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y7, 20190706,星期六

清晨六點多起早到飯店外面走走,飯店位於郊區附近只有高速公路和住宅,沒甚麼好逛的,但是遇見一隻橘貓。

IMG_0283_副本.jpg

貓咪有警戒心,只好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IMG_1490_副本.jpg

這是一隻漂亮的橘虎斑。

IMG_1496_副本.jpg

飯店外觀

IMG_1497_副本.jpg

早餐,這裡最好吃的就是火腿,起司和可頌了

我們搭遊覽車到碼頭,這一天威尼斯的地陪是一個台灣女士,即便在義大利居住多年,據說還是學藝術的,可是台味很重,說話搞笑自編自導,頗像夜市賣炒菜鍋,一開始覺得有趣,但是後來發現她不按照水晶工廠裡的帥氣導覽員的解說翻譯,就開始對她打折扣,而且她很有生意頭腦,逛著逛著我們還到一個隱藏版的購物點買保養品。

根據這位彰化導遊說我們搭的這種渡輪是水上計程車,我們第一站是到穆拉諾島的水晶工廠,水上計程車是沒有冷氣的,而且得坐在艙內,如果船不動,裡面十分悶熱,加上搖晃,還是會暈船。

IMG_1501_副本.jpg

左圖上是陸上的碼頭,很有濕地的感覺,只不過這裡沒有紅樹林。左圖下潟湖的景觀。右圖上就是我們威尼斯的地陪。

Venice.jpg

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根據維基百科,威尼斯潟湖位於波河與皮亞韋河河口之間的一個海灣,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淺灘上。威尼斯以其優美的環境、建築和藝術品珍藏而聞名。潟湖和城市在1987年列為世界遺產。主城區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177條水道、401座橋樑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故有「水都」、「百島城」、「橋城」之稱。但從地圖上可大致分成三個島,威尼斯,穆拉諾,和麗都。

IMG_1507_副本.jpg

右圖便是往返威尼斯的鐵路。左圖的燈塔是Faro di Murano穆拉諾燈塔,Murano穆拉諾島,以製作水晶聞名。我們參觀的水晶工廠叫做Ferro & Lazzarini (Glass Factory)。

IMG_1519_副本.jpg

穆拉諾Murano是義大利威尼斯潟湖中的一個島。名義上是島,其實是群島,島與島之間由橋樑連接,形同一島。穆拉諾在威尼斯以北約1.6公里。穆拉諾以製造色彩斑斕的穆拉諾玻璃器皿而聞名於世,特別是拉絲熱塑。公元6世紀前,穆拉諾被羅馬人占據。從6個世紀開始,威尼斯奧德爾佐人到此居住。穆拉諾原為魚港和制鹽區後轉成一個商港。在從11世紀開始居民遷出,穆拉諾曾經沒落過。13世紀穆拉諾由威尼斯執政官治理並鑄造自己的硬幣。在1291年威尼斯共和國擔心玻璃廠的爐火會引起火災,下令威尼斯的所有玻璃廠遷往穆拉諾。從此奠定作穆拉諾成為七彩玻璃製造業的中心。14世紀,穆拉諾開始出口玻璃製品,以其玻璃珠、玻璃鏡子和玻璃吊燈聞名。15世紀時,穆拉諾還成為威尼斯人的度假地,在島上建成不少宮殿。在此16世紀初,穆拉諾的玻璃師發明將原來無色透明的玻璃,按一定的配方製造出顏色鮮艷的玻璃,比如在玻璃中攙入銅或鈷的化合物,製造藍色玻璃,而最著名的穆拉諾血紅玻璃,是按秘方攙入黃金製成的。穆拉諾的玻璃師還發明將多層不同顏色的玻璃融合塑造混色玻璃的技術,發明多種多樣高質量的玻璃品種,如水晶玻璃、彩釉玻璃,金絲玻璃,金紅混色螺紋玻璃、多彩玻璃、乳白玻璃和仿寶石璃等。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末穆拉諾彩玻璃製品風行歐洲,金色和紅寶石色調穆拉諾玻璃最受歡迎,還成為許多博物館的珍貴的收藏品,不少旅客甚至專程到穆拉諾島親自選購穆拉諾七彩玻璃製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先來看大叔吹玻璃,大叔很熟練地吹塑拉夾剪出一隻馬。

IMG_1536_副本.jpg

看完表演之後當然就是採購時間,但不知道為什麼這裡的玻璃製品特別的厚重,價錢不便宜,也有一些親人價位的玻璃製品但我懷疑搞不好是大陸製,之前我在朋友親戚開的貿易公司拍賣外銷存貨商品中拿到一個水晶玻璃貓,就是大陸製造的。玻璃工廠裡面的解說員是個帥哥,他講解的時候,台灣地陪都會自己加油添醋,因為義大利文跟西班牙文有點像,我大概可以猜出解說員的意思,就算聽不懂的,也會覺得明明解說員只講一句,台灣地陪為何會講一大堆。這張照片是我偷拍的,因為樓上的商場不能拍照。

IMG_1538_副本.jpg

工廠外面就是小碼頭,對面也是穆拉諾島。

IMG_1550_副本.jpg

來個穆拉諾水晶工廠到此一遊照,後面穆拉諾燈塔很配,據地陪說這些上漆的柱子,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家族。

IMG_1565_副本.jpg

前往威尼斯島的途中。旅遊計畫書上提到自費行程參觀彩色島Burano布拉諾島,但是領隊以天氣太熱之故而且搭船時間過久而取消這個行程。潟湖上來來往往的遊船許多,有的是快艇有的是水上計程車,也有優閒釣魚的,水中會插木樁是用來指示航道用,並可得知漲退潮。

IMG_1569_副本.jpg

IMG_1573_副本.jpg

IMG_1576_副本.jpg

沿途的風景。

IMG_1583_副本.jpg

抵達威尼斯島,對岸則是聖喬治馬焦雷教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IMG_1582_副本.jpg

我們順著碼頭前的路往前走經過這棟樓,大概是軍舍之類的。

IMG_1585_副本.jpg

左圖上艾曼紐二世紀念碑 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右圖上嘆息橋,左圖下運河底的鐘塔是希臘聖喬治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右圖下是站在Ponte del Sepolcro拍運河。

IMG_1586_副本.jpg

艾曼紐二世紀念碑,看樣子到處都有這個義大利統一第一個國王的紀念碑。

IMG_1589_副本.jpg

沿途很多賣畫的,旁邊一個招牌看到中文還有台灣忍不住多看一下,原來是威尼斯雙年展台灣的藝術家鄭淑麗在此展覽,主題是《3x3x6》,橫跨四個展間、多重介面的沈浸式裝置作品。以十八世紀哲學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所設計之環形監獄(panopticon)中央的監視塔樓為原型,鄭淑麗建構了一個旋轉投影塔,以運作 3D 攝像監視系統,同時投 射出上述十位個案的等身形象。

IMG_1600_副本.jpg

重點是來看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這座拱橋之所以稱為嘆息橋是因為囚犯從總督宮走到監獄途中,過橋時會發出嘆息聲。於1600年完工,早期巴洛克式風格,封閉式的拱橋由石灰岩鑄成,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的石樑上開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橫跨在Rio di Palazzo河上,由Antoni Contino設計的,嘆息橋的命名則是由十九世紀的浪漫詩人拜倫所取的。Debra幫我拍的這張很讚。

IMG_1601_副本.jpg

到處都有搭貢多拉船的地方。

IMG_1608_副本.jpg

我們先來到聖馬可廣場,周遭建築有總督宮、聖馬可教堂、聖馬可鐘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教堂的鐘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建築。

IMG_1614_副本.jpg

左圖上聖馬可圖書館 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 左圖下總督宮Palazzo Ducale,右上圖聖馬可時鐘塔 Torre dell'Orologio

IMG_1617_副本.jpg

圖右上新、舊行政官邸大樓外的露天咖啡座,據說喝一杯咖啡很貴。右圖下是聖馬可廣場附屬的廣場面向潟湖,豎立二個柱子,右柱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護者聖狄奧多,左邊上雕刻另一個守護者聖馬可的飛獅,這兩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這裡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左圖下是聖馬可圖書館 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窗戶和牆面非常花俏。

IMG_1625_副本.jpg

聖馬可廣場,左右二邊是新、舊行政官邸大樓,左舊右新。

IMG_1663_副本.jpg

地陪要我們先排搭貢多拉,現在威尼斯只有400台左右的貢多拉,幾乎每個觀光客來此都想體驗,可想而知要排隊排多久,我們大概等了半小時,據地陪說我們有先預約,有排時間,一船四個人,我們找了孫祖二人共船。我記得地陪說貢多拉是壟斷家族事業,但是維基百科沒有這麼寫。

貢多拉長約12米、寬約1.7米,為平底船,裝飾華美,兩頭高翹呈現月牙形,鉤嘴形的船頭可方便地探索橋洞的高度。貢多拉的整個船頭呈「S」形,船頭包著鋼皮,船尖上帶有6個鋼齒的銅飾,象徵威尼斯總督的帽子和威尼斯市中心的6個行政區,另一邊的一條(加上另一側的6個鋼齒,可算是第7條鋼齒)橫槓則代表與聖馬可廣場遙遙相對的、呈月牙形的朱代卡島。每條貢多拉由一名船夫駕駛,船夫站在船尾靠行駛方向的左側一邊,面向船頭,用單隻船槳在船的右側水中推水。船身採用的是不對稱設計,停泊和航行時船身略微向右傾斜,航行時可以抵消站在左側船夫的體重和船槳的划動,使得貢多拉能夠筆直前進,避免原地轉圈。

貢多拉完全手工製作,製造一艘貢多拉需要8種不同木材,共280多塊。一艘目前造價38,000歐元,還必須時常維修,威尼斯獨有的貢多拉製造業,是威尼斯曾經繁榮發達的造船業的縮影。11世紀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隻,16世紀時的貢多拉最為花俏,貴族們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雕刻精美的貢多拉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政府在1562年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所有的貢多拉必須漆成黑色,並且統一了它的特定樣式。這一傳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如今的貢多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另有一說,在14世紀時中葉期的歐洲,正被黑死病壟罩著,威尼斯也不例外,當時因世紀黑死病死亡者多達威尼斯三分之一的人口,屍體的快速暴增,只好藉由貢多拉運送,政府也嚴禁奢華浪費風氣,而用黑色表對黑死病的哀悼,一直沿用至今。

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運河上會舉行歷史悠久的貢多拉傳統划船比賽,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划船比賽。威尼斯賽舟節據史料記載起源於1315年。

IMG_1686_副本.jpg

我們的船夫很酷,沿路抽菸打手機,香菸盒還放在運河旁的窗口上,看樣子是有固定路線的,這樣靠體力無趣的工作可不是人人可以做,除了要通過考試有證照,一般都是男性為貢多拉夫Gondolieri,他們一年可賺150,000美金,再怎麼無聊也一定要繼續做的。

但觀光客如我搭船覺得有趣,船的設計會傾斜一邊,除了靠岸方便之外,作用是為了平衡,我們一但坐在船上是不可亂動,有一次我想前後換位,一站起來馬上被船夫阻止,也因為船搖晃得很厲害。

IMG_1703_副本.jpg

貢多拉夫除了划槳之外,有時要用腳去踢牆壁,有的還會唱唱歌,我不記得我們的船夫有唱歌。

IMG_1706_副本.jpg

沿著運河穿梭,二邊夾雜古老殘敗的建築,貝類牡蠣攀附於水邊,牆上晾著衣服。

IMG_1718_副本.jpg

最後繞回到大運河Grand Canal,對岸的大教堂叫做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IMG_1719_副本.jpg

這裡也是停貢多拉的碼頭。

IMG_1722_副本.jpg

每一艘貢多拉都將近140萬台幣

IMG_1727_副本.jpg

之後我們繞回小運河結束行程,全程30分鐘。

IMG_1746_副本.jpg

上船的時候還是得給小費,據說是給拉船的小弟而不是給船夫。

IMG_1750_副本.jpg

水邊的牡蠣當地人會不會挖下來煮來吃嗎?

IMG_1752_副本.jpg

這張照片就可以看到船是歪一邊的,我們因為是第一艘出發的,得等候團員。

IMG_1754_副本.jpg

這裡就是一開始我們排隊等船的地方。

IMG_1758_副本.jpg

等大家都上岸之後,我們一起去餐廳Trattoria Pizzeria Da Roberto用餐,中午吃的是墨魚麵和炸海鮮,這一餐有白酒可以喝,點心是提拉米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