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 20180707
前二日舟車勞頓實在太累,早上雖然四點醒過來,但睡回籠覺摸一摸時間也只夠吃頓優雅早餐,八點就要出發到尼斯。其實去尼斯的行程非常空洞,領隊就只帶我們到一個廣場拍照接著讓我們走一段濱海步道,並沒有市區觀光,這就是旅行社厲害的地方,手冊寫著「尼斯位於擁有永恆之美的蔚藍海岸的心臟地帶,尼斯呈現多重風貌,豐富的歷史,美麗的建築,多樣的文化、藝術、創作以及地方風味,來到尼斯,您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完全不敢寫任何景點,只提到英國人散步大道,只走一段步道會有甚麼體驗呢?
先介紹一下這一家飯店的早餐,算是有變化的,之後的早餐大多只有蛋培根起司可頌麵包優格和水果。今天早上還有冷麵條,我不知道怎麼配,就隨便撈旁邊的糊糊醬,我後面就傳來白小姐的聲音「喔,麵是要這樣配啊!」我很尷尬地說,我亂配的,然後趕快遁逃,因為我已經注意到白小姐和別人不太一樣,她會不斷問問題,也不管別人有沒有在忙別的事,就算領隊已經解釋過景點,過沒多久她又要問一次,如果不幸與她同桌,她拿出她拍的照片要Debra回答那是甚麼地方,她說她想放在臉書上並且要標記是甚麼景點,我內心就開始OS,可是Debra記性很好也很有耐心,還會回答她。
離開飯店前先隨便拍拍照。
還有到此一遊照,早上臉還是腫的。
這張照片是聒噪大媽主動要幫我們拍的,一路上都會聽到她很聒噪的聲音,自我感覺特良好,說自己很會拍照,要不就是一路喊叫她的讀大學的兒子,寶貝來寶貝去,她兒子也真的是100分,非常配合他娘,而且反常的是他完全不像聒噪大媽,不但不吵不爭吃像良好很有禮貌,另一對母子則是對照組,我很懷疑他們母子二個一起出遊的目的何在,二人沒有互動,兒子低頭看手機玩手遊,抬頭就跟媽一樣都是撲克臉,有一次他們二個跟我們共桌,那位媽媽本來坐我旁邊,還刻意換位子去斜對面跟兒子面對面坐,空出我旁邊的位置,但是二人卻沒有說任何一句話。
◎Place Masséna馬塞納廣場
出發前往尼斯,遊覽車沿著英國人的散步大道走了一陣子才停車讓我們下車,領隊先帶我們去一個大廣場,這個廣場叫做馬賽納廣場,廣場的南面就是尼斯古城的部分,可惜我們沒有去參觀。只看看廣場上的噴泉,就繼續往海邊前進。
廣場很大,原來是二個廣場的合併,一個是卡洛·阿爾貝托廣場,半圓形,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於1820年-1830年,沿著尼斯老城邊緣,另一個是位於帕隆河另一側的馬塞納廣場,建於1840年-1852年 。馬賽納是紀念安德烈·馬塞納,里沃利公爵,埃斯林親王(André Masséna, Duc de Rivoli, Prince d'Essling,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他是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重要的法軍指揮官,是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首批獲授帝國元帥的18名法軍將領之一,暱稱為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 ("勝利的兒子",許多軍事史學者都認為,除了拿破崙外,當世沒有一位指揮官能比馬塞納更傑出的,而他就是在尼斯出生的。
◎ Fontaine du Soleil 太陽神噴泉
在廣場上有個大噴泉,中間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是阿波羅太陽神,旁邊有五個銅雕,阿波羅高有7公尺,重達7噸,這噴泉在1956年時完成,但是在當時民風保守,露大鳥的阿波羅和五個裸體銅雕受到不少非議,有人批評阿波羅的那話兒大得不像話,因此Alfred Janniot雕刻師得把大雕改成小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有一位美國旅歐的部落客寫了一篇有關這個太陽神噴泉的文章很有意思,所以我就參考她的文章,大致整理一下。現在看來大家只會覺得這是地標一定要跟他合照一下。
這個噴泉的故事頗像巴黎人看待艾菲爾鐵塔一樣,一開始都是不斷批評和嫌棄,但最後卻變成地標和代表。不過太陽神噴泉更為坎坷,作者原本的巧思是把阿波羅所駕的馬戰車故意安排在他的頭頂讓他看起來像是戴著皇冠一樣,卻被當時的尼斯居民譏笑說有雷諾汽車Renault 4CV廣告嫌疑,就稱阿波羅為四匹馬力,接著又一直罵說大雕和過度暴露不雅,於是在1970年代阿波羅被撤下搬離市中心到某個運動場邊擺放,銅雕則是搬到水處理廠,經過三十年後有位記者在報導水處理廠的事件發現了這五個銅雕,寫了一篇報導,引起當地人的興趣,2007年銅雕終於被放回原來的位置,但是阿波羅還是回不去,一直到2011年阿波羅才被放回原來的噴泉位置,只不過大雕還是回不去了。
沒關係屁股還是很翹。
這五個銅雕代表的是地球Earth, 火星Mars,水星 Mercury,土星 Saturn 和金星Venus。
然後我們離開馬塞納廣場穿過一個小公園Esplanade Georges Pompidou,種了好幾顆棕梠樹,旁邊建築物的牆面還故意畫成有窗戶和欄杆。
◎ Neuf lignes obliques (English: Nine Oblique Lines)
面向海邊還有一個很醜的公共藝術叫做Neuf lignes obliques ( Nine Oblique Lines)九條斜線,很像大樓的鋼筋廢材放在一起。這豎於2010年慶祝尼斯併入法國150周年。
◎ 英國人散步大道 Promenade des Anglais
領隊帶我們來英國人散步大道,讓我們自由走個半小時之類的,接著就去隱藏版購物站。大概是我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近年來去了不少國家,看到尼斯的海邊,覺得一點不美,這裡沒有細沙都是鵝卵石沙灘,放眼海岸線,都是大樓林立,恩,賣的景點就真的是蔚藍的海水和火辣辣的陽光了。
最美大概就是這樣吧。
◎ 大藍色椅子
據說藍椅子就是尼斯的象徵,在二次大戰之後蔚藍海岸成為熱門觀光景點,聰明的商人就沿著英國人步道擺了上百張木椅子供遊客租坐,最後演變成藍色的椅子對應蔚藍海岸,但椅子舊了壞了丟在旁邊有礙觀瞻,尼斯政府開始禁止放置椅子,但藍色椅子已成為尼斯的象徵,現在還擺有二十張藍椅,但我只看到這個2D的藍椅公共藝術,這是2014年由Sab所創作。
我們沿著鵝卵石灘走一段,不太好走路。
望過去那邊是尼斯的新市鎮,應該逆向走的,唉~當時就不知道咩。
維基百科說: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國南部港口城市,位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為濱海阿爾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處馬賽和義大利熱那亞之間,為主要旅遊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區的首選度假地,尼斯是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馬賽),法國第五大城市,在歷史上尼斯的文化和語言深受義大利影響,幾乎一摸一樣,經過了法國100多年的統治,法語和法國菜等法國的精緻文化也融入了尼斯城當中,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景。
◎ Albert 1er Garden
到底是像義大利還是像法國?我無法分辨,而且我們還走在英國人散步大道才奇怪呢!這一條沿著天使海灣從機場到城市西邊長達七公里長的路為何叫做英國人散步大道呢?因為在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貴族流行來尼斯這裡過冬,療養肺病,享受地中海陽光,在當時尼斯只是一片偏僻海灣,英國貴族們把豪宅蓋在山坡上,中間沒有道路連接,1820年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北部的乞丐湧入尼斯,英國貴族認為與其給乞丐魚吃不如給釣竿,提供他們工作機會,便發起建造沿海步道的構想,也造成地方繁榮起來,步行道最初按照當地方言尼斯語(Niçard)稱為Camin dei Anglès(英國路)。1860年,尼斯被併入法國,隨之這條街也按照法語改名為La Promenade des Anglais。
很美麗的松樹
走著走著有一片公園被黑布包圍起來不得入內,後來看到招牌才知原來要舉辦爵士音樂節。黑布的後面的公園叫做Albert 1er Garden,裡面有個演奏廳Théâtre de Verdure,可惜無法進去看,尼斯還是法國的爵士樂城市呢,第一次世界大戰透過美國黑人士兵駐紮法國時,也將爵士樂引進,爵士樂於1920年代開始流行,當時有錢的美國人和藝術家來此盛大舉辦豪華爵士派對,最有名的就是大亨小傳的作者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 也曾到尼斯住過一陣子,他所住的地方現在已經變成飯店Hotel Belles Rives,他的小說Tender is the Night 夜未央以尼斯飯店Hotel du Cap為場景。
◎ Monument du Centenaire 百年紀念碑
公園的前面豎立一個紀念碑,我注意到的是上面的勝利女神手上有隻呱呱叫的海鷗。
這個紀念碑豎立於1896年,慶祝尼斯併入法國一百周年。
我再拍一張全景。為什麼法國這麼在意尼斯併入法國這件事呢?
亂拍街景,覺得某戶人家的大門上方的浮雕很耐人尋味
本來我想繼續走到有漂亮建築物的地方,但發現時間不夠,只好折回,回去路邊集合。對了,2016年英國人散步步道曾經有恐怖攻擊,在2016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恐怖份子開卡車經過英國人散步步道開始掃射路人,死86人,200人受傷。
參考資料來源
The Blue Chair: Symbol of Nice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