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710
之前大陸人諷刺來台灣旅遊的順口溜:起的比雞早,吃的比豬差,跑得比馬快,其實套用在這個團也相去不遠。為了趕行程,我們每天幾乎都要五六點起床,七八點就出發,此團又不包餐,美國這樣大幾乎每天都在趕車,而今天的行程就是這樣。所以一早上車,大部分的團友都是睡得不醒人事,而我總是捨不得閉上眼睛不看沿途的沙漠風景。
這回導遊特地座位洗了牌,本來我最前座換到了最後。不過一台遊覽車那麼大,反而坐後座空位多躲在後面沒有壓迫感,一坐後面,我的前座有了團友,是個老先生,我一直盯著他的灰藍色的眼珠看想說他到底是那一國人,後來他回頭跟我說話,說看我一直很認真在作筆記,是個好習慣,於是我們就聊起來。這位看起來長得很像我父親的老先生,原來年齡也才小我爸爸一二歲,可是爸爸一生勞碌命,去年因為肝癌去世,而早在幾年他就因為一些老年病纏身,愛出國的他早已走不久走不動,只好作罷,可是這位老先生不但自己一個人出遊,健步如飛,記憶良好,而且腦袋非常清晰,一路聊下來才知道原來住在台灣,四十歲為了三個女兒的教育全家移民到美國辛苦的工作,如今女兒們都結婚有子女了,太太前幾年去世剩下他一個人,於是他決定回到台灣住長庚的養老中心,然後三不五時再搭飛機去美國探望女兒外孫們。
老先生過去在報社工作,平時聽他講一口標準國語,跟女兒講手機又是講台語,但是又受過日本教育也到日本工作,所以也會精通日文,而他是淡江英文碩士加上長期在美國,英文更是好得嚇嚇叫,他這樣的資歷已經讓我崇拜的五體投地,加上身體健康,可以到處旅行在教會當志工,我想這樣的人生應該是最完整的了。
沿途我也不忘試著用相機捕捉畫面,要知道隔著玻璃窗要拍高速行進的車外風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好不是傳統像機使用底片,盡是拍一些失敗作品也不會心疼就是了,只是每天都要用上二個相機電池,充電器可是旅行的必要配備。一路從內華達州的拉芙林出發沿著40號州際公路行走,先是乾燥的沙漠區,漸漸有了綠意,原來我們接到64號公路,要往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前進。
這次旅遊回來,很多人都問我有沒有去走天空步道,答案是沒有,因為天空步道在大峽谷的西緣,而我們則是到大峽谷的南緣。要到大峽谷之前有暫時停留一下讓我們休息吃早餐,這時候我才看了一下我們的團友是打從哪來的,打聽的結果是有十六位是越南華僑,他們是一家人是最龐大的一群,也是最吵的一票人,每開口總要讓全車的人知道他們說廣東話,也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感受,這一票人最老是他們的阿嬤八十幾歲,最小的是國小大概四五年級生,阿嬤跟他的子女都是講粵語,但是阿嬤的孫子(還是曾孫?)大部分都是講著英文。另外有對夫婦過來跟我聊天的是從台灣來的但是已經在美國住了二三十年,不過太太英文似乎不太好,其他人的背景都是陸陸續續大家一起用餐才慢慢聊出來的,我們這一團的人都是慢熟型,除了那一團越南華僑其他人都很安靜有氣質。於是後來得知有四位台灣來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個在美國唸書其他三個是朋友跟一位女友,一個韓國華僑媽媽從台灣來帶個二個小孩,還有一對也是在美國居住多年的台灣人,太太很活潑是唯一聽她開口說英文的,另外還有一對柬埔寨夫婦,剩下的就是大陸到美國的移民。大陸來的即使在美國居住多年,英文也是不靈光,都需要人家翻譯,才知道當地導遊在說什麼。
遠方的這種鐵風車,讓我想起澳洲,記得去澳洲的時候,沿途也有很多這種風車,本來以為是澳洲特產,原來美國也有。
中途到了一個休息站可以上個廁所吃點東西,我跑到路邊想把週遭的景觀拍下來,剛好有這個向日葵可以當主角。
美國地大物博,連耕耘機也大。
當地人旅行的方式是乾脆拖著這種travel trailer(在英國叫做caravan),這樣省了住宿甚至可以自己煮三餐,有個乾脆都以這種拖掛房車為家,好像也很不賴,只不過台灣地狹人稠,不適合這種佔空間的travel trailer。
漸漸的我們進入的山區,大峽谷位於一個高原上,五六百萬年來受到科羅拉多河的切割才會形成大峽谷。大峽谷南緣海拔平均2100公尺,北緣比較高是2400公尺,北緣開放的時間只有五月中旬到十月中,距離南緣346公里開車要五個小時。南緣是全年都開放,每年五百萬的遊客特地來這邊看看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之攝人之景,不過像我這種跟團的就是大老遠拉車到這邊也只不過看一看拍個照,大不了停留二個小時就要到別的景點。
還沒到大峽谷之前,景觀的變化從荒蕪乾燥,漸漸有了綠意樹叢,沿途也有火車。
到大峽谷除了可以自行開車搭巴士搭飛機,還有一種就是搭火車,這種火車叫做Grand Canyon Train大峽谷火車,這種火車分四等艙,一般的座位coach class,頭等座位first class,豪華觀察廂deluxe observation class,,車廂有圓弧大透明玻璃窗,可供你看外面的風景,還有最高級的Luxury Parlor,車廂像個高級接待室有私人的吧檯還有點心飲料水果等供應還甚至有香檳,外加後面有的開放式的平台可供看景。 我想價位一定很貴,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連結,查查價位。
◎國家地理大峽谷遊客中心National Geographic Grand Canyon Visitor Center
要進入大峽谷國家公園之前,我們先來到大峽谷南方出口的Tusayan鎮,有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大峽谷遊客中心,導遊問我們要不要看其中的IMAX劇院看影片Grand Canyon: The Hidden Secrets,門票13美金,也是自費行程,(後來我上網查,網路團體購票只要十美元),我有進去看,介紹的是大峽谷的風景還有當時美國的一位斷臂的陸軍少校如何沿著科羅拉多河探險大峽谷,還有大峽谷的原住民生活,不過看這種近乎180度的大螢幕,我直發頭昏想吐,一點都不享受,還好影片只有三十分鐘左右。
旅遊中心除了有紀念品店,餐廳,IMAX戲院,還有展覽一些在大峽谷的探險工具,例如木筏橡皮艇帳篷等等。
遊客中心外面都是這種大樹,我們已經進入了森林區。
◎大峽谷南緣
我們的遊覽車停下來,然後跟著導遊走,走了十五分鐘來到了大峽谷的邊邊,像是來到了世界的盡頭一樣,我們站的這邊,有樹有公路有公共設施,可是往大峽谷望過去,全都是光禿禿的紅色岩石,看不到盡頭,感覺像是一塊世界超級大的千層糕,因為放太久又乾燥,千層糕龜裂開來,有的還剝落。而千層糕的縱切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一層一層紅的白的黑的內層夾心的顏色。
就是因為大峽谷太廣大了遠看都變成有點灰藍色起來,最讓我失望的是我的相機完全無法呈現那種遠近的層次感,和鮮艷的赭紅色。Steven給我們一份中文大峽谷的指南像一份小報,裡面提到大峽谷分成十二種岩層。最上面的那一層是Kaibab石灰岩約2.7億年前沉積形成,而最古老的岩石位於峽谷的底部露出的片麻岩和片岩可追溯到十八億年前。
走到了大峽谷旁植物就變少了。
從我這張照片看如果你沒有對照人的大小,還不知道大峽谷到底有多大。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大峽谷總長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從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科羅拉多高原抬升時,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層層沉積岩,由此形成了大峽谷。
維基百科也提到,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位置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1979年大峽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許多非權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觀列表上都有大峽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管理。
這裏的野生動物我只看到二種,第一種就是松鼠,雖然有警告標示要遊客不要餵食,還是很多人沒有遵守規則。而松鼠也早就習慣向人乞食了。
在這個Mather點大約停留四十分鐘,要回到遊覽車的時候,小徑上很多人停下來圍觀盯著這隻響尾蛇看,蛇趕快逃走。
◎ Desert View
還好上了車不是要馬上離開大峽谷,我們沿著大峽谷的邊緣往東走,要到大峽谷的另外一邊叫做沙漠景觀Desert View。
像我這樣大老遠來只停留二個小時,其實有點可惜,這邊的旅遊其實還滿完善,例如住宿露營飲食騎騾騎馬甚至泛舟都有,不過很多都要事先預約。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大峽谷的發現最早是在西元1540年,由一個名叫加西亞·洛佩茲·德·卡迪納斯(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的西班牙人發現了大峽谷。到了1870年代,美國陸軍少校約翰·韋斯萊·鮑威爾(John Wesely Powell)率領第一支科學考察隊前往大峽谷。據說他就是從Desert Point進入大峽谷,鮑威爾將谷中的沉積岩層形容為「一本巨型小說中的書頁」。然而,美洲印第安人早就在峽谷壁上定居很久了。
Desert View的地標就是這個Desert View Watchtower沙漠景觀觀景樓,有四樓高,我本來以為是印地安人的古老建築,因為裡面的牆面都是印地安的壁畫,現在查資料才知道這塔樓是個女設計師設計建於1932年。裡面一樓是禮品店,也都是賣一些印地安人的手工藝品,想說到此一遊,挑來挑去,只能挑最便宜又不是大陸製的紀念品,最後我買了一個dream catcher,之後在最後一篇遊記,再來秀秀我的戰利品。
這樣利用當地的石頭蓋起來,感覺很樸拙。
這就是一樓賣的工藝品,別看那些陶製品沒什麼,貴得不得了,最貴的就是草編的籃子,小小一個就要一二百美金。不過從裡面的大窗戶望出去就是大峽谷,感覺很不錯,還不用去外面曬太陽。
這是印地安的壁畫,是一位印地安畫家Fred Kabotie (c.1900 - 1986)所畫,他是印地安人當中 Hopi族的。他大概是因為有Hopi(猴屁?)的背景,所以他那甚為粗糙的創作也格外有藝術價值。後來發現不是原始古老壁畫,個人覺得只是仿古,沒有什麼技巧可言。
螺旋梯旁的窗外景觀
從塔上望出去可以看到谷底的科羅拉多河。
再來特寫這位藝術家的壁畫,你覺得如何?
這種印地安的沙畫圖騰裝飾在耶誕樹上的彩球,二種文化的結合,挺有意思的。
再走回停車場,沿途小徑還是有一些花草,來留個紀念,團員看到我在拍,還會跟我通報哪朵花好看。之後我們就離開大峽谷要前往另一個景點。
昨天出發時萬里無雲,天空一片蔚藍。而今天進入到大峽谷,天空雲層多了起來,藍天白雲,又是另一種風情。
實在很難想像河水流過就能把高原垂直切割成這樣,那是要花多少的時間切割,又河水能有多湍急或是水量有多大?台灣一鬧水災,河流是往二岸掏空,卻不是往下切割。何況這地方看起來如此乾旱無雨,一年都有多少的水量來切割這一大片岩石?雖然是說花個幾百萬年就可以造成,那台灣五六百萬年前跟現在比,不知道差異有多少?
要在台灣這樣抬頭看沒有任何障礙物或建築阻擋,恐怕要跑到高山上。
接著景觀不再有大樹,又是呈現乾旱起伏的黃紅色岩地,我們的遊覽車沿著89號公路一直往北走要到the town of Page佩芝鎮。
之後我們來到Cameron稍作休息。我一直想要找到這個休息站的網路資料,竟然連google的地圖都找不出來這個地方。
不過我想這裡應該還是有很多觀光客經過,所以這裡有一些美國原住民的手工藝品,有的很精緻。
右邊那個多子多孫的玩偶怎麼跟墨西哥的藝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旁邊還有個吊橋,又是只有我亂跑看到的,其他人都在休息站找東西吃。
接著就出現像沙漠的景象,還有一坨一坨的土丘。
雲層越來越厚,感覺好像要下雨。
可是過了一陣子,天空的雲層又變薄了
接著旁邊又有高山,一層一層的有各種顏色。
晚上要在佩芝鎮過夜,而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將會到一馬蹄灣,是科羅拉多河在此270度大迴轉切割而成的峽灣。
◎馬蹄灣Horseshoe Bend, AZ
到了這裡下午四五點,陽光很強,下了車還要先走在紅色的沙漠約莫二十幾分鐘,導遊警告我們不要亂走到草叢中以免遇到響尾蛇。
走在這細細的紅沙還真不容易。而沙之會成紅色是因為含鐵質。我趁大家不注意偷偷用裝藥丸的塑膠袋裝了一包回來,嘿嘿。
最後來到了馬蹄灣,科羅拉多河就在這邊轉了個彎,看起來河好像沒有很深,其實有一千英呎高,等於三百多公尺的落差,往下看下去船變成一個小點。而附近全部沒有圍欄,往下望超級刺激。因為可以看到水,而且距離這麼近,覺得比看大峽谷更震撼,更感動。
旁邊的岩石,是紅色的砂岩,石塊很容易變成沙子。
而導遊說明天我們搭橡皮艇漂流也回經過這一段,這大概是這個行程排得最好的一個,先讓我們從懸崖邊看河流,然後再讓我們從河流往上望,雖是同一個地點卻有二種不同的體驗。
這是台灣的大學生幫我拍的,只可惜我的相機沒有廣角鏡頭,沒有辦法把全景拍下來,當時也沒想到我可以用重疊的方式可以回家把照片合成起來,不過至少有拍個到此一遊的照片。
這就是我能拍到那個馬蹄形的極限了。不過我們來的時間不對,除非是想看日落,要不然應該是上午來拍陽光在我們身後比較適合。
這樣看岩石更紅了。
回頭路看看每個人留下的足跡。根據維基百科,這個馬蹄灣離佩芝鎮大概只有六公里,位於the Glen Canyon Dam 和 Lake Powell 的下游。我們到的時候並沒有很多觀光客,只有一些健行的歐洲人。之後我們就要到Page鎮的飯店Best Western Inn。
◎Lake Powell, Page, Arizona
來到了佩芝鎮,這個小鎮的形成是因為Glen Canyon Dam格蘭水壩的建築期間,工人及其家人需要有地方住,而再此慢慢發展成一個小鎮,原本旅行社小姐給我的行程表並不是住在Best Western Inn而是Holiday Inn,反正這房間也不差就沒什麼好抱怨了。
這是旅館的外觀
這又是我的大套房,一個人住真是有點浪費。
而且裡面有電視冰箱沒什麼,還有咖啡機和微波爐才要得吧。
這個鎮並不大,不過生活機能也不差,旅館附近有幾家餐館和超市,忘了導遊建議大家可以去吃什麼,不過我跟那位老先生一起去吃墨西哥菜,我點了套餐,有個牛肉絞肉捲和墨西哥玉米脆餅。
這個玉米脆餅味道還可以,但是我不太習慣牛肉絞肉捲餅的口味,裡面除了牛肉就是豆泥,口感糊糊的。吃飽了我跟老先生還去超市補貨買明天要吃的早餐。
之前大陸人諷刺來台灣旅遊的順口溜:起的比雞早,吃的比豬差,跑得比馬快,其實套用在這個團也相去不遠。為了趕行程,我們每天幾乎都要五六點起床,七八點就出發,此團又不包餐,美國這樣大幾乎每天都在趕車,而今天的行程就是這樣。所以一早上車,大部分的團友都是睡得不醒人事,而我總是捨不得閉上眼睛不看沿途的沙漠風景。
這回導遊特地座位洗了牌,本來我最前座換到了最後。不過一台遊覽車那麼大,反而坐後座空位多躲在後面沒有壓迫感,一坐後面,我的前座有了團友,是個老先生,我一直盯著他的灰藍色的眼珠看想說他到底是那一國人,後來他回頭跟我說話,說看我一直很認真在作筆記,是個好習慣,於是我們就聊起來。這位看起來長得很像我父親的老先生,原來年齡也才小我爸爸一二歲,可是爸爸一生勞碌命,去年因為肝癌去世,而早在幾年他就因為一些老年病纏身,愛出國的他早已走不久走不動,只好作罷,可是這位老先生不但自己一個人出遊,健步如飛,記憶良好,而且腦袋非常清晰,一路聊下來才知道原來住在台灣,四十歲為了三個女兒的教育全家移民到美國辛苦的工作,如今女兒們都結婚有子女了,太太前幾年去世剩下他一個人,於是他決定回到台灣住長庚的養老中心,然後三不五時再搭飛機去美國探望女兒外孫們。
老先生過去在報社工作,平時聽他講一口標準國語,跟女兒講手機又是講台語,但是又受過日本教育也到日本工作,所以也會精通日文,而他是淡江英文碩士加上長期在美國,英文更是好得嚇嚇叫,他這樣的資歷已經讓我崇拜的五體投地,加上身體健康,可以到處旅行在教會當志工,我想這樣的人生應該是最完整的了。
沿途我也不忘試著用相機捕捉畫面,要知道隔著玻璃窗要拍高速行進的車外風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好不是傳統像機使用底片,盡是拍一些失敗作品也不會心疼就是了,只是每天都要用上二個相機電池,充電器可是旅行的必要配備。一路從內華達州的拉芙林出發沿著40號州際公路行走,先是乾燥的沙漠區,漸漸有了綠意,原來我們接到64號公路,要往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前進。
這次旅遊回來,很多人都問我有沒有去走天空步道,答案是沒有,因為天空步道在大峽谷的西緣,而我們則是到大峽谷的南緣。要到大峽谷之前有暫時停留一下讓我們休息吃早餐,這時候我才看了一下我們的團友是打從哪來的,打聽的結果是有十六位是越南華僑,他們是一家人是最龐大的一群,也是最吵的一票人,每開口總要讓全車的人知道他們說廣東話,也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感受,這一票人最老是他們的阿嬤八十幾歲,最小的是國小大概四五年級生,阿嬤跟他的子女都是講粵語,但是阿嬤的孫子(還是曾孫?)大部分都是講著英文。另外有對夫婦過來跟我聊天的是從台灣來的但是已經在美國住了二三十年,不過太太英文似乎不太好,其他人的背景都是陸陸續續大家一起用餐才慢慢聊出來的,我們這一團的人都是慢熟型,除了那一團越南華僑其他人都很安靜有氣質。於是後來得知有四位台灣來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個在美國唸書其他三個是朋友跟一位女友,一個韓國華僑媽媽從台灣來帶個二個小孩,還有一對也是在美國居住多年的台灣人,太太很活潑是唯一聽她開口說英文的,另外還有一對柬埔寨夫婦,剩下的就是大陸到美國的移民。大陸來的即使在美國居住多年,英文也是不靈光,都需要人家翻譯,才知道當地導遊在說什麼。
遠方的這種鐵風車,讓我想起澳洲,記得去澳洲的時候,沿途也有很多這種風車,本來以為是澳洲特產,原來美國也有。
中途到了一個休息站可以上個廁所吃點東西,我跑到路邊想把週遭的景觀拍下來,剛好有這個向日葵可以當主角。
美國地大物博,連耕耘機也大。
當地人旅行的方式是乾脆拖著這種travel trailer(在英國叫做caravan),這樣省了住宿甚至可以自己煮三餐,有個乾脆都以這種拖掛房車為家,好像也很不賴,只不過台灣地狹人稠,不適合這種佔空間的travel trailer。
漸漸的我們進入的山區,大峽谷位於一個高原上,五六百萬年來受到科羅拉多河的切割才會形成大峽谷。大峽谷南緣海拔平均2100公尺,北緣比較高是2400公尺,北緣開放的時間只有五月中旬到十月中,距離南緣346公里開車要五個小時。南緣是全年都開放,每年五百萬的遊客特地來這邊看看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之攝人之景,不過像我這種跟團的就是大老遠拉車到這邊也只不過看一看拍個照,大不了停留二個小時就要到別的景點。
還沒到大峽谷之前,景觀的變化從荒蕪乾燥,漸漸有了綠意樹叢,沿途也有火車。
到大峽谷除了可以自行開車搭巴士搭飛機,還有一種就是搭火車,這種火車叫做Grand Canyon Train大峽谷火車,這種火車分四等艙,一般的座位coach class,頭等座位first class,豪華觀察廂deluxe observation class,,車廂有圓弧大透明玻璃窗,可供你看外面的風景,還有最高級的Luxury Parlor,車廂像個高級接待室有私人的吧檯還有點心飲料水果等供應還甚至有香檳,外加後面有的開放式的平台可供看景。 我想價位一定很貴,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連結,查查價位。
◎國家地理大峽谷遊客中心National Geographic Grand Canyon Visitor Center
要進入大峽谷國家公園之前,我們先來到大峽谷南方出口的Tusayan鎮,有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大峽谷遊客中心,導遊問我們要不要看其中的IMAX劇院看影片Grand Canyon: The Hidden Secrets,門票13美金,也是自費行程,(後來我上網查,網路團體購票只要十美元),我有進去看,介紹的是大峽谷的風景還有當時美國的一位斷臂的陸軍少校如何沿著科羅拉多河探險大峽谷,還有大峽谷的原住民生活,不過看這種近乎180度的大螢幕,我直發頭昏想吐,一點都不享受,還好影片只有三十分鐘左右。
旅遊中心除了有紀念品店,餐廳,IMAX戲院,還有展覽一些在大峽谷的探險工具,例如木筏橡皮艇帳篷等等。
遊客中心外面都是這種大樹,我們已經進入了森林區。
◎大峽谷南緣
我們的遊覽車停下來,然後跟著導遊走,走了十五分鐘來到了大峽谷的邊邊,像是來到了世界的盡頭一樣,我們站的這邊,有樹有公路有公共設施,可是往大峽谷望過去,全都是光禿禿的紅色岩石,看不到盡頭,感覺像是一塊世界超級大的千層糕,因為放太久又乾燥,千層糕龜裂開來,有的還剝落。而千層糕的縱切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一層一層紅的白的黑的內層夾心的顏色。
就是因為大峽谷太廣大了遠看都變成有點灰藍色起來,最讓我失望的是我的相機完全無法呈現那種遠近的層次感,和鮮艷的赭紅色。Steven給我們一份中文大峽谷的指南像一份小報,裡面提到大峽谷分成十二種岩層。最上面的那一層是Kaibab石灰岩約2.7億年前沉積形成,而最古老的岩石位於峽谷的底部露出的片麻岩和片岩可追溯到十八億年前。
走到了大峽谷旁植物就變少了。
從我這張照片看如果你沒有對照人的大小,還不知道大峽谷到底有多大。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大峽谷總長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從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科羅拉多高原抬升時,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層層沉積岩,由此形成了大峽谷。
維基百科也提到,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位置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1979年大峽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許多非權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觀列表上都有大峽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管理。
這裏的野生動物我只看到二種,第一種就是松鼠,雖然有警告標示要遊客不要餵食,還是很多人沒有遵守規則。而松鼠也早就習慣向人乞食了。
在這個Mather點大約停留四十分鐘,要回到遊覽車的時候,小徑上很多人停下來圍觀盯著這隻響尾蛇看,蛇趕快逃走。
◎ Desert View
還好上了車不是要馬上離開大峽谷,我們沿著大峽谷的邊緣往東走,要到大峽谷的另外一邊叫做沙漠景觀Desert View。
像我這樣大老遠來只停留二個小時,其實有點可惜,這邊的旅遊其實還滿完善,例如住宿露營飲食騎騾騎馬甚至泛舟都有,不過很多都要事先預約。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大峽谷的發現最早是在西元1540年,由一個名叫加西亞·洛佩茲·德·卡迪納斯(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的西班牙人發現了大峽谷。到了1870年代,美國陸軍少校約翰·韋斯萊·鮑威爾(John Wesely Powell)率領第一支科學考察隊前往大峽谷。據說他就是從Desert Point進入大峽谷,鮑威爾將谷中的沉積岩層形容為「一本巨型小說中的書頁」。然而,美洲印第安人早就在峽谷壁上定居很久了。
Desert View的地標就是這個Desert View Watchtower沙漠景觀觀景樓,有四樓高,我本來以為是印地安人的古老建築,因為裡面的牆面都是印地安的壁畫,現在查資料才知道這塔樓是個女設計師設計建於1932年。裡面一樓是禮品店,也都是賣一些印地安人的手工藝品,想說到此一遊,挑來挑去,只能挑最便宜又不是大陸製的紀念品,最後我買了一個dream catcher,之後在最後一篇遊記,再來秀秀我的戰利品。
這樣利用當地的石頭蓋起來,感覺很樸拙。
這就是一樓賣的工藝品,別看那些陶製品沒什麼,貴得不得了,最貴的就是草編的籃子,小小一個就要一二百美金。不過從裡面的大窗戶望出去就是大峽谷,感覺很不錯,還不用去外面曬太陽。
這是印地安的壁畫,是一位印地安畫家Fred Kabotie (c.1900 - 1986)所畫,他是印地安人當中 Hopi族的。他大概是因為有Hopi(猴屁?)的背景,所以他那甚為粗糙的創作也格外有藝術價值。後來發現不是原始古老壁畫,個人覺得只是仿古,沒有什麼技巧可言。
螺旋梯旁的窗外景觀
從塔上望出去可以看到谷底的科羅拉多河。
再來特寫這位藝術家的壁畫,你覺得如何?
這種印地安的沙畫圖騰裝飾在耶誕樹上的彩球,二種文化的結合,挺有意思的。
再走回停車場,沿途小徑還是有一些花草,來留個紀念,團員看到我在拍,還會跟我通報哪朵花好看。之後我們就離開大峽谷要前往另一個景點。
昨天出發時萬里無雲,天空一片蔚藍。而今天進入到大峽谷,天空雲層多了起來,藍天白雲,又是另一種風情。
實在很難想像河水流過就能把高原垂直切割成這樣,那是要花多少的時間切割,又河水能有多湍急或是水量有多大?台灣一鬧水災,河流是往二岸掏空,卻不是往下切割。何況這地方看起來如此乾旱無雨,一年都有多少的水量來切割這一大片岩石?雖然是說花個幾百萬年就可以造成,那台灣五六百萬年前跟現在比,不知道差異有多少?
要在台灣這樣抬頭看沒有任何障礙物或建築阻擋,恐怕要跑到高山上。
接著景觀不再有大樹,又是呈現乾旱起伏的黃紅色岩地,我們的遊覽車沿著89號公路一直往北走要到the town of Page佩芝鎮。
之後我們來到Cameron稍作休息。我一直想要找到這個休息站的網路資料,竟然連google的地圖都找不出來這個地方。
不過我想這裡應該還是有很多觀光客經過,所以這裡有一些美國原住民的手工藝品,有的很精緻。
右邊那個多子多孫的玩偶怎麼跟墨西哥的藝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旁邊還有個吊橋,又是只有我亂跑看到的,其他人都在休息站找東西吃。
接著就出現像沙漠的景象,還有一坨一坨的土丘。
雲層越來越厚,感覺好像要下雨。
可是過了一陣子,天空的雲層又變薄了
接著旁邊又有高山,一層一層的有各種顏色。
晚上要在佩芝鎮過夜,而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將會到一馬蹄灣,是科羅拉多河在此270度大迴轉切割而成的峽灣。
◎馬蹄灣Horseshoe Bend, AZ
到了這裡下午四五點,陽光很強,下了車還要先走在紅色的沙漠約莫二十幾分鐘,導遊警告我們不要亂走到草叢中以免遇到響尾蛇。
走在這細細的紅沙還真不容易。而沙之會成紅色是因為含鐵質。我趁大家不注意偷偷用裝藥丸的塑膠袋裝了一包回來,嘿嘿。
最後來到了馬蹄灣,科羅拉多河就在這邊轉了個彎,看起來河好像沒有很深,其實有一千英呎高,等於三百多公尺的落差,往下看下去船變成一個小點。而附近全部沒有圍欄,往下望超級刺激。因為可以看到水,而且距離這麼近,覺得比看大峽谷更震撼,更感動。
旁邊的岩石,是紅色的砂岩,石塊很容易變成沙子。
而導遊說明天我們搭橡皮艇漂流也回經過這一段,這大概是這個行程排得最好的一個,先讓我們從懸崖邊看河流,然後再讓我們從河流往上望,雖是同一個地點卻有二種不同的體驗。
這是台灣的大學生幫我拍的,只可惜我的相機沒有廣角鏡頭,沒有辦法把全景拍下來,當時也沒想到我可以用重疊的方式可以回家把照片合成起來,不過至少有拍個到此一遊的照片。
這就是我能拍到那個馬蹄形的極限了。不過我們來的時間不對,除非是想看日落,要不然應該是上午來拍陽光在我們身後比較適合。
這樣看岩石更紅了。
回頭路看看每個人留下的足跡。根據維基百科,這個馬蹄灣離佩芝鎮大概只有六公里,位於the Glen Canyon Dam 和 Lake Powell 的下游。我們到的時候並沒有很多觀光客,只有一些健行的歐洲人。之後我們就要到Page鎮的飯店Best Western Inn。
◎Lake Powell, Page, Arizona
來到了佩芝鎮,這個小鎮的形成是因為Glen Canyon Dam格蘭水壩的建築期間,工人及其家人需要有地方住,而再此慢慢發展成一個小鎮,原本旅行社小姐給我的行程表並不是住在Best Western Inn而是Holiday Inn,反正這房間也不差就沒什麼好抱怨了。
這是旅館的外觀
這又是我的大套房,一個人住真是有點浪費。
而且裡面有電視冰箱沒什麼,還有咖啡機和微波爐才要得吧。
這個鎮並不大,不過生活機能也不差,旅館附近有幾家餐館和超市,忘了導遊建議大家可以去吃什麼,不過我跟那位老先生一起去吃墨西哥菜,我點了套餐,有個牛肉絞肉捲和墨西哥玉米脆餅。
這個玉米脆餅味道還可以,但是我不太習慣牛肉絞肉捲餅的口味,裡面除了牛肉就是豆泥,口感糊糊的。吃飽了我跟老先生還去超市補貨買明天要吃的早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