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y 2, 20150209

四川有多大,我其實搞不太清楚,導遊說光是省會成都市就有台灣三分之一大,而我們早上8:30從成都出發上高速公路還有山路,來到九寨溝都已經晚上六七點。我查維基百科說四川面積有486,000平方公尺,等於台灣的13.5倍大。用google地圖計算成都到九寨溝風景區的距離要四百多公里,要走八個多小時。途中我們停了幾次,原本旅遊計畫書要先去松潘古城,改先去牟尼溝,就如導遊所說的,先來個暖身,才不會看了大山大水美景最後又去看牟尼溝會覺得沒意思。

早餐在飯店用餐,第一次吃覺得很新鮮,有很多選擇,但是我們從九寨溝回來還會在這皇冠假日酒店住上個二夜,到後來就覺得很膩。

我們的導遊其實應該知道很多,不過他多半點到為止,等到我們離開成都之後,他講著講著,大概知道他葫蘆裡是有賣藥的,例如說到九寨溝在青藏高原東南的尕爾納山峰北麓,海拔在2000米至3106米之間,人會有高原反應,但是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接著就把這一盒一盒的東西傳給每個人看。

就這紅景天,他賣一盒100人民幣。想說價錢還好,比在台灣買藥丸便宜,我朋友出發前就感冒,據說感冒或身體不適高山症會加劇,於是我和朋友就合買一盒。

裡面共有十罐玻璃安瓶,很小一罐,吸一口就沒了,味道還可以,有枸杞的味道微甜。每個家庭應該都有捧場吧!有沒有效老實說我不清楚,但是這一團並沒有人有明顯高原反應。

我若沒記錯,黃導說到九寨溝要走二條高速公路,先是G4201成都繞城高速公路然後接到成灌高速公路,之後在都江堰市接G9都汶高速公路。四川的高速公路平穩順暢絲毫沒有走山路的感覺。我們遊覽車上高速公路沒多久,左邊就有一大片富士康的廠房。

高速公路走了好久才出城,沿途天灰濛濛的,叫人覺得沮喪,我還擔心到了九寨溝也這個樣子,那真是沒戲唱了。尤其來到都江堰汶川縣這一段,望出去空氣很糟,岩壁光禿禿沒有綠意,有許多崩塌落石,到處都是山崩遺跡,沿著河谷旁邊有道路斷裂。我才想起四川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了大地震,震央就發生在我們去九寨溝的路上汶川映秀鎮。根據維基百科,「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踪...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

公路一直跟岷江走,有時在右岸有時又到左岸,沿途經過好幾個隧道,望著對岸便會看到光禿禿的岩壁和土石流堆,道路殘破,橋梁斷裂。很多地方在施工,我搞不清楚是在開發還是在修護,加上沒有綠意,看起來就像是災難現場,即便距離汶川大地震也將近七年的時間了。

 

我特別去Google搜尋磨子溝,別的沒找到,就是找著了一篇關於泥石流災害防治的論文,開宗明義就說四川省丹巴縣磨子溝是泥石流災害相對頻發的地區。不知道用水泥牆擋土石流有沒有用?而磨子溝就處於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漢朝時稱綿虒。汶川縣因汶江得名,汶江也就是岷江,是長江上游左岸的支流,流經四川盆地西部,經過松潘、茂縣、汶川、灌縣、成都、雙流、彭山、眉山、青神、樂山、犍為等市鎮,在宜賓匯入長江。而我們就是逆著岷江往上游走。

遠看有個大雕像是大禹,那地方是個新開發的旅遊區,就叫做大禹文化旅遊區。沿途導遊講了大禹,提了都江堰,帶了羌族人的婚禮習俗,最後又講到藏族人的天葬。說到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解除了水患。不過鯀禹並不是四川的人,而是鯀被封在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四川來治水。

照片霧茫茫有二個原因,一就是外面就是霧霧灰灰,二呢就是車內沒有除霧,玻璃都蒙上霧氣,擦掉又積水氣,所以才會這麼朦,不過可以隱約看到那二個碉樓,上面右邊寫著大禹故里,左邊則是西羌門戶。說到羌族,人口最多就在四川這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而他們的建築特色就是石砌的碉樓。「古羌人,古代又稱羌戎、西羌,是上古時期,現今中國領土上一個重要的民族,為羌族祖先。與古漢人與古藏人有較深淵源。根據中國文獻,古羌人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姓之祖。據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羌族從信仰和生活都和羊密切相關,民族標記就是「羊」。羌族祭祀天神用羊、吉祥物是羊;生活上吃、穿、用的都離不開羊。

經過一些小鎮村莊,這個看起來像傳統建築的地方不知道是哪裡?

四川有幾個世界遺產,我參加這個旅行團,會去三個,一個就是九寨溝,再來會去樂山大佛,第三個是峨嵋山。另外我們沒去但是會經過的地方,那就是都江堰。只可惜那一段我都沒拍照。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工程“深作灘、低作堰”,以“無壩引水”為特色。岷江經入平原處,除金馬河繼續為乾流外,另分了六條河流灌溉農田,成為“ 天府之國 ”成都平原的繁榮基石,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市內的“ 青城山 ”為武俠小說中的“ 青城派 ”所在地。也是道教的發源地。

經過檢哨站

來到休息區。這種便當叫做自熱方便米飯,飯盒的下面有個發熱包加了水就會發熱,把便當加熱煮熟,我沒買來吃吃看。上廁所要付費,一個人一塊人民幣。

一路都沒來清楚拍照,來到這個休息站,前後也沒景可以拍,就拍了一張醜照。

吐小弟媽媽在這裡買了一袋甜橘,上車就分請我們吃,小而甜,一口就吃掉一個橘子。

經過銅鐘大壩,已經接近茂縣了。

來到這裏天空才晴朗,不再灰茫茫。

跨江橋。

這是我們中午吃的合菜。配合台客口味,川菜不辣,但是偏油。其中的清蒸魚其實很好吃,肉質味甜軟綿又很新鮮就是魚刺多,大家都沒耐心吃或是怕吃,只有我最捧場,就怕暴殄天物。

看不到餐廳的招牌,遊覽車就停在這長廊旁的空地。

橘色的建築就是餐廳。

接著繼續趕路。來到了疊溪海子,這裡只是為了下車尿尿。隨著越接近九寨溝景觀也清澈起來,雖然山景還是光禿,落石坍崩也少了些。

◎茶馬古道

多了一些羌族人的房子,遠看方方的,像一般民宅,近看屋頂則有乾坤,房子的四角會凸起三角形。多為三層樓,頂樓為平台,作為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

河岸的對面,可以看到一條沿著岩壁的小徑,原來是茶馬古道。前幾年去張家界,導遊想賣黑茶賺外快就一直提到茶馬古道,這回來到四川果真見證歷史遺跡。「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 茶馬互市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
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之後來到疊溪海子,稍作停留。

◎疊溪海子

疊溪海子是1933年(民國22年)8月25日茂縣大地震造成的。當時發生7.5級強烈陷落地震,地震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地裂,台地下沉,疊溪古城亦因此而遭受毀滅,曾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全部覆滅,傷亡人數近萬人。地震後下沉處,岷江倒灌,淹沒古城,形成三個碧綠的海子,分上、中、下三個海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遊覽車先是繞了幾個髮夾彎,繞到山上,岷江水域變深加寬,像是長長的大水庫,這就是疊溪海子。休息站很簡陋,我們主要也只是付費上廁所,走過馬路來到海子旁,就這三個人各牽著白色髦牛。我這樣拍照沒關係,但是你若騎在髦牛背上拍照就要付費。

這是休息站的這一頭。

曬包穀

廁所就在小攤販的後面,沒有門只有矮牆隔間的廁所。

這一路很遙遠,不過這一條旅遊線開發早,路開得順暢,我沒有暈車,出發也先吞了暈車藥。

 墳墓,不知道是哪一族的。

◎牟尼溝風景區

 

來到牟尼溝了。牟尼溝風景區位於松潘縣西南牟尼鄉鏡內。占地面積160平方公理,最低海拔2800米,最高海拔4070米,年平均氣溫約4~6度。景區內山、林、洞、海等相應成輝,林木遍野,主要分成兩大景觀,一個是紮嘎瀑布,一個是二道海。還有一些陷落海像明鏡海、天鵝湖、犀牛海等。我們只有參觀紮嘎瀑布。

冬景顯得蕭瑟,卻有另一種風味。而且冬遊九寨溝少去一個景點,就是黃龍風景區,據說是因為黃龍冬天下雪結冰會封山,所以才改去牟尼溝。

牟尼溝和九寨溝很像,除了看瀑布看海子,這裡也有藏族部落,「牟尼溝的藏傳佛教主要是格魯教派,即“黃教”,主要寺廟有肖包寺和牟尼後寺,它們是黃龍景區較有影響的寺廟。主要節日有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的卓錦節等」,我們沒有停留看這些寺廟,我是在車上捕捉到的畫面。我猜這個寺廟應該是牟尼後寺,因為「位於扎嘎溝內,海拔3045米,寺院背面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正面是隆崗溝,左面是氣勢宏偉的紮嘎瀑布。始建於1663年,寺內藏有大量珍貴藏傳佛教文物。牟尼後寺每年農曆1月15日和7月15日都會舉行大型宗教活動。」(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這裡的民房顯然與羌族不同,屋頂變成的斜頂的樣子。

擋路的羊。

這張照片會讓你以為地面都是積雪,其實只有解說牌這裡。我就穿這樣,既沒有戴手套也沒戴口罩,雖然冷,沿著步道爬一圈就滿身大汗了。

看導覽圖紮嘎瀑布等於牟尼溝的最下面。說不定上面很美,只是我們沒機會去。

這個很有民族風味的木砌拱門就是紮嘎瀑布的入口處,導遊不帶我們走,就說我們只要沿著步道看到大瀑布拍拍照就可以折回,不要往瀑布旁邊走上去。團員各走各的,反正就這麼一個通道,先是穿越森林,走個300公尺,聽到水聲,就是第一個景點益壽泉。

旁邊的說明牌寫著益壽泉,海拔3159米,泉水從山崖的縫隙裡湧出,清澈翠綠,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泉水甘甜,美容益壽。其實我搞不清楚哪裡是湧泉,但是第一次看到積雪的水邊,還是很興奮,只不過這裡海拔三千,走一下路就喘得不得了,還有些頭昏。

不過也因為沒有下雪,只剩積雪岩石露出,青苔配上枯枝,雖沒有綠葉楓紅,也有白雪綠苔赭岩,流水潺潺,坐了一整天的車,來到這裡看到此景有種解放的感覺。

接著來到一片水域,旁間的解說牌說是佛扇瀑,「面積近600平方米,海拔3156米,瀑水迂迴開闊像展開的巨大佛扇,傳說人到此瀑,便會憂愁頓失,心智豁開。」泡在水裡的樹木很耐水,是紅柳之類植物,而且想必這裡的水質偏酸性,水很清澈,但是看不到魚。

這裡的鈣化成褐黃色,不像土耳其棉堡是白色的。 

 

紮嘎瀑布有個傳說可以參考百度百科裡寫的,我不貼在此,說這水有治病的效果。

步道都是規劃好的木板棧道,雖然可以保護景觀,以免被遊客破壞,也因為這樣覺得跟景觀總有距離感。只能用看的。不能感受一下那鈣化的石頭到底摸起來是怎麼樣?

第一次看到這種黃底的瀑布感覺很奇怪。步道台階順著瀑布而上,真正的瀑布還沒到。

來到這個平台,眼前就是紮嘎瀑布,海拔3270米,瀑高93.2米,寬35米。上游是湖泊,下游為一串階梯式河床。「上百個層層疊疊的鈣化環型瀑布玉串珠連,經三級鈣化台階跌宕而下,衝擊成巨大鈣化面而形成朵朵巨大白花,瀑聲如雷,聲形兼備。在大瀑布第二階的鈣化壁上,有一“水簾洞”,洞口水流飛掛,洞內氣象萬端。」我沒注意到甚麼水濂洞,只注意到冰柱和積雪。

導遊的意思就是到這平台拍拍照就差不多可以折返了,就算想往上走,瀑布二邊的通道全都用鐵絲網圍起來,不過我不甘願,而且發現瀑布左邊的通道的鐵絲網沒有封死,網子一開繼續往上走,朋友也一起上來。

 冰雪鈣化瀑布就分不清是冰是雪亦是鈣或是水了。

到此一遊照一定要的。

 再來特寫這些冰雪鈣化水

 

黃龍是這樣嗎?

雖然沒有綠樹,但是水池也有綠意。

照片拍不出晶瑩剔透,也感受不出自然的靈氣。

 很不甘願就這樣回頭,我就掀開鐵網,繼續往上走,這就是瀑布的中段。

往下看。得停留稍作休息,實在是上氣不接下氣,感覺很缺氧。

朋友撿了地上掉落的毬果與紮嘎瀑布合影,我們便回頭集合繼續往九寨溝旅行。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牟尼溝

新浪旅遊川地秘境牟尼溝冬季

九寨溝景區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