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息站用完午餐後,我們往北進入捷克,我一定累到睡著了,沿途都沒拍照,邊境也漏了。我們的遊覽車從休息站到庫倫諾夫大約開了二個小時。與奧地利哈爾斯塔特一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是依山傍水的小城鎮,庫倫諾夫比較討我喜歡,或許是因為遊客沒那麼多,而且氣溫也沒那麼高吧。大巴士不能進城,所以我們的遊覽車要停在城外,領隊交代我們隨身行李拿著步行進入庫倫諾夫即可,大行李會有飯店人員開廂型車來接,小費的部分,領隊沒有多收,我想是因為我們只旅遊7天,但是小費給足了10天,一個人給100歐元,所以領隊加減算算就不這麼計較了。我在2001年的三月來過捷克,當時我在英國念研究所,幾個台灣同學約說春假要去捷克,本來是我跟另外一個女孩和一對情侶四人同行,結果約我去的女孩擺我一道臨時不去,四天三夜小旅行主要是那對情侶的男生規劃的,我已經買了機票辦了簽證也答應那對情侶,所以只好變成我們三人同行,我成了尷尬的電燈泡,尤其我的年紀又比他們大,他們都是有錢人家的公主王子,大學畢業沒多久,而我是工作一段時間自己存錢然後離職出國來念書,錢我都是花在刀口上。事過14年,我對於那段旅行行程怎麼走的印象很模糊,只記得捷克很美,英文不通,還好當時有傻瓜相機拍照。再度重遊捷克,我們的第一站是庫倫諾夫,也是我當時的第一站。

庫倫諾夫google map  

我從google map複製圖片下來,紅色箭頭標記的地方就是我們走進古城的地方。庫倫諾夫官網的地圖更清楚,可以點連結。我們的飯店叫做Hotel Old Town就在市政廣場上,面對著黑死病紀念柱。

◎ 薔薇飯店

IMG_5943_副本.jpg  

走進來沒多久就會看到一排古色古香的飯店,叫做薔薇飯店Hotel Ruze,2001年我們是住這一間飯店,是一家五星級飯店。1586年-1590年由威廉羅森堡下令興建,當初是作為耶穌會教士的宿舍,據說是捷克境內最古老的耶穌會宿舍建築。1889年改建成為旅館,由於有許多羅森堡家的五瓣薔薇家徽,故稱作薔薇飯店。

IMG_4907_副本  

2001年的照片,房間長這樣,因為當時我們三個人,所以是一間三人房。當時飯店的服務人員就已經穿古裝了,現在某家旅行社的團都會下榻這一家飯店,晚上有表演房客也可以穿古裝拍照。飯店旁邊的廣場有個市集,但是我們傍晚來逛的時候已經收攤了。 

IMG_5684_副本.jpg

薔薇飯店對面有個空地,可以眺望舊城區和城堡的部分,也是拍照的好地點,只不過當時天空陰陰的,而且領隊急著帶我們入飯店。

◎聖維塔教堂St. Vitus Church

IMG_5685_副本.jpg

路經聖維塔教堂St. Vitus Church。聖維塔教堂建於1407年,是全鎮最典型的哥德式建築。16世紀羅森堡家族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威廉羅森堡和他的妻子葬在教堂裡。我們並沒有進入參觀。

◎ Hotel Old Town Inn

IMG_5695_副本.jpg

這是我們飯店的房間,我們的飯店叫做Hotel Old Town Inn就在市政廣場,我反而喜歡這一家飯店的房間,有歐洲鄉村風。

IMG_5697_副本.jpg

房間還有二個窗戶,從窗外望出去的景觀是這樣。

IMG_5687_副本.jpg

這裡遊客也不少,但是不像布拉格那樣多到爆。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古鎮很適合來度蜜月。

 IMG_5696_副本.jpg

 另一個窗的風景。

IMG_5698_副本.jpg

飯店的樓梯間和大門。看一看房間沒問題,領隊就說要帶我們導覽還有換捷克克朗。

◎市政廳廣場與黑死病紀念柱

IMG_5702_副本.jpg

一出飯店就會看到黑死病紀念柱。我故意把照片改了顏色,顯得很復古。

IMG_5710_副本.jpg

一群學生的夏令營活動。至於黑死病紀念柱這個名稱,我覺得很納悶,如果居民曾經得了黑死病死了很多人,後代要紀念的也不會是黑死病,應該是往者,怎樣也不該叫做黑死病紀念柱,原來這種立柱比較像是石敢當或是土地公廟的感覺,只不過柱子上面是聖母瑪利亞,三位一體,聖者雕像或是當地的主保聖人。不知道是不是人類有陽具膜拜的基因還是因為延襲古老的文化,例如從古埃及的方尖碑,到羅馬帝國時期的立柱,而這種Plague collumn就是沿襲羅馬帝國天主教的習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德國奧地利捷克中歐國家便在大廣場上豎立這種Marian and Holy Trinity columns的柱子來保佑居民免於受到黑死病入侵。歷史上黑死病的大流行有過幾次,在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歷史上第一次紀錄的黑死病大流行,第二次則是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我們到奧地利湖區的那個哈爾施塔特老廣場,豎立的三位一體紀念碑,跟這裡的黑死病紀念柱都是一樣的。另外維基百科也提到捷克的這些黑死病紀念柱也多半在哈布斯堡王國時期豎立,也象徵著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範圍。

IMG_5711_副本.jpg

然後我又查了一下庫倫諾夫的觀光網頁,對於這個黑死病紀念柱,反而著重在柱子下面的噴泉,因為最早這地方是一個水塔,為消防用,後來從木製到石砌,然後在西元1714-1716年立上黑死病紀念柱,紀念1680-1682年期間黑死病在城鎮肆虐流行。

A stone six-angled fountain surrounds a Plague Column erected during 1714-1716 for the memory of the plague epidemic that struck the town during 1680-1682. Sculptural decoration shows mainly sculptures of anti-plague patrons (saints) and town protectors. Sculptures of St. Václav, St. Vitus, St. John the Evangelist, St. Juda Thaddeus in the upper row, and St. Francis Xavier, St. Sebastian, St. Kajetan and St. Rocchus in the lower row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a Prague sculptor Matěj Václav Jäckel, as well as a sculpture of Virgin Mary situated on top of the column.

◎Koh-i-Noor專賣店

IMG_5705_副本.jpg

領隊把大家集合集合,要帶我們去庫倫諾夫城堡上彩繪塔也帶我們認識這個小城鎮。住在市政廳廣場很方便,廣場四邊的道路呈輻射狀,可以四通八達,但是都會來到伏爾塔瓦河邊。庫倫諾夫的意思就是「河灣中的淺灘」,伏爾塔瓦河來到這裡變得很蜿蜒,形成反過來的S型,河套中央幾乎圍成圓形的地區是老城區,中心點便是市政廣場,往北走過橋,來到河套外,山丘上那是城堡區。城堡區從十三世紀由五大貴族接續持有管理,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歸為國有。舊城區屬於平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但是當時的貴族們引進了藝術家和煉金術士,使得這個波希米亞王國時期的老城多了創意和藝術感。而現在雖然變成觀光小鎮,商店的布置也特別不一樣,像這一家賣Koh-i-Noor色鉛筆的店(Kostelní No. 169),非常有特色。猜猜看牆腳的二支手指頭有甚麼作用?

◎ Kájovská No. 54

IMG_5707_副本.jpg

我們從薩爾茲堡過來到捷克,天氣不太好,還下了雨,來到這裡雖然雨停,天空灰暗,照片拍起來不是很好看。我們經過這條大街叫做 Kájovská Street,這一棟彩繪的房子是 Kájovská Street No.54 (Mook的資料又錯了,寫那魯西街54號),有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牆面彩繪格子飾紋,還有畫像和動物等等,很可惜,我沒能停下來仔細看看上面的彩繪。後來也忘了隔天上午的自由時間再來走一遍。根據官網的英文解說,這房子最早的屋主在16世紀是一個麥芽製造商maltster。

◎  Náměstí Svornosti No. 11 

 IMG_5708_副本.jpg

 沿路走到處可見屋主的巧思,和中古世紀遺留下來的風味。這房子是一家飯店Hotel Zlatý anděl英文為Hotel Golden Angel ,「鐵窗」很美。

IMG_5709_副本.jpg

 忍不住多拍幾張照,不知道做這樣的鐵窗要多少錢?接著我們又走回市政廳廣場,我還是忘了特寫市政廳外牆上面的五個統治庫倫諾夫的貴族的家徽。

IMG_5714_副本.jpg

然後要去登上彩繪塔和城堡。站在Radniční街上,路底就看到彩繪塔和小城堡。

IMG_5722_副本.jpg

左圖:Lazebnicky橋上的St. John Nepomuk雕像。右圖上:St. Jošt Church。右圖下:橋下河中小島上的石碑。右圖下:Hotel Dvorak,領隊有提到誰來住這裡,可是我不記得是誰了。

經過拉賽尼基橋Lazebnicky Most,橋上有雕像。St. John Nepomuk聖約翰內波穆克,維基百科翻譯成為臬玻穆的若望(捷克語:Jan Nepomucký,1345年-1393年3月20日)是捷克的一位民族聖人,被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淹死在伏爾塔瓦河。後世認為反誹謗的主保聖人,同時也是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由於他是波希米亞王后的告解神師,並且拒絕透露告解的秘密,國王就把他丟到伏爾塔瓦河。所以他被認為是天主教會第一位因告解保密而殉道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Latrán Street

IMG_5728_副本.jpg

過了橋來到了拉特朗街Latrán Street,是一條熱鬧的街,也是庫倫諾夫的老街,因為這條街就是通往舊城區和城堡的路,早期這裡是貴族請來的工匠藝術家所居住的地方,現在變成了商店街,我們在這裡等好久,因為領隊說我們可以在這裡換捷克克朗,我和Debra一起分,所以她比較辛苦排隊,我則在等候的時候逛了一圈Beta鞋店。

上圖左:Latrán No. 37牆角的石柱corner buffering stones跟賣彩色筆的手指有著一樣的功能,據說是預防馬車K到牆角,不過這樣擺不是很傷馬車輪子嗎?

上圖中:大嬸後面的教堂叫做聖喬斯塔教堂St. Jošt Church,官網我給了連接,寫了長長一篇資料說明這個教堂的歷史。重點是:最早興建於14世紀,是羅森堡家族的彼得下令興建醫院所附設教堂,經過多次的轉讓買賣還有修建,教堂還有一些部分是留有原來哥德式的風格。現在到底是不是教堂我不知道,官網上面則說這醫院和教堂現在變成餐廳服飾店還有木偶博物館。 

上圖右:捷克隕石Moldavite,領隊說比水晶還要好,據說有人帶了有感覺。

下圖右:Latrán No. 12

這裡有二家賣捷克傳統甜點的店,我後來在別的地方有買來吃吃看。下回再放照片。階梯上去的那個特別的建築是Latrán No. 12。我覺得庫倫諾夫的官網還滿有趣的,做了一個老城區地圖,將有歷史性的房子根據地址編排和連結,點了地圖上的房子,就會連到該房子的介紹和故事,像這個Latrán No. 12的房子,最早的紀錄是從1513年,當時的屋主是一個叫Bartoloměj的刀劍師傅。(Mook的資料說是理髮師,我想我還是相信官網的敘述。)大家換好錢後,領隊就帶我們進入庫倫諾夫城堡。

◎庫倫諾夫城堡

進入城堡裡面是不用錢的,但是要登彩繪塔和城堡內的建築物或展覽則需要另外付費,我們這一團只有安排參觀彩繪塔。領隊就先帶我們去參觀彩繪塔之後,接著走到城堡裡面的花園之後,才解散,然後約晚上吃飯店旁邊的一家中國餐館。

要進入城堡參觀,要先瞭解城堡的歷史。城堡是在公元1250年左右由克魯毛君主(Herr von Krumau)興建,為哥德式。在公元1302年,該家族衰敗之後,克魯毛成為羅森堡家族(Rosenberg)的領地,又於1602年,由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購得。在白山戰役(Weißen Berg)之後,哈布斯堡家族把城堡賞賜給了家族支系的封建貴族,斐迪南二世。1628年,皇帝費迪南二世把庫倫諾夫授予漢斯·烏爾里希·馮·埃根貝格,1649年克魯毛公爵傳給兒子約翰·安東繼承,他娶了瑪麗·恩斯特妮,是來自施瓦岑貝格家族的女伯爵,這對夫妻沒有後代。1719年,夫妻雙雙去世之後,埃根貝格家族在波西米亞的所有封號、財產包括克魯毛都由他們的近親,施瓦岑貝格下級親王(Fürsten Schwarzenberg)繼承。目前庫倫諾夫仍為施瓦岑貝格家族領地,現任克魯毛公爵為卡雷爾·施瓦岑貝格。

在1918年哈布斯堡君主制徹底崩潰之後,該城在1918年十月到1919年九月間短暫隸屬於當時的「奧地利聯邦州」,這是當時新成立的德奧共和國的一個州。在1918年十一月,該城被捷克軍隊占領。在1938年慕尼黑協定簽署後,直到1945納粹政權垮台前,該城由已被納粹德國吞併的奧地利(Gau Oberösterreich)管轄。其德語人口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被強行遷出。官方名稱改為按照捷克語拼法的Krumlov(庫倫諾夫)。

庫倫諾夫城堡圖 (2)    

然後再來看一下地圖,庫倫諾夫的官網做得還不錯,細細地把老城的房子一一介紹,連城堡也畫上地圖,可供人點連結,解釋建築歷史和名稱以及建築風格,只不過沒有中文的部分。城堡分成五個庭院(Courtyard),劇場和一個花園。我複製了官網的圖片加上了中文說明。

◎第一庭院The 1st Courtyard

從紅門進去的含壕溝養熊的地方是屬於第一庭院的部分,依照地圖來看這些紅色的建築都是屬於城堡的部分。

IMG_5736_副本.jpg  

上圖左:The Red Gate紅門,這門就是進入庫倫諾夫城堡的入口一進來便是第一庭院。左邊的黃色建築是Castle No. 57 - Salt House,早期是一個穀倉或儲藏室,有儲藏鹽,因此叫做鹽屋。據說鬧鬼。

下圖左:Castle No.46新藥局,就在進入紅門前左邊的房子,這種牆面彩繪,模擬突起岩石或是雕刻的技法叫做sgraffito,是利用珂痕填色刮除的方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裝飾風格。我以前還以為是因為這些貴族裝闊,沒錢用真材實料,才用畫的。過去這房子隸屬貴族或是城堡的財產,到了1913-1950年代時,變成城堡的藥局,所以才會叫藥局,現在是一家餐廳。

下圖右:左邊紅門是庫倫諾夫城堡入口,依次右邊是Castle No. 57 - Salt House,然後有文藝復興格紋的建築是Castle No. 56,這棟建築與對面的修道院搭了一座空橋,這些都是16世紀末的建築。原本是羅森堡家族最後一個統治者的財產後來賣給Hanuš Jindřich Robenhaupt一個寶石商人,但是1610年發生大火燒到對面的修道院。

如同領隊說的,捷克的建築特色是綜合性的,從哥德式風格,到文藝復興然後再加上巴洛克元素,加加減減綜合起來,不但不違和反而有種童話故事裡色彩繽紛的夢幻感,這也是為什麼捷克的建築如此迷人。而庫倫諾夫的地標,也是辨識度最高的,就是城堡的彩繪塔。 

 IMG_5744_副本.jpg  

第一庭院很大,像一個公園,幾棵老樹還有一個乾掉的噴泉,周邊環繞著建築。入紅門最右邊的排建築我沒有拍照,那邊有醫院,舊藥局,釀酒廠等。左邊是舊領主屋,我也沒特別注意。我們繼續往前走又來到一個鐵門,過了鐵門地下挖了一個壕溝,一般都是護城河,但是這底下沒有水,而是養了熊。進入城堡要走過橫跨壕溝上的橋,是通往第二庭院的閘門。鐵門上面有徽章和獅子。右上圖的警告號誌下面有一列色塊白的紅的黃的藍的,呈現長方形或是三角形,不知道是代表甚麼意思?

 

 

 

IMG_5746_副本.jpg

 站在橋上往上看,就會看到彩繪塔,橋上有Virgin Mary 聖母瑪利亞和St. Joseph聖若瑟的雕像,回頭看就是我們進入的紅門和Salt House還有新藥房那一排房子。 

IMG_5749_副本.jpg

從橋往下望,會看到四隻慵懶熊,我只拍到二隻,一隻在睡覺一隻在吃飯,雖然沒自由而且空間小四周都是牆壁還有從橋上下望的討厭人類,牠們不愁吃不愁住,領隊說牠們很幸福,我倒覺得牠們很可憐。一般城堡外圍都會有壕溝或是護城河,通常都有水,這裡變成熊園,不知道人掉下去會不會被攻擊?從16世紀羅森堡家族開始就在壕溝裡養熊,據說羅森堡源自義大利Orsini貴族家族,而Orsa就是母熊的意思,羅森堡家族便用這動物的形象來代表自己的家族,乾脆在壕溝裡養熊。

 ◎第二庭院The 2nd Courtyard

走過壕溝上的橋之後會穿過厚厚的拱門,又來到一個庭院,這裡為第二庭院。又稱下城堡,包含小城堡和彩繪塔,新領主房,鑄幣廠,乳酪場。十六世紀後,城堡擴建新增上城堡。

IMG_5751_副本.jpg

拱門內的樣子,左下圖的鐵門,領隊說那是火爐。這一個部分是領主屋的部分。第二庭院的建築,是庫倫諾夫城堡裡最古老的部分。小城堡成在第二庭院的西南角。彩繪塔就在小城堡上,小城堡的旁邊是舊領主屋。

IMG_5756_副本.jpg

小城堡和彩繪塔很吸睛,我老是對著拍照,而忽略了周遭的建築。領隊進到外面圍起來整修的The Mint造幣廠裡面買票,我也混進去看了一下。裡面有售票處,咖啡廳和紀念品店,還有骨董像是瓷器壁爐(圖左上),還有置物櫃(圖右下)和一些照片文物展示。

第二庭院的中間有一個噴泉(圖左下),要進入第三庭院也是要穿過拱門走一個斜坡道,右邊的建築看起來像獨棟,有山牆和文藝復興彩繪的屋子叫做乳品間Dairy,我們登上新領主房最旁邊的階梯,便進入小城堡Little Castle裡面。

 ◎小城堡

IMG_5761_副本.jpg

小城堡是整個庫倫諾夫城堡最古老的部分,建於1250年前,之後1302年羅森堡家族入住一直到1602年。有薔薇家族徽章的羅森堡家族的經營之下,城堡從哥德式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小城堡是蓋在岩山上,從外面看城堡下就是裸露的岩石,牆壁都畫滿了畫,想必要修護很耗本。

◎彩繪塔The Castle Tower

IMG_5767_副本.jpg

 彩繪塔共有六層,高54.5米,內有螺旋階梯而上,有79階。裡面說有4個鐘,我只注意到一個,還有一個彩繪塔的縮小版。

IMG_5772_副本.jpg

上了塔是看不到塔的美,主要是看小城鎮的風景和城堡其他部分。拍到薔薇徽章的風向旗。

IMG_5777_副本.jpg

運氣很好,這時候天氣已經轉晴了。這裡望出去就是老城區的部分。二個尖塔各是教堂的尖塔,比較靠近的就是St. Jošt Church,遠方那個則是St. Vitus Church。IMG_5778_副本.jpg

面對著老城區,腳下就是Lazebnicky橋,連著通往市政廳廣場的Radniční  Street,也就是我們剛剛一路走來的大街。

IMG_5779_副本.jpg

這樣可以看到我們走進來的紅門以及第一庭院的樣子。

IMG_5782_副本.jpg

這個則是第二庭院的樣子。遠方則是上城堡的部分。

IMG_5785_副本.jpg

陽光出來了,伏爾塔瓦河波光粼粼。

 

 IMG_5790_副本.jpg

 登上塔頂還有瞭望柱廊可以看360度景象,超過癮。 

IMG_5791_副本.jpg     

2001年那年三月我來,並沒有登上彩繪塔,不過有走到城堡後面的花園,照片就下回分解。網路上很多人都說庫倫諾夫是波希米亞的童話小鎮,但是這裡的波希米亞並不是我們以為那種吉普賽流浪不受傳統拘束的波希米亞風格。而是指中古世紀中歐地區。

「波希米亞(捷克語:Čechy;波蘭語:Czechy;德語:Böhmen;拉丁語:Bohemia)是古中歐地名,占據了古捷克地區西部三分之二的區域。現在位於包括布拉格在內的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廣義上,尤其是有關波希米亞王國的歷史文獻中,也常指代包括摩拉維亞和捷克西里西亞在內的整個捷克地區。波希米亞是古中歐國家,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個王國,隨後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波希米亞曾經南臨奧地利,西抵巴伐利亞,北接薩克森和盧薩蒂亞,東北與西里西亞為鄰,並於東部的摩拉維亞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亞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後成為組成捷克共和國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亞擁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國1030萬居民中有約600萬人生活在波西米亞地區。現今的波西米亞地區西與德國接壤,北鄰波蘭,東部為古摩拉維亞地區,南部則與奧地利為鄰。波希米亞地區山巒環繞,分別通過波希米亞森林,厄爾士山脈,克爾科諾謝山和蘇台德山脈等與其他地區接壤。其中最高峰位於蘇台德山脈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5715_副本.jpg  

 最後再放一張彩繪塔和小城堡的照片,城堡導覽後半部,下回分解。 

資料來源:

庫倫諾夫旅遊官網

維基百科

MOOK捷克布拉格 (但是裡面資料與官網誤差太大,參考參考就好)

Private Prague Gui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