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火葬之後,我們回到加德滿都市區吃飯,這一次吃的是中式餐點,而且是在一間大樓的六樓,因為吃合菜,我不好意思拍照,只拍了那棟大樓。

IMG_4966_副本   

下午我們前往帕坦古城,位在拉利特普爾,距離加德滿都以南三公里,隔巴格馬蒂河。我只能說要是我能早在2015年之前來到尼泊爾,也許我會少一些遺憾,實在是尼泊爾最美最有文化的地方全給那一年的地震毀了,雖然有修護,但速度很慢,古城的模樣變得很破碎。遊客依然很多,空汙依舊嚴重,尼泊爾政府(負責人)對待古蹟和自然景觀的方式很粗魯、沒有素養,極度落後完全缺乏美感,也顯示對民眾沒有信任,或許民眾對待古蹟和自然景觀的方式也依一樣粗魯沒有素養缺乏美感,並且會有偷竊破壞的行為,導致廟宇要做醜陋的鐵門,神像要加鍊條,或是關在鐵籠裡。倒塌的神廟已經讓人夠沮喪的,現存的卻也沒維持多好,因此我在看這些古蹟,我還真不知道怎麼拍照構圖,現在整理照片,也會懷疑自己的取景是不是出了問題?

 IMG_4967_副本.jpg 

越過這一條骯髒不堪的巴格馬蒂河,就來到拉利特普爾,現在是尼泊爾第三大城市,同樣位在加德滿都河谷。河岸旁邊有一排鐵皮房舍不知是不是貧民窟?

我要先複習尼泊爾的歷史,才能了解這些古城的背景。尼泊爾最早的歷史始於克拉底人,據說他們是喜馬拉雅山麓的藏緬人,從東部來到加德滿都河谷,打敗了土著,建立了克拉地王朝,以中部山谷一帶爲政權核心區域,因此取名叫「尼-泊」,意思是「中間-國家」。這些歷史因缺乏信史記載,仍被視為傳說。根據離車王朝編年史記載,克拉底人統治了約1225年(公元前800年-300年),期間共有29個國王;也有傳說認為經歷了900多年。克拉地王朝時期,尼泊爾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政權重視發展商貿業,與藏地、印度、斯里蘭卡建有貿易關係,經濟發展和佛教的傳播提升了人們的宗教、道德、藝術水平,許多文化、經濟中心城鎮得以建立,釋迦牟尼佛和後來的阿育王孔雀王朝都存在於這一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故鄉迦毗羅衛國一說就在尼泊爾道拉赫瓦提羅拉科特。到了西元1328年,卡斯人摩羅氏建立起尼泊爾馬拉王朝,統治地區集中於谷地。第一位國王是阿里提婆摩羅(Arideva Malla),之後有9位國王,其中的最有名者是Jaysthiti Malla(1382年-1395年在位),他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改革,強化了種姓制度。在西元1482年,王朝分裂。國王藥叉摩羅(Yaksha Malla,現代音譯亞克西拉·馬拉)駕崩,摩羅王朝分裂,由他的子女分別統治。羅闍摩羅(Raja Malla,現代音譯拉賈·馬拉,1482年-1505年在位)建立巴德崗王國(Bhadgaon),也稱巴克塔普爾王國(Bhaktapur)。歷經12位國王,國祚287年。帕坦王國歷經19位國王,國祚286年。寶摩羅(Ratna Malla,現代音譯拉特納·馬拉,1482年-1520年在位)建立加德滿都王國。歷經14位國王,國祚286年。此時期,這三個城邦國家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同時也是內瓦爾人(一譯紐瓦麗人)的「黃金時代」。此時期的尼泊爾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間極為重要的貿易樞紐。1769年,三國戰敗給廓爾喀國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一譯博赤納喇),遂告滅亡。 

我記得沙馬就說帕坦王國當時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所以廟宇一開始是佛寺而不是印度教廟後來才結合了印度教。帕坦王宮廣場位於帕坦的舊王宮前。建築風格為尼瓦爾式建築,廣場地面鋪紅磚。在廣場及周邊有許多寺廟和神像,以磚和木為建材,主要寺廟位在王宮的西面。寺廟的門口開在東側,正對王宮。廣場上有一大鐘樓。廣場周邊為古尼瓦爾住宅。但因為地震之後許多建築倒塌,現在還在維修中。我們進入帕坦杜巴廣場之前,沙馬帶我們參觀二間廟,一個是印度廟,另外則是一個佛寺。

◎ Rato Machhendranath Temple

IMG_4968_副本.jpg

我們先來參觀這座塔廟,這裡是杜巴廣場的外圍幾百公尺遠的一間紅色的印度廟。利用google map定位,我終於抓到這間廟的位置和名稱,google到Lonely Planet的資料,這廟的佔地很廣,要進來要先過白色拱門,塔面的前方有一大廣場,廟用藍色的鐵欄杆圍起來,其實這裡所有的東西都圍起來,破壞了古廟宇的美感。LP說這廟獻給風調雨順豐收之神,對印度教來說拜的是濕婆神的化身,但對佛教來說拜的是聖觀音Avalokiteśvara。

IMG_4969_副本.jpg

塔廟有四面,四面各有門,二邊立著石獅子,塔有三層,建於1673年,但廟的前身可追溯到1408年。(資料來源: Lonely Planet)

IMG_4970_副本.jpg

面前的廣場有好幾個動物銅雕,但全圍了鐵籠,覺得醜到爆,我只把相機伸到籠子裡拍了這個石雕,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聖觀音?IMG_0557_副本.jpg

若有時間細細看,廟上面雕樑畫棟,刻滿了神像和神獸,不是佛教就是印度教的神話故事。甚至還用缽盤瓶裝飾。

IMG_0558_副本.jpg

也有黑獅子

IMG_0560_副本.jpg

麻雀在佛的懷裡築巢

IMG_0562_副本.jpg

綁鍊子的金剛杵,原為古印度的兵器,是因陀羅的武器,名叫金剛(vájra),象徵因陀羅的雷電。它的大小類似於日本柔道棒(Yawara),也被當成是一種護身符。印度教、藏傳佛教與耆那教,皆以金鋼杵來作為宗教器具,認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IMG_0563_副本.jpg

 廟的地基四角刻有神獸,叫做kyah。旁邊有通往地下室的門。

 IMG_0564_副本.jpg

當時都是拍完照就走,沒能細看,現在看照片才發現這座廟非常細緻。

IMG_0567_副本.jpg

可惜欄杆太醜了

IMG_0568_副本.jpg

 轉經輪也要關籠子實在是很糟糕。  

沙馬之後帶我們來到另外一個佛寺叫做I Baha Bahi,其實我也是google 定位對照圖片才知道的,這間佛寺距離杜巴廣場只有二百公尺遠。

◎ I Baha Bahi 佛寺 (Rajashree Mahavihar) the great monastery of monarch

IMG_4979_副本.jpg

這個佛寺建立於1427年於馬拉王朝,國王Jaya Jyotir Malla還親臨參加這佛寺的完工典禮。佛寺呈回字型,二至三層樓,是巴坦第二古老的佛寺,第一古老的佛寺是Uba Baha Bahi(1391年),我們現在所見的佛寺在1661年有重修。這是大門口,外面有擺攤,遊客並不多。

IMG_4980_副本.jpg  

進來中庭看是這樣。

IMG_0571_副本.jpg

主殿又是用這種醜陋的藍鐵門關著。

IMG_0572_副本.jpg

磚造為基底,黑檀木為梁柱和飾板,掛上已褪色的紅色掛布,別看它黑黑舊舊髒髒,細細看頗有味道。

IMG_0573_副本.jpg

中庭的中間還有一個白色的佛塔,黑狗在一旁安穩的睡覺。住家則依著國家級的古蹟而居

IMG_0575_副本.jpg  

雕刻

IMG_0577_副本.jpg

轉個彎就來到杜巴廣場。

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ndawe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