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鳳凰古城,泛了舟登了虹樓,接著跟著痞子輝走在石板路上,第一站是楊家祠堂。

原本只想拍賣手工藝品的婆婆,不是被團員擋住就是被路人搶鏡頭,乾脆二張照片都放出來。

我分辨不出這是苗族人還是土家族人。

這個城門叫做東門城樓,從這一頭看,隱隱約約只看到「升恆門」三個字的浮雕,是原名,鳳凰古城有四大城門,這是其中之一,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樓下半部是紫紅砂岩砌成,上部用古磚砌築,城門寬3.5米,高4米,成拱形。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入口處。

楊家祠堂就在東門城樓沒多遠,這個祠堂是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謂的鎮竿是鳳凰古城的舊名。付了門票,一進來我們的解說員來迎接我們,這一個打扮成為媒人婆的解說員是我這旅遊當中唯一二個最親切的解說員之一,尤其還笑臉解說,歡迎大家和她拍照,只是我忙著拍照沒有仔細聽,以為回來可以查資料,不過網路上的解釋都是千篇一律。

一開始我以為這個楊家祠堂與楊家將有關,後來才發現這只是鳳凰古城當地的楊姓家族所蓋的宗祠,因為是大戶人家所蓋的豪祠,精緻細膩又保存良好,後來成了古蹟為當地的景點。整個建築主結構為木造,成四合院,有二層樓,但我們只能參觀一樓,佔地770平方米,大門一進來先看到一個戲台,右手邊有個階梯,上了階梯有個長方形的中庭,三面都有建築,官方的資料都說是由過廳、廊房、正廳組成。戲台的位置感覺有點擠,說是「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

這一個就是戲台,像是吊腳樓一樣,下面有樑柱撐起戲台,我只覺得黑黑的並沒有很花俏。應該指的是戲台上的橫邊部分有雕刻,是描述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衝破重重困難終於幸福的結合在一起,從此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情景。旁邊還有一個小房間,掛著慎行二個字。戲台前石板地是看戲的場地,看戲的時候,族中的長輩則是坐在祠堂樓上的包廂裡。兩邊的廊房是供喜事用餐的地方,窗戶都刻有精美的圖案。(參考資料:天下鳳凰)

這裡除了展示裡面的建築格局,合院的小房間各放了一些古文物還架上照片,都是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內容也是跟當地的節慶文化生活有關,我覺得還滿有意思的,而且可以拍照。像這一個房間放有花轎。

這有織布機,旁邊則是老太婆織布的攝影照片。

想深入當地了解當地生活,我想一般觀光客是看不到的。


只不過房間光線昏暗不是很好拍照。

我們只能拍拍到此一遊照,好處是因為淡季,遊客少,壞處是看不到當地的節慶民俗活動也很難取得有意思的照片。

至少我起個早還是看到了當地人的迎娶活動,除了新郎抱新娘這個習俗跟我們不同之外,參加喜宴的人甚至新郎新娘也沒穿傳統服飾。

這是楊家祠的正殿,為抬樑式,是族長執行族規、家法和作出重要決策的地方。網路資料說牆上的三副吉祥物,獅子踩繡球、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我沒注意到。(資料參考來源:天下鳳凰)

從最深的正殿往外看。看到紅帳子的地方就是戲台。

那個穿淡色褲子格子外套的就是痞子輝,不時都在玩他的智慧型手機,是個標準的低頭族,就連他的手機套也要買名牌Hermes的。

苗家盛會,要拍這種照片恐怕得跟攝影團或是自己來了。

這位就是楊家祠的解說員。她還跟團員聊天也很大方讓我拍照。

看完了楊家祠堂接著參觀熊希齡故居,經過了一個公共收費廁所,但是門是關著的。

大陸人愛喝酒,這一次來大陸果然領教到了。

這裡右手邊是一道堤防,也是城牆,還有民房緊挨著這道牆,民房過去才是沱江。

這是東門城樓,我有點搞不清楚方向,我想我第一次拍到升恆門的那一面應該是在城牆的另一邊。

湖南菜最有名的是臘肉,又油又鹹又辣即是湖南菜的特色。這些豬頭還滿嚇人的。

◎熊希齡故居

在城牆邊的石板路叫作北文星街,熊希齡故居就在一個巷子底。這個老房子南與文淵先師孔聖人的古廟大成殿相連、東與碧水悠悠的沱江河相臨、北與鳳凰直隸廳綠營兵營相接。 

這是熊希齡故居的解說員,大陸的解說員多半都像是放錄音帶一樣,很快播放一次,不會倒帶,也無法發問,當時對這一位先生也沒概念,就是跟著解說阿妹繞一圈,隨便拍拍照而已。現在只好上網查一查給自己複習一下。

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法號妙通。祖籍江西省豐城縣(今宜春市豐城市),生於湖南省鳳凰廳(今鳳凰縣)鎮竿鎮(今鳳凰古城)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學者、教育家、實業家、慈善家。(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熊希齡)
熊希齡的故居始建於祖父輩,時間是清光道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他於清同治七年在這裡出生並度過童年和少年。他出生於富家,天資也很聰明,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後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房子的格局為四合院屬於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因在巷內環境幽靜安謐,建築古老質樸,四方形佈 局,中有一天井寬坪。進入宅門,左側是一個約十平方米寬的前室,又稱會客室,天井東側為專門的柴房,內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裝置。 熊希齡故居於2000年正式對外開放。(資料來源:天下鳳凰)


一入門是一個天庭中間擺了一個大水缸,中式古建築多在中停放置水缸,一來防火,二來降溫,三則有風水說。

磨坊

一進來圍牆上的簑衣雨竹篩。

這應該是後來修建的排水孔。

廚房。

祖母的臥室。

就這樣快速參觀了一下熊希齡故居,我照片也只拍到這裡。

青板路就是這樣嗎?

經過一個像是廟的地方,朝陽宮,之後還會去古城博物館和沈從文故居,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