,相似度80%

樂山大佛的原名據說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因「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凌雲山上的凌雲禪院。

來到拍鳥的時間了,鸕鶿

鸕鶿捕魚

黃麻鴨,台灣稀有冬候鳥。

小白鷺

鸕鶿捕魚

就這樣回到碼頭了。

突然路上武警裝甲車浩浩蕩蕩壓過馬路,不小心阿伯騎單車入鏡。

導遊沒上船,多了時間買水果,請我們吃小甜橘,小而甜。之後前往峨眉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