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完餐後來到奧恰古堡三點多,逛一逛夕陽斜射,金黃靜謐的奧恰古城更顯過去的絕代風華。
這是奧恰古堡的城門,猜猜看上面為何要釘上尖刺?原來是要預防大象撞門而入。走進去就會看到購票處。
奧恰古堡的名氣沒有卡修拉荷這麼大,網路上的資訊不多,中文的印度旅遊書也沒有紀錄,我在卡修拉荷買的盜版書上面只有後面二三頁講解奧恰古堡,但是翻譯不太通順,加上是簡體字,我看得很吃力。大致拼湊一下奧恰的歷史背景:奧恰是16世紀建造的城市,由拉傑普特的邦德拉族Bundela酋長陀羅普拉塔普·辛格建造,他的繼承者又陸續擴建,十七世紀是最發達的時候。現在我們參觀的部分,主要是Raja Mahal,Jahangir Mahal和Sheesh Mahal三個皇宮。
我對阿良講解唯一有印象的地方就是上面右上圖片,他指著一個圍起來的洞說明裡面是個熱鍋爐。 右下的拱門是出口,參觀三個皇宮之後我們會從那裏走出來。
網路找不到路線地圖,所以我從google map抓奧恰古堡大致的樣貌。古堡裡面還附設飯店Sheesh Mahal Hotel,不知道古堡飯店住起來感覺如何?我們後來在捷普也住在皇宮飯店,感覺還好,還因為每間房間不一樣,團友還起了紛爭。
◎Raja Mahal 國王皇宮
我把說明看板上的文字整個打字下來: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ja Mahal was started in 1531 by Raja Rudra Pratap(1503-1531) and was completed by the year 1531 in the reign of Bharti Chandra (1531-1554). Later on, his successor Madhukar Shah(1554-1592) made some alternation and additions giving it a final shape, designed on a square plan. The palace is devided into two wings, with five storeys on three sides and four storeys on one side. The Darbar-I-Am and Darbar-I-Khas are quite imposing. The subjects of the painting are mainly the life and deeds of Lord Rama and Krishna. The incarnations of the god Vishnu have also been painted. Nayak/Nayikas, rag.ragines, wrestling, folk, hunting and vignettes and royal anusements have also found place in the depictions."
邦德拉是拉傑普特的一支部落(或王朝),其家族,於16世紀統治Bundelkhand區域,傳說拉傑普特王子想把自己作為祭品要貢獻給溫迪亞山的塭堤雅瓦斯尼女神,當他的第一滴血滴下來,女神很感動,就命名他為邦德拉意思是血的貢獻者,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未來會成為統治者。邦德拉王朝統治印度中部從1531到1783年,在1531年時,拉賈路德拉普拉塔把邦德拉王朝的首都遷到奧恰。布辛迪奧1605-27年統治奧恰,與蒙兀兒王朝的君主阿克巴兒子賈漢吉爾王子結交時,卻在1602年與阿克巴發生衝突,蒙兀兒王朝打敗邦德拉,然王子繼位後,在1606年來到奧恰,又與布辛迪奧重修關係,到1627年一直維持良好關係,但是在1627年沙迦罕繼位,布辛迪奧又反抗蒙兀兒王朝,蒙兀兒王朝戰勝此地成為蒙兀兒王朝領土,1783年邦德拉統治者遷都到提坎加爾。
Raja Mahal是進入古堡第一個參觀的皇宮,建於1554-1591年,由瑪胡卡沙Madhukar Shah建造,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信奉毗濕奴的化身羅摩,是阿逾陀国的王子和黑天,所以房間的精緻壁畫都有這些神話故事。
這多廊柱的建築要從側面的階梯上來,我猜可能是覲見廳或會議廳之類的地方。
奧恰字義上就是隱藏的意思,如今古堡內只剩空空的建築體,因為我搞怪,不想站在庭院乖乖聽阿良講解,我自己走進房間,才看到那些宗教和君王生活的壁畫。奧恰古堡的建築結合了印度邦德拉的傳統建築加上蒙兀兒王朝的伊斯蘭風格,迴廊中庭,多層樓,階梯高高低低,可惜說明看板很少,有也不是寫英文,所以搞不清楚我拍到的建築是甚麼。若這建築有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那皇宮的建造方式,就會像土耳其的皇宮,會有好幾進,有覲見大廳,然後是國王寢宮,後宮則是最後面,只可惜資料太少,沒辦法比對是不是有這些建築。
Raja Mahal的意思是國王皇宮,Raja就是國王,而Mahal則是皇宮。這是我們進入國王皇宮的第一進庭院。這個高聳的建築,則是國王皇宮(或音譯拉吉瑪哈)的西面。
頂樓還遺留當時精心貼上的土耳其石。
之後進入第二個中庭,四周都有建築。正門為三個拱門,入內是個柱廊,柱廊地板有一個正方形的水池,二樓的格子窗和屋簷還依稀可見原來保有的細緻雕刻和彩石拼貼。
轉身看是這樣。
要進入第三個庭院,會穿過柱廊,柱廊地面有水池但已乾枯。
真想回到過去,看看皇宮原來金碧輝煌的樣子。
第三個庭院中間有個隆起的平台。阿良也不知道在講甚麼,總之速度很慢,我沒耐心聽,就自己到處走。
沒想到一進到庭院四周的其中一個房間,才知道我挖到寶,要知道參觀國王皇宮,沒看到壁畫,等於沒進入國王皇宮。這些有彩繪牆壁的房間就是國王的寢室。
一間一間的房間連貫著,牆上的壁畫有的早已斑駁看不清,有的依然清楚。既然是這裡的遺產,怎麼沒有告示說明請勿用閃光燈? 這些壁畫若沒好好保護,大概沒多久顏色都會褪掉了。
這一部分的壁畫應該使屬於印度文化,因為伊斯蘭文化是看不到偶像人物動物畫在牆面當作裝飾藝術。
有些房間只剩下白牆。
很有味道的尖拱門
搭配小麻豆成為本篇最佳照片。
當阿良還在繼續講,我靜靜地逛過每個皇宮房間。
全部我自己獨享。
若是在歐洲,想逛一個皇宮,不是排隊等半天,就是不能拍照不能觸摸,可是在印度,隨隨便便就是幾百年或上千年的古蹟,是因為太多了不稀奇,還是沒錢維護,或是政府短視無心保存自己的古蹟,也沒想好好維護古蹟來發觀光財?不過就是這樣太隨便了,才能讓我像逛灶咖一樣到處看,不過我還是個有良心的觀光客,一,我不摸古蹟,二,我也不會用閃光燈拍照。
說沒維護是欠公平,只是有些地方比較像工地,不像古蹟。不知道這個圍起來的空間是做甚麼的?
旁邊的有個通道往地下室,我一下樓看,一個竈一個竈下面有排水溝,是廁所嗎?
還是澡堂?
阿良帶我們進入第三個庭院就讓我們自由活動,皇宮的樓梯好幾個,隨便我們上上下下,有的通道很暗,也不知道通到哪裡,我找到一個螺旋梯,上了樓想眺遠。這石雕的格子窗也是國王皇宮的特色之一。
可以從小格子看老鎮,Chaturbhuj Temple就豎立在中央。
這也是砂岩雕刻出來的。
皇宮的結構仍然很完整,供人隨便晃來晃去。當中會出現一二個當地人,不知道是工人還是看管者,他們都會說叫我跟他走,似乎是說可以去看甚麼私房景點,我才不想理他們。
頂樓還有小涼亭。
建築成回字形可以繞一圈。在這些通道走來走去上上下下,覺得自己很像關在漂亮籠子裡的白老鼠。
又見Chaturbhuj Temple
說起印度的歷史,根本是一個不斷被外族侵略,國土分裂的辛酸史,從西元前1500年亞利安入侵印度西北部,制定種性制度。然後西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入侵,引進伊斯蘭文化。十二世紀阿富汗的突厥人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立了德里蘇丹國。十五世紀末,歐洲航海時期尋找殖民地,1525年鐵木爾的後裔巴布爾滅了德里蘇丹國,建立蒙兀兒帝國,爾後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但接著各地與蒙兀兒帝國起衝突,像拉傑普特人就是個例子,蒙兀兒帝國國勢衰退接著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虎視眈眈,想瓜分印度奪取殖民政權。1757年,蒙兀兒(莫臥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戰敗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蒙兀兒帝國。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才宣佈獨立。
印度原本種族複雜多樣加上外族侵略,反而造就印度這樣獨特的文化,建築風格也如此。
遇到印度遊客要求我和他們合照,我也很樂意當一下明星。我問我的印度網友為什麼印度人要找我這個大嬸合照,他的回答是說因為我皮膚白,印度人因為受到雅利安人和後來英國人的影響,認為皮膚白就是美,所以我在印度人的眼裡我應該是個大美女吧,哈哈。
這一廳天花板和牆壁上方也有很多壁畫,不知道是屬於那一間房。大概是The Darbar-I-Am( Hall of Audience) 和 Darbar-I-Khas ( Hall of Private Audiences)其中之一。
參觀完國王皇宮,我們往另外一個皇宮Jahangir Mahal,下回分解。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google ma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